详细了解 InnoDB 内存结构及其原理
最近发现,文章太长的话,包含的信息量较大, 并且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而大家看文章,应该都是利用的一些碎片时间。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文章太长不太利于大家的吸收和消化。所以我之后会减少文章的长度,2-3K字就差不多,也能够快速的阅读完。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简单了解InnoDB原理」,现在回过头看,其实里面只是把缓冲池(Buffer Pool),重做日志缓冲(Redo Log Buffer)、插入缓冲(Insert Buffer)和自适应哈希索引(Adaptive Hash Index)等概念简单的介绍了一下。
除此之外还聊了一下MySQL和InnoDB的日志,和两次写,总的来说算是一个入门级别的介绍,这篇文章就来详细介绍一下InnoDB的内存结构。
InnoDB内存结构
其大致结构如下图。
InnoDB内存的两个主要区域分别为Buffer Pool和Log Buffer,此处的Log Buffer目前是用于缓存Redo Log。而Buffer Pool则是MySQL或者说InnoDB中,十分重要、核心的一部分,位于主存。这也是为什么其访问数据的效率高,你可以暂时把它理解成Redis那样的内存数据库,因为我们更新和新增当然它不是,只是这样会更加方便我们理解。
Buffer Pool
通常来说,宿主机80%的内存都应该分配给Buffer Pool,因为Buffer Pool越大,其能缓存的数据就更多,更多的操作都会发生在内存,从而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
由于其存储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非常多,Buffer Pool存储的时候一定会按照某些结构去存储,并且做了某些处理。否则获取的时候除了遍历所有数据之外,没有其他的捷径,这样的低效率操作肯定是无法支撑MySQL的高性能的。
因此,Buffer Pool被分成了很多页,这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讲过,这里不再赘述。每页可以存放很多数据,刚刚也提到了,InnoDB一定是对数据做了某些操作。
InnoDB使用了链表来组织页和页中存储的数据,页与页之间形成了双向链表,这样可以方便的从当前页跳到下一页,同时使用LRU(Least Recently Used)算法去淘汰那些不经常使用的数据。
同时,每页中的数据也通过单向链表进行链接。因为这些数据是分散到Buffer Pool中的,单向链表将这些分散的内存给连接了起来。
Log Buffer
Log Buffer用来存储那些即将被刷入到磁盘文件中的日志,例如Redo Log,该区域也是InnoDB内存的重要组成部分。Log Buffer的默认值为16M,如果我们需要进行调整的话,可以通过配置参数innodb_log_buffer_size
来进行调整。
当Log Buffer如果较大,就可以存储更多的Redo Log,这样一来在事务提交之前我们就不需要将Redo Log刷入磁盘,只需要丢到Log Buffer中去即可。因此较大的Log Buffer就可以更好的支持较大的事务运行;同理,如果有事务会大量的更新、插入或者删除行,那么适当的增大Log Buffer的大小,也可以有效的减少部分磁盘I/O操作。
至于Log Buffer中的数据刷入到磁盘的频率,则可以通过参数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来决定。
Buffer Pool的LRU算法
了解完了InnoDB的内存结构之后,我们来仔细看看Buffer Pool的LRU算法是如何实现将最近没有使用过的数据给过期的。
原生LRU
首先明确一点,此处的LRU算法和我们传统的LRU算法有一定的区别。为什么呢?因为实际生产环境中会存在全表扫描的情况,如果数据量较大,可能会将Buffer Pool中存下来的热点数据给全部替换出去,而这样就会导致该段时间MySQL性能断崖式下跌。
对于这种情况,MySQL有一个专用名词叫缓冲池污染。所以MySQL对LRU算法做了优化。
优化后的LRU
优化之后的链表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分别是 New Sublist 和 Old Sublist,其分别占用了 Buffer Pool 的3/4和1/4。
链表的前3/4,也就是 New Sublist 存放的是访问较为频繁的页,而后1/4也就是 Old Sublist 则是反问的不那么频繁的页。Old Sublist中的数据,会在后续Buffer Pool剩余空间不足、或者有新的页加入时被移除掉。
了解了链表的整体构造和组成之后,我们就以新页被加入到链表为起点,把整体流程走一遍。首先,一个新页被放入到Buffer Pool之后,会被插入到链表中 New Sublist 和 Old Sublist 相交的位置,该位置叫MidPoint。
该链表存储的数据来源有两部分,分别是:
MySQL的预读线程预先加载的数据 用户的操作,例如Query查询
默认情况下,由用户操作影响而进入到Buffer Pool中的数据,会被立即放到链表的最前端,也就是 New Sublist 的 Head 部分。但如果是MySQL启动时预加载的数据,则会放入MidPoint中,如果这部分数据被用户访问过之后,才会放到链表的最前端。
这样一来,虽然这些页数据在链表中了,但是由于没有被访问过,就会被移动到后1/4的 Old Sublist中去,直到被清理掉。
优化Buffer Pool的配置
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我们可以通过变更某些设置,来提升Buffer Pool运行的性能。
例如,我们可以分配尽量多的内存给Buffer Pool,如此就可以缓存更多的数据在内存中 当前有足够的内存时,就可以搞多个Buffer Pool实例,减少并发操作所带来的数据竞争 当我们可以预测到即将到来的大量请求时,我们可以手动的执行这部分数据的预读请求 我们还可以控制Buffer Pool刷数据到磁盘的频率,以根据当前MySQL的负载动态调整
那我们怎么知道当前运行的 MySQL 中 Buffer Pool 的状态呢?我们可以通过命令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来查看。这个命令是看 InnoDB 整体的状态的, Buffer Pool 相关的监控指标包含在了其中,在Buffer Pool And Memory
模块中。
样例如下。
----------------------
BUFFER POOL AND MEMORY
----------------------
Total large memory allocated 137428992
Dictionary memory allocated 972752
Buffer pool size 8191
Free buffers 4596
Database pages 3585
Old database pages 1303
Modified db pages 0
Pending reads 0
Pending writes: LRU 0, flush list 0, single page 0
Pages made young 1171, not young 0
0.00 youngs/s, 0.00 non-youngs/s
Pages read 655, created 7139, written 173255
0.00 reads/s, 0.00 creates/s, 0.00 writes/s
No buffer pool page gets since the last printout
Pages read ahead 0.00/s, evicted without access 0.00/s, Random read ahead 0.00/s
LRU len: 3585, unzip_LRU len: 0
I/O sum[0]:cur[0], unzip sum[0]:cur[0]
解释一些关键的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Total memory allocated:分配给 Buffer Pool 的总内存 Dictionary memory allocated:分配给 InnoDB 数据字典的总内存 Buffer pool size:分配给 Buffer Pool 中页的内存大小 Free buffers:分配给 Buffer Pool 中 Free List 的内存大小 Database pages:分配给 LRU 链表的内存大小 Old database pages:分配给 LRU 子链表的内存大小 Modified db pages:当前Buffer Pook中被更新的页的数量 Pending reads:当前等待读入 Buffer Pool 的页的数量 Pending writes LRU:当前在 LRU 链表中等待被刷入磁盘的脏页数量
都是些很常规的配置项,你可能会比较好奇什么是 Free List,Free List 中存放的都是未被使用的页。因为MySQL启动的时候,InnoDB 会预先申请一部分页。如果当前页还未被使用,就会被保存在 Free List 中。
知道了 Free List,那么你也应该知道 Flush List,里面保存的是所有的脏页,都是被更改后需要刷入到磁盘的。
自适应哈希索引
自适应哈希索引(Adaptive Hash Index)是配合Buffer Pool工作的一个功能。自适应哈希索引使得MySQL的性能更加接近于内存服务器。
如果要启用自适应哈希索引,可以通过更改配置innodb_adaptive_hash_index
来开启。如果不想启用,也可以在启动的时候,通过命令行参数--skip-innodb-adaptive-hash-index
来关闭。
自适应哈希索引是根据索引Key的前缀来构建的,InnoDB 有自己的监控索引的机制,当其检测到为当前某个索引页建立哈希索引能够提升效率时,就会创建对应的哈希索引。如果某张表数据量很少,其数据全部都在Buffer Pool中,那么此时自适应哈希索引就会变成我们所熟悉的指针这样一个角色。
当然,创建、维护自适应哈希索引是会带来一定的开销的,但是比起其带来的性能上的提升,这点开销可以直接忽略不计。但是,是否要开启自适应哈希索引还是需要看具体的业务情况的,例如当我们的业务特征是有大量的并发Join查询,此时访问自适应哈希索引被产生竞争。并且如果业务还使用了LIKE
或者%
等通配符,根本就不会用到哈希索引,那么此时自适应哈希索引反而变成了系统的负担。
所以,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并发情况下带来的竞争,InnoDB对自适应哈希索引进行了分区,每个索引都被绑定到了一个特定的分区,而每个分区都由单独的锁进行保护。其实通俗点理解,就是降低了锁的粒度。分区的数量我们可以通过配置innodb_adaptive_hash_index_parts
来改变,其可配置的区间范围为[8, 512]。
Change Buffer
聊完了 Buffer Pool 中索引相关,剩下的就是 Change Buffer 了。Change Buffer是一块比较特殊的区域,其作用是用于存储那些当前不在 Buffer Pool 中的但是又被修改过的二级索引。
用流程来描述一下就是,当我们更新了非聚簇索引(二级索引)的数据时,此时应该是直接将其在Buffer Pool中的对应数据更新了即可,但是不凑巧的是,当前二级索引不在 Buffer Pool 中,此时将其从磁盘拉取到 Buffer Pool 中的话,并不是最优的解,因为该二级索引可能之后根本就不会被用到,那么刚刚昂贵的磁盘I/O操作就白费了。
所以,我们需要这么一个地方,来暂存对这些二级索引所做的改动。当被缓存的二级索引页被其他的请求加载到了Buffer Pool 中之后,就会将 Change Buffer 中缓存的数据合并到 Buffer Pool 中去。
当然,Change Buffer也不是没有缺点。当 Change Buffer 中有很多的数据时,全部合并到Buffer Pool可能会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并且在合并的期间,磁盘的I/O操作会比较频繁,从而导致部分的CPU资源被占用。
那你可能会问,难道只有被缓存的页加载到了 Buffer Pool 才会触发合并操作吗?那要是它一直没有被加载进来,Change Buffer 不就被撑爆了?很显然,InnoDB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个点。除了对应的页加载,提交事务、服务停机、服务重启都会触发合并。
欢迎微信搜索关注【SH的全栈笔记】,回复【队列】获取消息队列详解,包含基础概念解析和RocketMQ详细的源码,持续更新中。
好了以上就是本篇博客的全部内容了,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还麻烦点个赞,关个注,分个享,留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