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i

成功源于每日不断的积累!

导航

池"概念的自我理解

Posted on 2011-12-09 20:19  Delei  阅读(20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在相当多的地方听到了“池”的概念,如“项目池”、“奖金池”;虽然感觉上很熟悉,但是在业务角度,“池”的概念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

       一般,“池”的理解可以是一大堆事务的集散地,这种“池”可以根据这些放置的主要事务来命名,如“项目池”主要放置的各种项目,当然,在不同行业,项目又会有不同的概念,这是毋庸置疑的。

     “池”一般首先想到的就是对于“查询”的要求,这是很普遍也是很基本的要求。这也就要求在进行系统设计,或者说是“池”的设计时,进行相应的细节考虑。“如何能快速的从池中找到并查询出我想要的?”这是使用者最为关心的,也是技术要求上最为复杂与困难的,也许一般的认为就是一个简单的查询,但是,在实际许多的项目、系统开发中,真正体现价值的往往一开始便是查询功能的体现;

       在“池”的使用过程中,基本的分类一定是要有的,不能随便把任何的东西放入“池”中,这和现实生活中的池塘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相似性的。在系统设计中是可以允许有多个、多种类型的“池”出现的。那么相应的在数据库的设计上就需要更多的考虑,包括插件、前端等技术的使用考虑,甚至也会衍生出成本的核算。一般对于生产型的系统,如“XX管理系统”,对于有流程、控制等需求时,很多越做越大后,就会发现,如果不能将这些管理源进行相应的“池”化,否则会对程序的维护造成很大的影响,相应的也就会影响到用户体验上;

      “池”可以是虚拟的,这种池一般就存在程序中,如“数据库连接池”、“线程池”,这种池的概念不同于其他的“池”,这种类型的“池”多对于程序,或者硬件、网络等因素有约束;而且,这种池的设计可以相当的灵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进行互转或者共用等等,不过对这种“池”的优化有时候也会成为基本技术要求中的难点;

     “池”是有基点的,并不是任何东西都能够形成“池”,水多了并不能形成“池”,因为“池”包含的意义或者事务一旦都单一或者相同,则很容易分辨与筛选出来,那么就不需要“池”了,但是这种情况和我前面所提到的有所不同。前面对于类型的概念与对于我现在讲述的基点是不同的,基点更多的是强调在数量的体现,这有点像“江”、“河”、“湖”的概念吧。同时基点是不同变化的,并一直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时候甚至会在某个时候这个“池”会变为一种“消失”状态,相当于我们在做程序的时候的“修改”与“删除”的概念。当“池”的基点变低时,并不意味这“池”就一定会消失,而往往这个时候的“池”会形成另外一个新“池”,这种“池”主要存储的是在基点变化过程中的历史的“记录”,这时候相对与大型企业来说,这就是“追本溯源”,这就是“总结”。这种“池”往往比前面时段的“池”更具价值,这时,“池”便可以选择转化为新“池”,或者继续使用,直接进行抽取,但后者的情况一般较难发生,因为,大多数的池在形成这种状态的时候很多数据都已经不能灵活了,在不能改变旧数据的情况下去修改系统设计是很冒险的,也是很激进的。一般的企业会选择前者,成立一个新“池”,只是“换汤不换药”,从另外的用途或者角度来使用,也可以说这便是“池”的“转型”吧。

      说到“池”的成立,就一定会涉及到“池”的回归。回归其实真正意义上多是数据的重组与回归。例如“奖金池”便是不断数据重组与回归的,这种池要求的是池内总体金额的稳定性,从某个方面也正体现了企业奖金制度的稳定性与完善,奖金的发放需要补充,从某种意义上奖金池的数据初始来源便是员工的剩余价值。也有某些数据回归会是很杂乱无章的,这时也会有部分的整理工作,这倒是额外的工作了。“池”的回归保证的是“池”内事务的完整性与“池”的运转,从某种程序上这便是企业的运转,但这也要取决于“池”的大小与企业的制度,理念了。

     “池”不管是虚拟的,还是只是一个设计思路或者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在反映企业的业务逻辑,同时也是我们程序的后台设计图纸,“池”设计得好,那么整个系统在运作起来便很有一定的逻辑,程序体现的是逻辑,或者是业务。当然,无论多么复杂的去设计,修改,维护工作是一定不能少的。而我们需要做的,不管是从一开始的“池”的成立,到“池”的维护,到“池”的回归,都需要仔细的去审核,仔细的思考。

 

 

 

 

注:该文章为平时性总结,仅为个人意见,如有不妥,欢迎指点交流。

个人邮箱:deleiguo@yahoo.cn

      MSN :deleiguo@yaho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