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市面上有出一本 : 金字塔原理
相似的書籍還有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術"
這樣的書籍對我及我的工作來說,可以提升寫文件、解決問題及溝通上的能力。
系統分析師常常需要對User及工程師、高級主管報告,有效地轉換不同層次的語言及表達,
並且透過邏輯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轉換成文件形式後請各相關業務人員協助完成工作,一同完成任務。
溝通這件事,並不容易。如果腦袋裡的東西未整理好便說出,會造成聽著的混淆。這該怎麼辦呢?
邏輯思考的技術這本書分成三大部分,
A 溝通之前要思考的→準備工作→確認幾個重點
※溝通的第一步,就是不要一開始就思考要傳達的內容。
隨著想法及期望的不同,所傳達的深度或廣度自然不同
什麼才算是「答案」?
》問題的答案只會有一個,答案的核心,就是結論 (注意,不是自己想說的內容)
》結論是根據什麼→事實 /判斷
》依據結論採取具體做法
難以理解的文章或不具說服力的文章都具有以下缺點:
》內容明顯有重複、遺漏、離題
》內容不連貫
※成為敏稅接收者的方法:
在閱讀資料時,先掌握資料的目的與它希望得到你什麼反應,之後再開始讀。
B 建構邏輯的技巧→MECE/ 「So What?/Why So?」
※在說服對方的時候,如何提出你的「証據」?
MECE – 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ive
「以互不重覆,全無遺漏的各個部分整合起來,掌握某件事」
擅長表達的人通常可以從各個角度、立場說明同一件事。因為將某件事當成母集合的時候,
傳達者知道MECE的各種切入點,而能自由選擇由那個點切入進行說明,對方最容易了解。
常用的MECE架構
● 企業及業界整體現狀3C/4C Customer, Competitor, Company, Channel
● 行銷4P 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
● 流程/步驟 將事件以「從起點到終點的步驟或流程」加以區分並掌握
● 效率/效果、質/量、事實/判斷
So What? / Why So?
避免內容不連貫
So What? 從手邊的材料整體或經過分類法整理的內容中,找出可用於回答問題的菁華部分。
Why So? 驗證藉由手邊的全部材料或經過分類的要素,可以證明So What?內容的適切性。
常用的兩種類型
● 「觀察」型的So What?/Why So?
在呈現圖表時,不可以認為「看了就會懂」,需明確地表示出「總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什麼」
觀察各個事實時,一邊思考So What?一面以Why So進行確認。
(從顯示狀況的資料中抽取出總之是什麼狀況的結論)
● 「洞察」型的So What?/Why So?
是從顯示狀況的多個資料當中,導出其中所存在的規則或法則,提供參考,讓自己的公司可以採取行動或評估影響,也就是從某些資訊推導出不同種類的資訊。
當一個人從事同一工作或在同一產業的時間越長,他擁有的經驗或思維反而越容易偏頗,更不容易在觀察事實後導出可以經得起Why So? 驗證的So What?
C.應用方法
「邏輯」,就是將結論與根據,或結論與方法的多個要素,以結論為頂點,縱向以So What?/Why So?的關係形成階層,橫向以MECE關係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