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发挥测绘保障作用抗震救灾纪实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重庆震感强烈,部分区县发生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立即投入到了一场救灾大会战中。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基础的测绘保障工作,此刻成为抗震救灾的先行之急。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重庆市遥感中心是重庆市地理信息以及遥感数据档案存储、管理、应用服务单位,在此关键时刻,责无旁贷,火速行动,组织发动全体工作人员进入抗震救灾的紧急工作状态,及时发挥了测绘保障作用。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重庆震感强烈,部分区县发生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立即投入到了一场救灾大会战中。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基础的测绘保障工作,此刻成为抗震救灾的先行之急。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重庆市遥感中心是重庆市地理信息以及遥感数据档案存储、管理、应用服务单位,在此关键时刻,责无旁贷,火速行动,组织发动全体工作人员进入抗震救灾的紧急工作状态,及时发挥了测绘保障作用。

    坚守生命第一的责任,
    制作开敞空间分布图!
    抗震救灾,第一要务是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地震时刻,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正在召开三峡库区保障项目的专题会议。地震突袭而来,办公楼晃动得十分厉害,工作人员纷纷奔跑至楼外空地,惊魂未定地看着刚才所在办公楼,不知道地震下一刻什么时候发生,也不知道发生地震时,什么地方才是安全的避身之所。那一刹那,生命在自然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为防止余震对重庆人民生命带来威胁,5月13日,在重庆市规划局的组织协调下,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应急办公室合作,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利用重庆市最新现状地理信息资料,在全市主城区范围内按空间位置均匀选取并显著标识安全、开阔、稳定的绿地、道路、广场、体育设施、学校广场用地421个,连续26小时编制完成《重庆市主城建成区开敞空间分布图》,并于5月15日及时发布于重庆市人民政府公众网(www.cq.gov.cn)、重庆规划在线网(www.cqupb.gov.cn)以及“数字重庆”网(www.digitalcq.com),同时印制纸质图免费向公众发布,以便广大市民在最快时间内就近找到开敞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让市民尽快疏散,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市委、市政府等各级领导在拿到该地图时,纷纷感叹:“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制作的这份开敞空间分布地图,不但及时,而且重要,充分展现了‘以民为本、服务发展’的工作态度”!

    保障救灾指挥科学有力,
    为灾区遥感数据开辟“绿色传递通道”!
    灾情就是命令,救灾刻不容缓。重庆虽然是此次地震的受灾省市之一,但同时也是离震中地区最近的省市,由于地理位置相邻以及历史上血脉相连的因素,四川地震灾害发生后,重庆立即成为抗震救灾工作的“大后方”,其中包括测绘保障工作。5月13日起,中国科学院接到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指示,组织航空摄影飞机开始对灾区进行雷达影像数据采集。与光学影像不同的是,雷达影像利用微波传递,可以在不受气候条件影响的情况下正常采集,而这一点对灾区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四川汶川地处川西高原与盆地接壤区域,地形地貌复杂,震灾之后立即迎来连续降雨天气,山地能见度低,这点与重庆常年多云多雾不利用光学遥感影像采集的原因相似,因此震后雷达影像数据是能最快了解灾情的重要数据之一。这些震后数据与震前数据比较之后,可以立即明确灾区受灾情况,例如,塌方情况如何?道路等基础设施受到破坏的程度如何?等等,从而为国家抗震救灾指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然而,成都此刻的繁忙可以想见。成都双流机场因为物资流转繁忙,众多飞机备降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其中包括自5月13日开始的每天在灾区进行雷达影像数据采集的航空摄影飞机。为了保证灾区雷达影像数据在第一时间回传至北京用于救灾分析与决策,同时为了确保这些涉密数据的安全,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重庆市遥感中心立即安排技术人员每天通宵职守,协助中科院工作人员,利用中心的专用数据网络开辟“绿色传递通道”进行信息传送。截至目前,四川灾区数据已传递2.17GB,既为四川灾区的抗震救灾做出了应承担的保障工作,也满含了我们重庆测绘人众志成城的救灾之情。

    时间就是生命,
    保障救援部队顺利到达灾区就是救命!
    巴山蜀水,自古川渝是一家,在特大灾情面前,一衣带水的重庆立即开展组织救援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警备司令部接到命令,将于5月13日紧急赶赴灾区救援,时间就是生命!然而,灾区地形地貌复杂,没有地图怎么前行?当日,重庆警备司令部电话急呼重庆市规划局,称救援队伍整装备发,急需灾区地形地貌图。在市规划局的安排下,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立即组织了一个10人的技术队伍,专门保障救援部队的用图需求。然而,面前的难题是:中心只保管重庆市的基础地理信息,并没有四川的基础地理信息啊!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中心一位领导突然到办公室的书柜面前繁忙起来,几分钟后,他兴冲冲地拿着一本《中国交通地图》出来。原来这是他多年工作习惯的藏品,习惯地保存到各地开会、调研所得到的地图或市场上公开出版的地图。制图技术人员有些犹豫,这是他的私人珍藏品啊。他却说:“磨蹭什么?快拿去!时间就是生命,保障救援部队部队顺利、及时地到达灾区就是救命!”
    交通清楚了,没有地形图,大部队在灾情不明、地形不明的情况下开赴灾区就如同瞎子摸象,对部队官兵的生命也有一定威胁。怎么办?重庆测绘档案馆的一位老同志却突然说:“有办法!”原来,因为重庆与四川紧邻的缘故,馆藏的部分小比例尺地图基本都涵盖了两地的大部分区域。于是,他立即到档案馆整理出这部分小比例尺地图,交给制图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则以最快时间制作出了汶川、理县、都江堰、成都地区的地形地貌图。当重庆警备司令部的军官1小时后来到中心时,看见已经打印并分区域整理摆放好的地图,直称“高效”。同时,为了确保救援队伍争分夺秒尽早开赴灾区救援,中心还大开“绿灯”,省去了许多用图手续,让该军官直接签字取图即可。

    GPS,
    为监测地震后期运动做好准备!
    地震了。下一刻,地震将在何时何地发生?这是地震科学亟需解决的难题,却也是地震科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监测地震前后的GPS数据变化情况,对比分析后可以对地震下一步的趋势预测提供一定科学依据。5月13日,重庆市地震局来函,中国地震局和四川地震局需要利用中心去年刚修建完成的重庆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的差分GPS监测数据,以判定汶川地震下一步的发展趋势,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接到此函后,中心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织GPS专业技术人员,将重庆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地震前后的GPS数据刻盘送往市地震局,进行前期研究。与此同时,相关技术人员立刻从重庆测绘档案馆调取系统自2006年9月建成运行以来的每天30S数据,前后总计约400G,刻盘后马上送往市地震局,以便国家对地震灾害的前后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为后续赈灾提供参考数据。
    5月20日,武汉大学发来紧急函件,迫切需要地震前后重庆市连续运行参考站的GNSS观测数据,以分析地震期间地表形变情况。在接到此函之后,中心技术人员立即与武汉大学联系,根据其需求,立即传送了数据。

    灾情评估,
    遥感影像是重要依据!
    重庆作为地震受灾区,灾情评估必不可少。尤其是利用已有基础测绘成果、档案资料、遥感影像与震后获取数据比对分析,是灾情评估、次生灾害监测和预防等有着重要的技术支持。5月16日下午,重庆市地震局建立灾情评估小组,需要立即奔赴我市各区县进行灾后评估,需求全市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中心在接到对方来函后,立即组织遥感技术队伍,主动与地震局工程技术人员衔接,了解遥感数据的具体技术需求,加班生产,于当日晚上10点将数据送到重庆市地震局办公场地。

    制作5·12灾情图,
    为国家领导调研重庆灾情提供保障
    5月19日晚上11点,中心部分工作人员正在加班加点制作市委领导用于抗震救灾的三维地形图,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市委办公厅值班室打来电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贺国强将到我市调研地震受灾情况,急需制作我市市域、都市区以及重灾区梁平县的专题地图。接到任务后,中心领导立即赶到中心,组织技术力量,部署制图任务。首先,制作市域、都市区以及重灾区梁平县的专题地图60套180张。其次,制作5·12灾情专题地图。主要是利用现状的地形图资料和卫星影像资料,完善专题地图所需范围内的交通、水系、行政驻地以及桥梁、电站、铁路等重大的基础设施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与市委办公厅保持密切联系,核实全市40区县的受灾情况,归纳各区县死亡人数、房屋倒塌数、房屋受损数、学校受损数、出险水库数、发生地质灾害几起,列表表现于地图之上,便于调研领导及时、快速、全面地了解我市受灾情况。

    “坚守岗位,做好我们的工作,这也是抗震救灾。”“加班是小事,保障救援才是大事!”“做好保障工作,我们的责任不轻于勇上前线的军人与医生!”这段时间,身边时常响起这些话,令人十分感动。四川特大地震灾情发生后,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做好抗震救灾的测绘保障工作,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责无旁贷,中心的每一个人责无旁贷,无论是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还是后勤保障人员,每天每夜,加班加点,脚步是急促的,工作是细致的,神情无丝毫怨言。因为,他们保障的是灾区人民的希望,托起的是希望的明天!

posted on 2008-06-07 17:30  罗再谦  阅读(39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