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首先,这部影片就不应该真得认为存在一个“房间”。剧情的设计和“寂静岭”十分相像。

试着把整部影片看成是一个人内心的历程,就会获得一种完全不同的印象。


作家进入房间一段时间后,就陷入一种感官体验被蒙蔽的气氛里。一般人看到的感官印象背后存在一个较为恒定的物质结构,人们能感到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情感是无形的、无法具化的能量。但是,在这个房间(空间)里,人的情感能量会逐渐具化。换句话说,这与一些宗教里对地狱的描述很像——罪人们被自己想象出来的刑具折磨。

刚开始,作家所看到的印象一开始就是普通的客房,这说明他的心境较为接近普通生活的水平

随后,他所看过的受害者的图片、酒店管理者的映像、他所写的一些恐怖小说中的印象,就开始具化出来。再到以后,整个酒店有如错综复杂的迷宫,一个个分隔的小场景,其实就是他内心世界的一部分。影片后期,他曾封存压抑的种种相互冲突的情感开始以场景的方式具化出来,而他自己则作为一种观察者而见证。整个影片此时几乎使人忘记了“恐怖”这个主题,而变成了作家内心的自我惩罚的情感。所以,房间本身并未做什么,那些现象和作家是一体的(除了那个修电的工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如佛陀般清净,他完全可以安然无恙地走出来。正是“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当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天气就是灰蒙蒙的了然无趣,但在另一个人看起来却充满生气。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整个房间被冰冻,恰恰就是在作家看到了自己嘲讽妻子给濒死的女儿讲童话故事,摔门而去的场景之后,正是作家心里荒凉冰冷的写照

无论哪个结局,都是作家自己放火烧了旅店。这把宗教上也叫“审判之火”“火湖”“永恒的死亡”等,其实并不是惩罚之用,而是一个人身心情感最终协调统一,幻象消灭的过程。所以,作家心里也燃起一把火的同时,他在物理世界里也烧了一把火。
剪辑版的结局充满象征意义(某种意义上整部影片都可看成是象征,而不是写实影片)。最后作家作为一种“主体人格”的象征,死了。酒店经理那段情节,可以看成是“原本人格的残像”,而录音机可以作为一种“媒介”,透过这媒介,酒店经理——附属人格的情感由于被渗透,也目睹了一刹那的幻象。最后,烧焦的房间、灵魂,代表一个人那种自我禁锢的空间已经不复存在。

 

 

感悟:

一、 佛陀内心修行并非一般人所了解,也是为何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和宗教有来往。  如何真正“参悟”这些呢? 境界一层层提升,总比不提升要好。

 

二、 物理的“火”,和人情感的“火”,与所谓“审判之火”的感悟,这许多看似无关的东西,有如此惊奇的神似与合一。 

三、 如上面解析中“主人公”,摔门而去,嘲讽妻子,等等做法,自己是不是也在经常做类似的事情呢? 而这些事情“具体化”的情况,何尝不想解析中的那样“房间被冰冻”,自己现实中的感情,也经常因为,一点点小事而被“冰冻”,被伤害!

四、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片子看的稀里糊涂的,可以上门的分析却很有“理”,起码让自己“参透”了感情的物化效果。 不管内容怎么样,要的是结果和收获,这就够了。

 

 

posted on 2014-07-04 14:39  efforts and success  阅读(25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