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时候,我感觉事情就好像大螃蟹,总是一串一串的。 我刚聊过新项目如何收集需求,就有人跟我提老产品升级需求的管理。 有人说:老师,我看了许多IT项目管理的书籍,也讲到需求管理。但他们是需求调研、需求分析、需求确认,好像都是针对新项目的,我们是老产品维护,老板随便打一个电话就让我们添加一个需求功能,我们哪里去做需求调研、需求分析、需求确认这些环节啊。老板说我们一天坐到家里面编程序,根本不了解客户需求。最了解客户的是每天和客户待在一起的实施人员,所以要让实施人员来给我们软件提需求加功能。但是,实施人员那叫什么需求啊,比如说XXX功能不好用,比如说建议更易用一些。老板不相信我们,怕我们把实施人员反映的需求给屏蔽了,专门派了一个人每天收集各个渠道来的需求,每天还要上报给老板,而且还每天向老板要报告,今天修改了多少需求,还有多少需求没有改,没有改的需求什么时候能改完,都要我们开发部给答复。而且,隔几个月,老板就把全公司人员都召集在一起,为软件提需求。一群人坐在一个会议室,每个人都可以提,一个模块一个模块的提。当场打开软件功能,演示,说明,阐述软件应该做成什么样。我们开发人员就跟开批斗会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21 17:42 david_lv 阅读(2302) 评论(16) 推荐(0) 编辑
摘要: 今天早上,有个网友给我发了一条消息:他是一个老产品版本维护开发人员。他应聘到这家公司的时候,这个产品已经卖了4年了。最初的开发者已经都在这4年中不断流失走掉了。他来了,任务就是维护这套软件,而且就他这一个人维护这套代码,有BUG改BUG,有需求就改需求。 虽说这套软件卖了4年,但真不知道是怎么坚持了4年。他接手的时候仍然是BUG百出。代码没有文档,没有注释,连表结构说明都没有。代码莫名其妙,经常横插一句代码,显然是客户报告了某个错误,为了临时解决这个错误而做的针对性处理,但到底是为了修补什么错误,代码也没有说明。所以他也不敢乱动,但还要修改需求,只能硬着头皮来。他也不知道自己修改的代码是否还会引起其他的问题,只能凭空企求千万不要出问题。老板还在到处吹产品很成熟,而他每天都在心惊胆战,害怕这套代码不知道哪天突然崩溃,出了错误自己都收拾不了,那只能自己被K掉。他能想像的出老板发怒的情景:这么稳定的产品你都搞不定。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19 14:10 david_lv 阅读(2946) 评论(10) 推荐(0) 编辑
摘要: 我有一个以前的同事。过去他总认为能成事的人什么时候都能成事,不能成事的人你再扶他也成不了事。所以他带领人的方法一般是他以身作则,你如果有悟性,你就照着他做,如果你看不出来,那么你就自己一个人玩着去,能玩成什么样玩成什么样。 我主张的是:普通人通过使用一定的方法和规则,做事情虽然无法做到优秀,但也至少能保持一定水准,不会把事情做烂。如果任由普通人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这要管理者何用?作为管理软件开发公司,其管理思想,竞争不过管理咨询公司,其技术实力,又没有技术门槛,属于那种规模化生产实施服务的类型。所以,管理软件开发公司要想成长,必须走规模化路线。而规模化路线就需要依靠大量的普通人才,而非个别的英雄。英雄是很难找到大量人才的,而且优秀的人才其成本也高,更约束的无法规模扩张。这和规模化路线有悖。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17 21:58 david_lv 阅读(2367) 评论(7) 推荐(0) 编辑
摘要: 架构师是个很神圣的词。盖茨,世界首富。微软,世界最大最富有的软件公司。盖茨是微软的首席架构师。 好多程序员流口水,一听某人是架构师,就两眼发亮,比技术总监的头衔还要厉害。 一想起架构师,大家就想起那些UML设计工具、类图、时序图,想起那些水泥大楼的框架和地基,想起了那些 如百变金刚的开发平台,想起了那些让人眩目的反射、元数据、FrameWork、设计模式、面向对象、重构。 很多人想当架构师,感觉架构师是技术职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在往上走就有管理职能了,如技术总监和CTO或 研发总裁之类的头衔。 李维先生曾经有过一次演讲,讲到了一个架构师应该具备的特性: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11 13:56 david_lv 阅读(2976) 评论(23) 推荐(0) 编辑
摘要: 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 你说这一句很有夏天的感觉 手中的铅笔在纸上来来回回 我用几行字形容你是我的谁 又是凤凰花开,新人毕业,老人跳槽的季节了。这几天的电台老是这样的主题。有人要找工作,有人刚刚入职,无措的看着这个和学校和课桌截然不同的公司和工位。有老人要跳槽,突然由一个老油条变成了一个新员工,一个新环境新人际关系需要适应。对于项目经理来说,有新的员工要管了。他可能是刚刚毕业什么都不会的耷拉着头发的新新人类,他也可能是在各个公司混迹跳槽的老油子。 我想起了我毕业,以白纸新人的面貌进入了公司。这份工作对于只身一人闯荡北京的应届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份工作要养活我在北京生存下去。在北京上学的外地孩子可能有一个惯性思维,就是反正在北京上的学,毕业了同学大部分都留在北京了,那我也留在北京,熟悉的城市熟悉的人,就这样落了下来。但是对于一个和北京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人来说,到北京,就是为了闯荡,为了闯荡出一个自己的梦想。和美国梦一样。这就和北京人、在北京上学后留在北京的外地人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因而对自己要求分外严格,我为什么来北京?虽然我已来北京10年,在这里买房买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09 15:20 david_lv 阅读(2596) 评论(11) 推荐(0) 编辑
摘要: 昨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了一个MAIL,里面诉说了他现在的矛盾和困境,他是一个项目经理,但是他现在很尴尬,根源就是项目奖金。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一个项目经理,带了三个人。项目经理主要管详细功能设计与测试,其他人开发。但很关键的一点是:需求是老板定的。老板说我希望这个产品具有什么什么样的功能,然后项目经理根据老板与他的交流,他理解后进行设计,然后再分配下去实现编码。 但问题就在于:老板并不是开发人员出身。老板想要的东西,今天是这个样子,明天是那个样子。每次说的都不一样。老板想要一个他心中想要的东西,但是他只是凭感觉说,也没有很成熟的思考。希望让项目经理把细节思考出来,再来验证到底能不能行的通。行不通就再想其他的方法。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08 15:51 david_lv 阅读(2414) 评论(13) 推荐(0) 编辑
摘要: 他渐渐合上流露挂念的双眼时, 我意识到自己是一株懈寄生, 当他枯萎时, 猛然发觉, 我失去的, 不只是他给的养分............ 很多人问我,我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的,别人怎么成为我? 我突然想起了痞子蔡的一篇小说:《懈寄生》。里面有上面的一篇诗句。 我回顾了一下我从大学到如今,哪些书影响了我,哪些人影响了,哪些关键事件影响了我?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大家可能在阅读的时候突然有所通灵,你可能也看过同一本书,遇见有人跟你说过同样类似的话,可能遇到过同样类似的情景,但可能就是转眼的一瞬间,一瞬间...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07 21:17 david_lv 阅读(2876) 评论(50) 推荐(0) 编辑
摘要: 由于写了这个《三五个人十来条枪》系列,受到了许多网友的欢迎,所以也每天接到了很多网友们的问题请教。 我整理了一下,大部分网友有以下四类: 1 正在上大一或大二。问最多的问题就是学什么语言好。 2 正在着急找工作,但不知道如何才能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 3 已经做了3-4年的开发,但感觉自己已经没有上升出路了的仍然原地踏步的程序员 4 做了1-2年的项目经理,大小也算个头儿。但整天没完没了和客户和手下和老板沟通推进,每天很忙,每天很累,但总觉得自己很空,没有什么真本事,就觉得自己到处窜腾,客户逼着赶快出功能,老板逼着怎么还不结束到底问题在哪儿,手下素质太低,好几天搞不定问题还带着耳机边开发边听歌。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06 21:10 david_lv 阅读(2188) 评论(14) 推荐(0) 编辑
摘要: 前段时间,写了一个开发、实施、服务费用计算三部曲。 水清则无鱼--走出软件作坊:三五个人十来条枪 如何成为开发正规军(八) 实施费用也能DIY--走出软件作坊:三五个人十来条枪 如何成为开发正规军(九) 将服务费用DIY到底----走出软件作坊:三五个人十来条枪 如何成为开发正规军(十) 引起了网友的大讨论。 软件如何报价如何定价一直是软件业讨论的热点。这算捅了马蜂窝了。 有个网友给我一个评论,很值得深思和大家讨论: 刚开始写得不错,越写越觉得离谱,不是三五个人了,和教材接近了。现在做项目的价钱是我们能够左右的吗,你算着80万,人家招标价60万,别人报30万,你干不干。不干有人干。既要吃饭回扣项目又要做好,这是真的。我想问一下,中国的软件项目需求到底多大。我觉得你在算你自己的帐,算得不错。可是人家客户人不认账。中国不光你这一个公司。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06 21:02 david_lv 阅读(2014) 评论(9) 推荐(0) 编辑
摘要: 上个星期和一群刚认识的朋友吃饭。很多朋友都看过了我的博客,对我写的《走出软件作坊:三五个人十来条枪》非常感兴趣,纷纷询问我怎么了解这么多。而你为什么会这样想,你又是如何做到的? 我说:其实我特别局限性。 一则我只工作了10年,但我一直在商业软件公司工作,赚钱为目的,而且每件事都是缺这少那,从来没有人、时间、能力和要做的事情匹配过。而且我也没有在日企、台企、港企、美企、法企、德企干过,不了解这些不同类型的管理风格如何,这些跨国公司资源匹配如何,内部斗争如何。我从始到终面临的老板都是典型的中国人,员工也是,客户更是,从国企背景到暴发投机的客户都有。 阅读全文
posted @ 2008-09-01 10:49 david_lv 阅读(3253) 评论(24) 推荐(0)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