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模型 | 从入门到放弃——从个人经历谈“用户生命周期”
声明:文章中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形容“用户生命周期”最简约的6个字应该就是“从入门到放弃”了,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都会有机会作为“用户”体验这个过程。
这里分享笔者作为得到App用户的亲身经历来谈一下“用户生命周期”。
注意:下文中出现的“得到”,通常是指“得到app”
一般来说用户在产品上的生命周期会经历新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流失期5个阶段。(注:也有合并衰退期、流失期的)
下面的剧情是一个用户和产品同行的“心路历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老铁们,扶好坐稳,马上开车了……
1 新手期
最早接触得到app大概是2016年,部门老大常在朋友圈分享《李翔商业内参》这个栏目的文章,得以知晓这个产品的存在,那会“知识付费”还是发展中的小火苗。
这个帅帅的男人就是李翔(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上半年的时候终于注册了得到会员,忘记了是从哪个渠道过来的了,可能是从“罗辑思维”公众号也可能是朋友圈的邀请分享。
刚进来那会主要看罗胖的每天60秒、首页头部Banner展示的“大咖”职场分享等“免费”内容,对于“付费”内容则是默默观望,毕竟我还不清楚内容的质量怎么样?值不值?还没到掏钱包的时候。
新手期用户的主要特征:
-
注册了账号,但对产品依赖程度不强(每天只花了很少的时间);
-
验证产品是否符合预期,一般不会轻易付费;
-
通常只看“免费”内容(我对付费还是很谨慎的,毕竟是穷人);
产品/运营上可以做的事:
-
产品的流程要顺畅,不要出现硬伤(比如Bug什么的);
-
产品的质量要过关,如果质量不符合预期,用户会觉得被欺骗,丢下一句“垃圾”,就再也不来了;
-
如有可能,收集用户的反馈(在整个用户生命周期都应如此);
2 成长期
得到app开始向我推送部分“收费”内容,不过是免费听。
但是“免费”是有条件的——要用我的“行为”作为交换,比如连续登陆appXX天,学习时长超过XX小时,或者在某个时间段收听音频等,接下来就可以解锁“勋章”,“奖励”原本需要付费的内容给我,我就像实验室的小白鼠一样很快学会了这种“条件反射”——上得到App学习,然后就可以领取奖励——多好啊。
注:得到app上的部分勋章
当时奖励的音频基本都来自《每天听本书》这个栏目(主打栏目之一),栏目很不错——推荐过来的音频,至少有90%以上我都会听完,与其同时,我在得到app上花的时间越来越长。此外,我很喜欢栏目里面每本书有思维导图,以至于后来我会把思维导图先打印出来,然后再一边听书,一边在打印出来的导图上再做笔记。
过了一阵子,得到app开始向我推荐《每天听本书》的年费会员(好像是首页弹窗),每天1元听一本书,我觉得还是很划算的(当时的文案还挺有说服力的),还有VIP独享的精讲系列(会员特权),想想一年可以“读”365本书止不住的小激动啊,就这样,小手一抖,365块大洋(一毛钱也没优惠)就交出去了——而且此时我还相信,花了钱更能让我有学习的动力(实在是高估了自己)——不管怎样,现在我“升级”为“RMB玩家”了(付完钱后,一枚勋章又点亮了)。
成长期用户的主要特征:
-
比较充分地体验了产品,对产品有较完善的认知(做好了继续往前的准备);
-
保持较好的活跃或留存状态;
-
可能已经完成了首次付费(充值);
产品/运营上可以做的事:
-
引导用户发现产品的兴奋点(比如我发现了思维导图笔记)
-
行为激励机制很重要,完成目标行为就及时给到用户奖励,形成“条件反射”,让用户“停不下来”;
-
推荐给用户喜欢的东西,先让用户留下来,然后慢慢引诱Ta掏腰包;
-
好的文案可能是临门一脚(付费)的催化剂;
3 成熟期
当然,得到App上还有其他栏目,因为对职场类课程感兴趣,后面又手抖了几次——购买了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1,2期都买了),还陆续买了一些小课(当时价格是9.9元一门),例如许岑的有效学习、张亮的运营等。
在得到app上购买的部分课程
后来,得到不光想卖给我音频课程,还想卖其他的实物产品,一度让我怀疑得到是要搞电商了,不过,贫穷很好地控制了我的欲望(再说,物质需求诱惑不了我,学习更重要)。
在我付费买买买的同时,得到还提供“15天试用会员名额”、“购买小课后分享拉新返现”、“付费栏目可以免费分享给朋友听(有次数限制)”等拉新活动。在这期间,在线下我至少转化了5个以上的付费用户(现身说法告诉朋友们,“得到”是不错的产品),而且整个过程一毛钱的“拉新提成”都没有。我已经从使用得到的“用户”变成拥护得到的“粉丝”了,当时有大V在简书上写文章批判得到app,我还留了很长的评论去反驳。
成熟期用户的主要特征:
-
可能继续买买买,买了这样买那样;
-
买了就会使用,所以登陆、活跃、留存数据通常都很好;
-
分享自己的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成果,吸引朋友圈的人进入产品;
-
用户可能变成了产品的“粉丝”;
产品/运营上可以做的事:
-
增加单个用户的收入(ARPPU),引诱导用户继续买买买;
-
用户此时的忠诚度最高,鼓励用户分享传播带来更多新客;
-
分享是人的欲望,记得帮用户准备好分享的姿势(写好文案、贴上用户名、标明成就等)方便一键转发;
4 衰退期
后来啊,我这个用户开始“衰退”了。
衰退的原因有3点(个人遇到的情况):
-
产品功能改版,有一次重大改版(而且是强制升级),《每天听本书》不再是收听365本书了,而是所有的“解读书”都可以收听,同时该栏目不再提供“分享给朋友免费听”的功能,这个功能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常常把觉得不错的书分享给我老婆听,对我这样的用户来说这样就相当于切断了一个重要的情感纽带;
-
时间的转移,我发现购买的栏目需要每天花费2-3个小时来学习,尤其是《每天听本书》栏目下,我一天可以听5本,所以投入到app的时间成本非常高,有时候工作任务重,就会中断学习,要知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堆积了越来越多的未收听音频,到后来,我最初热衷的打印每本书的思维导图也停下了,然后开始调整学习策略,只看感兴趣的部分,但是发现信息非常“碎片化”,同时我自己开始做主题阅读,会收集资料来整理知识体系,得到app从我原来的主要信息源变成次要信息源(有时候甚至都用不上);
-
付费内容品质下降(个人感觉),《每天听本书》的选书标准、解读标准在那次产品大改版后就感觉降低了很多(可能是要选进来更多的书)。其中有些书我有仔细读过,但会发现解读出来的信息不够深入、像光秃秃的树木一样。好多精彩有用的信息在20多分钟的时间限度内都被剔除了,然后再回头去看以前听书的笔记,发现好多书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呢,不由得心头一惊——“MD,浪费时间了”。
出于“损失厌恶”(钱不能浪费啊,要把本赚够啊),我继续保持较高活跃状态使用了一阵后,打开的频次就越来越低了(实在是不能为了用产品而用产品,学习效果奇差),这款产品在我生活中的权重越来越低,甚至有一种累赘感。
衰退期用户的主要特征:
-
可能不再有付费行为(或者续费);
-
访问(或打开)产品的频次减少,使用时长减少;
-
当然其他关键的行为也会减少,比如分享文章、做笔记、阅读通知;
产品/运营上可以做的事:
-
用户访谈找原因,曾经的高频访问用户为何如今对产品不闻不问?
-
用户喜欢新鲜的,那就扩充品类,开设更多的课程;
-
用户喜欢社交,那就加上社交功能试试,比如得到的“学习圈”里有几位同学积极分享自己用思维导图做的学习笔记,竟也能成为“大V”。
6 流失期
时间一晃到了2019年初,我发现自己在得到上的月使用累计时长不足1小时,甚至感觉自己很久很久没打开过app了,同时我分析了自己学习的特性,发现主题阅读、纸质书阅读对我来说最有效,之前也使用过网易蜗牛阅读、微信读书,但还没有付费,我就已经“流失”了。
在时间的作用下,我已经能较好地屏蔽“沉没成本”带来的困惑,在我手机上安装了差不多快2年的得到app最终还是卸掉了,除了感觉购买课程的费用可能有点浪费外,其他成长的引擎依然良好运转。
流失期用户的主要特征:
-
好久好久好久都没有访问产品了,成为“沉默”的用户;
-
直到终于不再发生关键行为,甚至打开app不到一分钟就退出;
-
直到最后卸载了app,对产品say Goodbye;
产品/运营可以做的事:
-
看能召回用户不,比如《每天听本书》半价即可续费,提供课程优惠券啥的(话说当初买课程的时候是一毛钱的折扣都没有啊),推低价格的小课程等;
-
分析下流失用户的特征,提前干预,减少流失;
好了,故事结束,以上只是个人样本,关于用户生命周期的内容,肯定不限于文中所及。
To C类的产品,有个很好的地方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当这类产品的用户,亲自去体验下,而且我相信,有人的经历和感悟比我更丰富和深刻。
本博客所有文章仅用于学习、研究和交流目的,欢迎非商业性质转载。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