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多态实现机制
2013-04-25 16:00 捣乱小子 阅读(3586) 评论(4) 编辑 收藏 举报本篇从 C++ 初学者遇到的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始。
有趣的问题
考虑下面的 C++ 程序:
class A { void func(){} }; class B:public A { void func(){} }; int main(void) { cout << sizeof(A) << " " << sizeof(B) << endl; return 0; }
输出结果是:1 1
再考虑下面很相似的程序:
class A { virtual void funcA(){} }; class B:public A { virtual void funcB(){} }; int main(void) { cout << sizeof(A) << " " << sizeof(B) << endl; return 0; }
输出结果是:4 4
再来考虑下面的形似的程序:
class A { virtual void funcA(){} }; class B:virtual public A { virtual void funcB(){} }; int main(void) { cout << sizeof(A) << " " << sizeof(B) << endl; return 0; }
输出结果是:4 12
对于第一种情况,没有出现虚函数,也无任何成员变量,因此是一个空类,空类理论上可以进行实例化,每个实例在内存中都有独一无二的地址来标明,所以会占用 1B 的空间,无可厚非。
但第二种情况和第三种情况加入了虚函数(virtual function),而且在第三种情况当中,引入了虚基类(virtual base class)的概念,所得到的结果大相径庭,这是 C++ 引入了 virtual function 和 virtual base class,即多态,更形象的解释是「以一个 public base class 的指针或者引用,寻址出一个 derived class object」,但多态带了一定空间上的开销,在效率上也有折损。
其实, 多态机制可以归结为下面三这句话:
- 一般而言, 我们无法知道指针 ptr 所指的对象的真正类型. 但经由 ptr 总是可以存取到对象的 virtual table.
- 虚函数 fn() 总是放在 virtual table 中的固定位置, 用一个固定的索引值就可以 fetch 到.
- 唯一一个执行期需要知道的是 ptr 所指的对象.
下面是 C++ 多态机制实现详解.
从最简单的对象模块开始
最为简单的对象模型:
静态/非静态 成员函数 和 静态/非静态 成员变量 的地址都存储在一个表当中,通过表内存储的地址指向相应的部分。这样的设计简易,便于理解,类的实例只需要维护这张表就好了,赔上的是空间和执行效率:
空间上:没必要为每一个实例都存储静态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
效率上:每次执行实例的一个成员函数都要在表内进行搜索
这是最初的假设,实际的实现肯定没有那么简单,下面是将变量和函数分割存储的模型(表格驱动对象模型):
简易对象模型经改良后可以的得到这种。sizeof(A) 的结果是 8。
为支撑 virtual function ,引入了现在的 C++ 对象模型:
非静态成员变量同指向虚拟函数表的指针(vptr),和静态成员变量/函数,非静态成员函数分离存储。类的每一个实例都存有 vptr 和 非静态成员变量,他们独立拥有这些数据,并不和其他的实例共享。这时候,回到第二种情况,class A 和 继承自 A 的 class B 都拥有虚函数,因此都会有一个 vptr,因此 sizeof 运算得到的结果都为 4.然而,如果往里面添加一个非静态 int 型变量,那么相应可以得到 8B 的大小;但往里面添加静态 int 型变量,大小却没有改变。
单一继承
下面是单一继承里经常看到的一个程序:
class A { public: int a; void foo(){} virtual void funcA(){} virtual void func() {cout << "class A's func." << endl;} }; classB : public A { public: int b; void foo(){} virtual void funcB(){} virtual void func() {cout << "class B's func." << endl;} }; int main(void) { A *pa = newB; pa->func(); }
输出结果是:class B'sfunc.
多态就是多种状态,一个事物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譬如动物,有十二生肖甚至更多的表现形式。当基类里实现了某个虚函数,但派生类没有实现,那么类 B 的实例里的虚函数表中放置的就是 &A::func。此外,派生类也实现了虚函数,那么类 B 实例里的虚函数表中放置的就是 B::func。A *pa = new B; 因为 B 实现了 func,那么它被放入 A 实例的虚拟函数表中,从而代替 A 实例本身的虚拟函数。pa->func(); 调用的结果就不稀奇了,这是虚函数机制带来的。
class A 和 class B 的内存布局和 vptr 可能是下面的样子:
- ----------
- | int a |
- ----------
- | vptr | -------->| &A::funcA()
- ---------- -------------------------------------------------
- | &A::func()
- -------------------------------------------------
- ----------
- | int a |
- ----------
- | vptr | -------->| &A::funcA() 依旧是 A 的虚函数
- ---------- -------------------------------------------------
- | int b | | &B::func() A::func()
- ---------- -------------------------------------------------
- | &B::funcB()
- -------------------------------------------------
倘若 虚函数 以外的就没有「多态」效果了,除非进行强制类型转换:
- pa->a; // 成功,因为 pa 的类型就是 A
- pa->b; // 失败,因为 B::b
- pa->funcB(); // 失败,因为B::funcB() 不是虚函数
- pa->funcA(); // 成功,因为A::funcA()
总结一下:
- 当引入虚函数的时候,会添加 vptr 和 其指向的一个虚拟函数表从而增加额外的空间,这些信息在编译期间就已经确定,而且在执行期不会插足修改任何内容。
- 在类的构造和析构函数当中添加对应的代码,从而能够为 vptr 设定初值或者调整 vptr,这些动作由编译器完成,class 会产生膨胀。
- 当出现继承关系时,虚拟函数表可能需要改写,即当用基类的指针指向一个派生类的实体地址,然后通过这个指针来调用虚函数。这里要分两种情况,当派生类已经改写同名虚函数时,那么此时调用的结果是派生类的实现;而如果派生类没有实现,那么调用依然是基类的虚函数实现,而且仅仅在多态仅仅在虚函数上表现。
- 多态仅仅在虚函数上表现,意即倘若同样用基类的指针指向一个派生类的实体地址,那么这个指针将不能访问和调用派生类的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
- 所谓执行期确定的东西,就是基类指针所指向的实体地址是什么类型了,这是唯一执行期确定的。以上是单一继承的情况,在多重继承的情况会更为复杂。
多重继承
下面是少有看到的程序代码:
class A { public: virtual ~A(){cout << "A destruction" << endl;} int a; void fooA(){} virtual void func(){cout << "A func." << endl;}; virtual void funcA(){cout << "funcA." << endl;} }; class B { public: virtual ~B(){cout << "B destruction" << endl;} int b; void fooB(){} virtual void func(){cout << "B func." << endl;}; virtual void funcB(){cout << "funcB." << endl;} }; class C : public A,public B { public: virtual ~C(){cout << "C destruction" << endl;} int c; void fooC(){} virtual void func(){cout << "C func." << endl;}; virtual void funcC(){cout << "funcC." << endl;} }; int main(void) { return 0; }
当用基类的指针指向一个派生类的实体地址,基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class A 和 class B,如果是 A,问题容易解决,几乎和上面单一继承情况类似;但倘若是 B,要做地址上的转换,情况会比前者复杂。先展现class A,B,C 的内存布局和 vptr:
- ----------
- | int a |
- ----------
- | vptr | -------->| &A::~A()
- ---------- -------------------------------------------------
- | &A::func()
- -------------------------------------------------
- | &A::funcA()
- -------------------------------------------------
- ----------
- | int b |
- ----------
- | vptr | -------->| &B::~B()
- ---------- -------------------------------------------------
- | &B::func()
- -------------------------------------------------
- | &B::funcB()
- --------------------------------------------------
- | &C::~C() &A::~A()
- ---------- -------------------------------------------------
- | int a | | &C::func() &A::func()
- ---------- -------------------------------------------------
- ---------- | &C::funcC()
- | vptr | -------->-------------------------------------------------
- ---------- | &A::funcA()
- ---------- -------------------------------------------------
- | int b | | &B::funcB() 跳
- ---------- -------------------------------------------------
- ----------
- | vptr | -------->| &C::~C() &B::~B() 跳
- ---------- -------------------------------------------------
- | int c | | &C::func() &B::func() 跳
- ---------- -------------------------------------------------
- | &B::funcB()
- --------------------------------------------------
多重继承中,会有保留两个虚拟函数表,一个是与 A 共享的,一个是与 B 相关的,他们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对于 A 的虚拟函数表:
- 覆盖派生类实现的同名虚函数,并用派生类实现的析构函数覆盖原有虚函数
- 添加了派生类独有的虚函数
- 添加了右端父类即 B 的独有虚函数,需跳转
对于 B 的虚拟函数表:
- 覆盖派生类实现的同名虚函数,并用派生类实现的析构函数覆盖原有虚函数,但需跳转
- int main(void)
- {
- A *pa = new C;
- B *pb = new C;
- C *pc = new C;
- pa->func();
- pb->func();
- pc->funcC();
- delete pb;
- delete pa;
- delete pc;
- }
输出结果是:
C func.
C func.
funcC.
C destruction
B destruction
A destruction
C destruction
B destruction
A destruction
C destruction
B destruction
A destruction
7 行和 8 行的行为有很大的区别,7 行的调用和上面的单一继承的情况类似,不赘述。8 行的 pb->func(); 中,pb 所指向的是上图第 9 行的位置,编译器已在内部做了转换,也就是 pa 和 pb 所指的位置不一样,pa 指向的是上图第 3 行的位置。接着需要注意的是,pb->func(); 调用时,在虚拟函数表中找到的地址需要再进行一次跳转,目标是 A 的虚拟函数表中的 &C::func(),然后才真正执行此函数。所以,上面的情况作了指针的调整。
那什么时候会出现跳,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 右端基类,对应上面的具体是 B,调用派生类虚拟函数,比如 pb->~C() 和 pb->func()
- 派生类调用右端基类的虚拟函数,比如 pc->funcB()
所以 delete pa; 和 delete pa; 的操作是不一样的,pb->funcB(); 和 pc->funcB(); 也不一样。
C++ 为实现多态引入虚函数机制,带来了空间和执行上的折损。
单一/多重继承的构造和析构
单一继承中,构造函数调用顺序是从上到下(单一继承),从左到右(多重继承),析构函数调用顺序反过来。在上一段程序中,
- delete pa;
- delete pb;
- delete pc;
都自动调用了基类和派生类的析构函数,其中只有 delete pc; 涉及了虚拟函数机制。《Effective C++》中07条款中有这样一句话:当derived class 对象经由一个 base 指针被删除,而该对象带有一个 non-virtual 析构函数,其结果未有定义---实际执行时通常发生的是对象的 derived 成分未被销毁。
特地,写了下面的程序:
class A { public: ~A(){cout << "A destruction" << endl;} int a; }; class B { public: ~B(){cout << "B destruction" << endl;} }; class C : public A,public B { public: ~C(){cout << "C destruction" << endl;} }; int main(void) { A *pa = new C; B *pb = new C; C *pc = new C; delete pa; // 没有问题 delete pb; // 出错 delete pc; // 没有问题 }
所说的「未定义」就在 delete pa; 和 delete pb; 体现出来。
强烈建议,在设计继承关系的时候,为每一个基类实现 virtual 析构函数。
回到开始的问题:
- 第一种情况是因为编译器安插了一个字节,为的是一个类的对象能再内存有独一无二的地址,无可厚非。
- 第二种情况是因为编译器安插了 vptr。
- 第三种情况是因为编译器除了安插 A 和 B 的 vptr 外,还有一个指向虚基类的指针。
另外,虚拟继承在应用比较少应用,一个例子就是:
class ios {...}; class istream : public virtual ios {...}; calss ostream : public virtual ios {...}; class iostream : public istream,public ostream {...};
这里 istream,ostream,iostream 共享同一份 ios。要和下面的情况区分开来:
class ios {...}; class istream : public ios {...}; calss ostream : public ios {...}; class iostream : public istream,public ostream {...};
这里实际有两份 ios !全文完。daolua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