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中谁会成为下一个“易中天”?

CCTV的《百家讲坛》火了品三国的易中天(BLOG)、说雍正的阎崇年……如今,到《百家讲坛》毛遂自荐讲课的人不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说书的,觉得《百家讲坛》就是把历史编成故事讲,比评书学术含量高那么一点,侃的时候再加两句类似“话说曹操行军打仗,对女人也不能讲究,只能将就”的俏皮话……尤其北京人,侃,谁不会呀。还有一类是学者、教授,都有跟阎崇年老师进《百家讲坛》前类似的经历,半辈子的研究成果自费出书,会有几个人买心里门儿清,不求在此成名成星,只为了一番心愿。
  
先过三道门槛

  大多数毛遂自荐者在《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这儿都没过关,万卫说,“《百家讲坛》的门槛可不低。”来讲课的老师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要有丰厚的学术根基,以往有著作,有一套自己独到的完整理论。第二,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亲和力,《百家讲坛》为什么要带观众录制?得让下面听的人直点头才行。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您讲的内容得让中学文化水平的人能听得懂、感兴趣。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后,万卫对想要来竞聘的人还补充一点,“对有中学教学经验者优先考虑。”

  为什么特别欢迎中学老师?这是《百家讲坛》在走红的过程中摸索出的有理论依据的实践结果。话说创立于2001年的《百家讲坛》起初定位为“一所汇集名家名师的开放式大学”,邀请在某一领域有学术影响力的专家担任主讲人,畅所欲言。这样的节目专业性很强,加上12时45分和0时10分的这个被电视界誉为“铁锡时间”(对应黄金时间)的播出时段,收视率几近为零。这种情况直到阎崇年来讲《清十二帝疑案》才有所改观,虽说观众大多是受清宫戏影响而对帝王故事更加关心,但万卫敏锐地发现了这个突破点,要“就熟说生”,不能讲大家完全不知道、不了解的。沿着这个思路,《百家讲坛》讲《红楼梦》、讲《聊斋》,配合电视剧热播讲《汉代风云人物》和《正说和珅》、《正说纪晓岚》等,反响都不错。而在更加细致的收视分析中,万卫又发现一个现象,凡是有过中学老师经历的主讲人收视率都高,比如易中天、马瑞芳、纪连海。

  纪连海是特例

  最经典的案例是纪连海,他是北师大二附中的历史老师,也是第一位登上《百家讲坛》的中学老师,人气旺过不少大学教授。前段时间,《百家讲坛》专门做了一期节目专访纪连海,纪老师坦言他的成功秘诀来自多年在中学执教副课的经验。“学生们会选在历史课上睡觉,因为是副课,好多老师就埋怨学生不好,可我就不这么想。那肯定是我讲得不精彩,要不学生们怎么会睡着了呢?”纪连海把“不让学生睡着”当目标,把枯燥的年代数字讲成绘声绘色的故事,讲得情绪激昂,就像大家在《百家讲坛》里看到的一样。一位女观众这样描述纪连海:“他不是那种板正板正的专家,光告诉你这个是不对的,那个历史上没发生过。大学教授的讲法是默认你的知识储备提纲挈领地讲观点,可如果老师讲清史而你压根连清朝有几个皇帝还不清楚这课就没法听了。纪老师就不会这样,他像个亲切的中学老师,就一件事他会告诉你,正史里怎么说的,野史里怎么说的,哪些是他想的,怎么分析出来的。他还很有娱乐精神。”

  易中天难复制

  根据收视率分析,万卫提出一个新理论:《百家讲坛》的收视群是“泛中学文化程度者”。“这就是说,即使你是大学学历,甚至硕士、博士,那都是就你所研究的专业领域而言,一旦跨行业,跨领域,你就又归为中学文化程度了。”万卫解释说,“比如新闻系学生听历史讲座,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会和一个中学生相差太远。所以,《百家讲坛》的内容必须要让中学生听得进去,感兴趣。这不仅需要语言能力,更需要一种态度,主讲人拿什么心态和姿态跟观众说话?《百家讲坛》是个台阶,让学者从高高的学术论坛上走下来,蹲到地上甚至一屁股做到地上给观众讲课。”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上,大大地给易中天题了一个响亮的称呼:“学术超男”。没想到易老师还嫌不恰当,他送了自己一个“萝卜教授”的封号,他的解释是,“萝卜是极为常见、又深受百姓喜爱的蔬菜,特点是荤素咸宜,生熟咸宜,既能煲烫,也能烧肉,还能生吃,而我对历史的讲解也是少长咸宜,雅俗共赏。身为平民学者,就是要满足大众口味,将我对历史的感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观众分享。”

  谁会成为下一个“易中天”?凭的是实力,更是面对大众的一种态度。
posted on 2006-08-24 00:16  求知者  阅读(29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