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CLAS的命名好像没有正统的学过数据结构一样,对于数据结构的命名非常富有想象力,完全没有按照数据结构上大家公认的术语命名,所以给代码的读者带来很大的迷惑性。所以我们在看名字的时候一定要抛开名字看实现,看本质,看他们到底是个啥。呵呵。
首先就是CQueue的问题,CQueue虽然叫Queue,但是它不是FIFO的Queue。那它是什么呢?CQueue是优先级队列Priority Queue和Stack的杂交。但是没有半点FIFO的Queue的概念在里面。
CQueue元素有一个权重eWeight,这个权重如果不为0(或者说互相之间不等),那么CQueue此时的含义是按照权重由小到大排序的优先级队列。
如果CQueue的所有元素的eWeight都相等,(在ICTCLAS代码里就是都为0),此时CQueue就演变为FILO的Stack,栈。
因此这个CQueue才会有Push和Pop两种插入和删除元素的命名。呵呵,挂着羊头卖的是狗肉,还是两只狗。对于C#、C++、Java来说,类库里面都有现成的优先级队列和栈的实现,而且可以用
- List<T>
- 重载小于号(C++)、重载CompareTo()(C#,Java)
- List.Sort()
来代替优先级队列实现和并且具有和作者一样的Iterator的功能。那个CQueue完全可以省略掉。
然后是DynamicArray。动态数组?非也。这个是用来表示稀疏图的邻接表,每一个元素表示的是图上的一条边。对于非稀疏的图往往喜欢用NxN的数组来表示N个节点的连接关系。而对于稀疏图来说,无疑会浪费大量的空间,于是往往采用记录邻接两点的边的方式来记录图。
作者为了能够让以后调用的时候方便,对于起点和终点进行排序(或者说维护了顺序)。对起点排序,就是代码中所谓的RowFirst,对于终点进行排序就是ColumnFirst。
那为何作者叫DynamicArray呢?其实也不难想象,首先是因为邻接表实际上就是边的一个列表,也可以看为数组。但是边的数量是在变化的,而不是最开始就可以知道的。因此这个数组是动态的。于是就叫动态数组了。。。。汗。
对于DynamicArray,我们也完全可以用List<>.Sort()的方式来实现,对于C++来说,我们需要定义2个functor,分别是起点优先比较和终点优先比较。对于Java和C#也有类似的定义比较函数的办法。因此这个DynamicArray(),可以扔掉了。没必要用这么一个奇怪的东西。
接下来我把NShortPath中的最主要的三个函数
int ShortPath();
void GetPaths(unsigned int nNode,unsigned int nIndex,int
**nResult=0,bool bBest=false);
的代码和分析帖在下面,分析都写在注释里了。
在具体开始之前,我先明确一个东西,在中科院的论文里称求解多个最优路径问题为N最短路径问题(N-Shortest Paths),如果你google你会发现没有多少有用的结果,其实不然。不知道是不是作者不了解国际上对该问题的讨论,这个问题应该称为k shortest path(即K最短路径问题)。这个问题也已经有了不错的解法,David Eppstein分别在1994年和1997年已经给出了大约复杂度为O(m + n log n + kn)的解法。而中科院论文里面的解法的复杂度还是比较高的:O(n*N*k)。(两个复杂度的字母含义不同,定义请看原论文)。所以,如果可能,再次实现ICTCLAS的算法的朋友可以考虑抛开中科院的求k shortest path的解法,而使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解法。
BTW: 问一下,吕震宇,你有什么比较可爱点的称呼么?呵呵,我这么直呼大名在中文的习惯里似乎不太礼貌。:)
{
unsigned int nCurNode=1,nPreNode,i,nIndex;
ELEMENT_TYPE eWeight;
PARRAY_CHAIN pEdgeList;
// 循环从1开始,即从第二个节点开始。遍历所有节点。
for(;nCurNode<m_nVertex;nCurNode++)
{
CQueue queWork;
// 有CNShortPath调用的上下文可知,入口的m_apCost为列优先排序的CDynamicArray。
// 换句话说就是:
// list<Edge> m_apCost;
// list.sort(m_apCost, less_column_first());
// 下面这行代码是将该列的边的起始链表元素赋予pEdgeList,以方便遍历。
// 算法上的含义是取得图上终点为nCurNode的所有边,并将第一条边放入pEdgeList进行对所有边的遍历。
eWeight=m_apCost->GetElement(-1,nCurNode,0,&pEdgeList);//Get all the
edges
while(pEdgeList!=0 && pEdgeList->col==nCurNode)
{
// nPreNode是当前边的起点
nPreNode=pEdgeList->row;
// eWeight是当前边的长度
eWeight=pEdgeList->value;//Get the value of edges
// 对于dijkstra算法来说,我们需要知道当前节点(终点)的通过不同的前方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 并且从中知道最短的路径,然后我们会更新当前节点的父节点和当前节点到原点的距离。
// 在这个修改后的多最短路径算法中,我们将(当前节点的父节点,当前节点通过该父节点到原点的距离)视为一个配对
// 我们保留一个为m_nValueKind大小的数组,记录这些可能的配对,而不仅仅是保留最小的。
// 下面这个循环就是将所有可能的组合放到优先级队列中,然后将来可以从优先级队列中选取前m_nValueKind。
// 这里循环范围限定到m_nValueKind主要是考虑以后所需要的不会超过这么多个值。
// 这里放入优先级队列的是前向节点和长度,相当于是路径,而不是长度的值的列表,与后面表达的意思不同。
for(i=0;i<m_nValueKind;i++)
{
// 如果起点>0,即判断起点是不是第一个节点。
if(nPreNode>0)//Push the weight and the pre node
infomation
{
// 起点不是第一个节点。
// 判断起点到原点的总长度在索引值为i的时候是不是无穷大。
// 如果无穷大了,就说明前一个点已经无法到达了,说明没有更多到前面节点的路径了
// 也不必继续向优先级队列中放入点了。
if(m_pWeight[nPreNode-1][i]==INFINITE_VALUE)
break;
// 将起点,索引值i,和终点到原点的总长度压入优先级队列。
queWork.Push(nPreNode,i,eWeight
+m_pWeight[nPreNode-1][i]);
}
else
{
// 起点为第一个节点。
// 将起点,索引值i,和当前边的长度压入优先级队列
queWork.Push(nPreNode,i,eWeight);
break;
}
}//end for
// 换到下一条边。
pEdgeList=pEdgeList->next;
}//end while
//Now get the result queue which sort as weight.
//Set the current node information
// 将起点到原点的长度,对于每个索引值都初始化为无穷。
for(i=0;i<m_nValueKind;i++)
{
m_pWeight[nCurNode-1][i]=INFINITE_VALUE;
}
//memset((void *),(int),sizeof(ELEMENT_TYPE)*);
//init the weight
i=0;
// 进行循环,索引值小于想要的索引值时,并且优先级队列不为空。
// 在这里面的i表达的是长度的值的索引,并不代表不同的路径,同一个i可能对应多个路径。
// 这个循环过后,m_pWeight[nCurNode-1][] 为可能存在的前m_nValueKind个长度值。
// 并且把前m_nValueKind个路径压入m_nParent对应的队列中。
//
while(i<m_nValueKind&&queWork.Pop(&nPreNode,&nIndex,&eWeight)!
=-1)
{//Set the current node weight and parent
// 从以长度为优先级的队列中,提取第一个(最短的)记录。
// 将该记录的起点给nPreNode,索引给nIndex,长度给eWeight
// 如果起点到原点的长度为无穷。(这在第一次循环的时候显然是无穷)
// 就将这个长度设为最短边的长度。
if(m_pWeight[nCurNode-1][i]==INFINITE_VALUE)
m_pWeight[nCurNode-1][i]=eWeight;
else if(m_pWeight[nCurNode-1][i]<eWeight)//Next queue
{
// 否则,如果起点到原点的长度小于当前边的长度
// 递增索引值,换到下一套选择值去。如果到达了最大索引值就退出循环。
i++;//Go next queue and record next weight
// 既然这里有是否会大于最大索引值的判断,何必在while条件里面加那个条件呢?
if(i==m_nValueKind)//Get the last position
break;
// 将起点到原点的长度,下一个索引值(i+1),设为队列中元素的长度。
m_pWeight[nCurNode-1][i]=eWeight;
}else{
// 如果起点到原点的长度 == 队列中的长度, 那么只向当前节点,当前索引的父节点中插入一个配对。
//
// 如果起点到原点的长度 > 队列中的长度?
// 这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这个数值在队列中是有序的。从小到大。
// 因此这个数值的变化规律是初始位无穷大,第一次赋值为最小值,然后逐渐增大。
}
// 将(起点,索引值)压入起点的父节点的队列中去
m_pParent[nCurNode-1][i].Push(nPreNode,nIndex);
}
}//end for
return 1;
}
//bBest=true: only get one best result and ignore others
//Added in 2002-1-24
void CNShortPath::GetPaths(unsigned int nNode,unsigned int nIndex,int
**nResult,bool bBest)
{
CQueue queResult;
// 当前节点为最后一个节点
unsigned int nCurNode = nNode, nCurIndex = nIndex;
unsigned int nParentNode,nParentIndex;
unsigned int nResultIndex = 0;
if(m_nResultCount >= MAX_SEGMENT_NUM) // Only need 10 result
{
return;
}
// 将路径第一点设为-1。
nResult[m_nResultCount][nResultIndex] = -1; // Init the result
// 此时没有设置weight,此时的CQueue的成为了一个Stack。
queResult.Push(nCurNode, nCurIndex);
bool bFirstGet;
while(!queResult.IsEmpty())
{
// 从最后的节点循环到第一个节点
// 这个循环在第一次循环的时候,会把最优解压入结果栈
// 第二次循环会把分支解压入结果栈。
while(nCurNode>0) //
{
//Get its parent and store them in nParentNode,nParentIndex
// 取(当前节点,当前索引)的父节点列表的第一个父节点信息。
if(m_pParent[nCurNode-1][nCurIndex].Pop(&nParentNode,&nParentIndex,
0,false,true)!=-1)
{
// 将当前节点变为父节点
nCurNode=nParentNode;
nCurIndex=nParentIndex;
}
// 如果当前节点不是第一个节点的话,就将当前节点入栈。
if(nCurNode>0)
queResult.Push(nCurNode,nCurIndex);
}
// 如果nCurNode == 0说明取得了合法的结果,而不是异常退出上一个循环。
if(nCurNode==0)
{
//Get a path and output
// 将路径第一点设为起点
nResult[m_nResultCount][nResultIndex++]=nCurNode;//Get the first
node
// 第一次从queResult取数据的时候,得将这个标志位设为true。
// 这样才可以在bModify = false的时候,取得堆栈的头。
// 其目的就是要从头遍历堆栈,但是不修改堆栈内部数据,以方便以后遍历用。(循环不就行了?)
bFirstGet=true;
nParentNode=nCurNode;
// 将堆栈遍历,保存结果路径。
while(queResult.Pop(&nCurNode,&nCurIndex,0,false,bFirstGet)!=-1)
{
nResult[m_nResultCount][nResultIndex++]=nCurNode;
bFirstGet=false;
nParentNode=nCurNode;
}
// 设置结果位为-1
nResult[m_nResultCount][nResultIndex]=-1;//Set the end
m_nResultCount+=1;//The number of result add by 1
if(m_nResultCount>=MAX_SEGMENT_NUM)//Only need 10 result
return ;
nResultIndex=0;
nResult[m_nResultCount][nResultIndex]=-1;//Init the result
if(bBest)//Return the best result, ignore others
return ;
}
queResult.Pop(&nCurNode,&nCurIndex,0,false,true);//Read the top node
// 寻找存在多个父节点的节点。
while(queResult.IsEmpty()==false&&(m_pParent[nCurNode-1]
[nCurIndex].IsSingle()||m_pParent[nCurNode-1]
[nCurIndex].IsEmpty(true)))
{
queResult.Pop(&nCurNode,&nCurIndex,0);//Get rid of it
queResult.Pop(&nCurNode,&nCurIndex,0,false,true);//Read the top
node
}
if(queResult.IsEmpty()==false&&m_pParent[nCurNode-1]
[nCurIndex].IsEmpty(true)==false)
{
// 如果定位到了节点。将下一种选择入栈。
m_pParent[nCurNode-1][nCurIndex].Pop(&nParentNode,&nParentIndex,
0,false,false);
nCurNode=nParentNode;
nCurIndex=nParentIndex;
if(nCurNode>0)
queResult.Push(nCurNode,nCurIndex);
}
}
}
int CNShortPath::Output(int **nResult,bool bBest,int *npCount)
{
// sResult is a string array
unsigned int i;
m_nResultCount=0;//The
// 如果节点数只有2个,就没必要那么复杂运算了。直接返回唯一的路径。
if(m_nVertex<2)
{
nResult[0][0]=0;
nResult[0][1]=1;
*npCount=1;
return 1;
}
// 对最后一个节点,遍历每一个可能的长度值,将计算所得的路径放入nResult。
for(i=0;i<m_nValueKind&&m_pWeight[m_nVertex-2][i]<INFINITE_VALUE;i++)
{
GetPaths(m_nVertex-1,i,nResult,bBest);
*npCount=m_nResultCount;
// 有返回值,并且只想要一个结果
if(nResult[i][0]!=-1&&bBest)//Get the best answer
return 1;
// 不能超过内部的最大结果数。这个限制条件可以通过动态的vector<T>来消除掉。
if(m_nResultCount>=MAX_SEGMENT_NUM)//Only need 10 result
return 1;
}
return 1;
}
参考:
ICTCLAS分词系统研究(五)--N最短路径
http://blog.csdn.net/sinboy/archive/2006/05/19/745498.aspx
SharpICTCLAS分词系统简介(4)NShortPath-1
http://www.cnblogs.com/zhenyulu/articles/669795.html
SharpICTCLAS分词系统简介(5)NShortPath-2
http://www.cnblogs.com/zhenyulu/articles/672442.html
ICTCLAS的Google网上论坛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ictc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