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第一IT诗人 ——代腾飞

导航

著名音乐词作家陈哲赴富宁偏远少数民族村寨采风侧记

每当《同一首歌》、《让世界充爱》、《黄土高坡》、《血染的风采》、等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心中便多了一份温情、感动和回味,那动人的旋律,像故人相见,是那么的亲切!   
    但是,令笔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与上述词作者、也就是中国当代著名词曲作家、音乐人和民间文化的保护者陈哲老师竟偶然相遇在“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的书”和“全国最佳图书装帧设计奖”的县份——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
  2月19日至21日,上世纪80年代曾创作《血染的风采》、《让世界充满爱》、《黄土高坡》歌词而红遍大江南北的全国青歌赛评委、我国著名词作家、音乐制作人陈哲先生第一次到我县就 “土风计划”课题深入偏远的坡芽、莫弄、里地、牛场等少数民族村寨进行采风。
  19日是一个阳光格外明媚,神清气爽的大好天气,这天早上10点钟,剥隘镇坡芽迎来了一个不俗之客。一个身着随意、身材瘦高、带着眼镜、扎着小辫子、看似“另类”的中年汉子,在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廖云华,富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谭金花等领导和民间艺人的陪同下,信步剥隘镇坡芽村,经随行人员的介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全国青歌赛评委、中国当代著名词曲作家、音乐人和民间文化的保护者陈哲老师,随之而来,被上百双翘首以盼的眼睛聚焦,被百余首悦耳动听的壮家山歌萦绕。在这里聚集了该县郎恒、那能、阿用、剥隘(坡芽)等百余名代表各个唱调、唱腔的歌手,正期待陈哲老师的到来,一展壮家美丽的歌喉。优美、动听的歌曲,让在场的专家、群众为之动容,真让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当天下午,陈哲老师赴归朝镇莫弄村,恰逢十里八村的壮族同胞在归朝镇武庙举行《归朝武庙壮家一年一度庙会节》,以唱戏表演的方式展现壮家深厚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让陈哲老师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由衷地说,不虚此行。
  2月20日,经过1个小时的颠簸,辗转来到里达镇里地村时,数十名身着彝族服装的男女老少敲着锣鼓,跳着舞,向远方的客人尽情地展示自己本民族独特的歌舞。该村因陈哲老师的到来,驱走了先前的寒意,让冬日的里地犹如春天般温暖。“你这个图案是自己设计制作的吗?”当看到精美绝伦的彝族服饰时,陈哲老师怀着试探的口气向彝族同胞询问,了解到是彝族同胞自古遗传下来的,发出了惊叹,郑重地说,我以为是美术家设计的,这说明我们民族的审美智慧相当高,一般能把那个灰色系列处理得这么高,这么复杂,而且不闹,实在让我觉得是一个启示,说明有伟大的力量在民间,身着这身民族服饰到天安门,她会变成“宝贝”。当天,还到牛场调研苗族的花山节。在此期间,陈哲老师对“土风计划”文化传承人训练班进行招生考察。
  “土风计划”是以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工作为主的项目,是著名音乐人陈哲发起并推动的一项原生态文化传承行动,是一项旨在抢救濒临失传、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产业优势的系统工程。目前,“土风计划”由省委宣传部安排组织实施,已被国家纳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
  21日上午,陈哲老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得知,10年来,他一直行走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中,从事挖掘、保护当地的原生态音乐和文化的工作。他经常到广西、云南等地采风创作,发现部分地区过度的旅游开发,使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在都市化、商业化的影响下被严重扭曲变形。这次他是第一次深入文山富宁少数民族村寨零距离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接触,为富宁还有保存这样完好的原生态民族而感到欣慰。
  陈哲一直强调一个理念:文化的“活态传承”。文化保护中的“活态传承”与传统文化不同,民间民族的原生态文化是在特定的民俗习惯中,在特定的生活或劳作方式中产生并流传的,它与生活浑然一体,“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生活化是原生态文化首要的、最为本质的特点。因此,原生态文化的保护是不能脱离本身的生活而独立存在的,必须考虑其地域、历史及生活背景。过去中国民间艺术往往是静态抢救,若让民间艺术永具活力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进行“活态传承”,新老衔接,才能不断注入新的血液。
  “活态传承”主要是将原生态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即村寨保存下来。要建立起一种政治、经济、政府以及社会观念、组织结构等等相互协调合作的机制。村寨中有干部、艺人、年轻群体加在一起的“民间组织”,是一种自然的传承系统。其中艺人是中坚力量,年轻人是骨干,先将“活态传承”的环境恢复起来。族人都认同了,自然就有了积极性。
  陈哲认为,不应该靠想象来维持自己的愿望,面对现实,经过交流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儿,需要丢掉什么、保持什么,怎样跟现代社会接轨,既不被吞噬掉,也不被闷死掉,抗体性成长。希望与社会隔离,孤绝地保存文化,根本不可能,应该是在活化的过程中,在跟社会交往当中,确立原生态文化自己的价值。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只有在“活态传承”中成长,才能既保持自己的特质,又能与社会一起成长。
  陈哲还说, 56个民族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我们理应给予尊重。如果从多样化考虑的话,我们更要去保护更接近原始的基因,这是文化基因库的概念。希望他们很好地发育自己,给他鼓励,重视他。他有多样化的表情,多样化的文化,多样性的“身份证”。
  所谓民族文化“身份证”,是指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以及风俗习惯等等,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本质特征,它是一个人民族身份的象征。“一个民族,当他把自己的服装、语言、鼓舞、建筑、生产劳动方式、祭祀仪式、民俗文化都丢掉的时候,说自己是哪个民族,其实只是一个功能性行为,就是在表格右上角民族栏填上个字,其它再没有了。原来不觉得,现在很多人开始遗憾了。他是趋同性,如果社会设立一种相反的观念,保持你自己,甚至让我羡慕你的单独、独特的身份的时候,你的身份证多好使。”
  陈哲以为,人类追求的幸福是完美、丰满和丰富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扼杀种群的色彩性、文化对比性。人类需要多种营养来维持身体健康,同样也需要多样性的文化来维护精神家园的健康。人们认识到这点,就会保护它、存留它,有意识地存留很多传统和记忆,虽然它们没有实际作用,但是在心灵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人类需要多元化,智慧的人群会做出智慧的抉择。民族民间文化在发现、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中,关键在于如何传承。
  近年来,陈哲致力于原生态民歌保护工作,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重在活化传承——恢复传承机制、构建社会系统”的理念。他说,过去民间艺术往往是静态抢救,最终都放在了书架上、CD里和博物馆中,变成了化石、文物,其实民间艺术首先应该“活化传承”,要在劳动和生活中活生生地保存下来,尤其应当留住文化的各种表情。所以,建立一套自身的培育机制,把重点放在“人的传承”即“活化”传承方式上,培养和激励年轻人去学习祖先传下来的东西,让孩子们学习先辈留下来的音乐、舞蹈、服装制作、传统工艺、部族史诗、宗教礼仪,把本民族带有标识性的文化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才能把民族的血脉原汁原味地传递下去。

更多信息,可以参见腾讯微博:http://t.qq.com/huotaichuancheng

posted on 2011-03-10 11:01  IT诗人  阅读(52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