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传承文化 保护民族的DNA
活态传承文化 保护民族的DNA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出台!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及其传统的两个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社会或群体以至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承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它也是各历史时期丰富文化基因凝结成的完整文明!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不能割裂也不能舍弃。这种文化是我们民族的DNA,也是对外的标志符号和名片。
也许正是太浩瀚太漫长的历史,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变得不珍惜,因为拥有的太多了,也使我们不在乎坚持,因为传统太多太凝重,于是不知不觉的在丧失。传承人锐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告急的根本原因,直面这一现状的同时,或许更应欣喜地看到,较之以物为载体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而言,传承人的可培育性和可大量“复制”性,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潜力和明显优势所在。
文化需要传承,传承的关键环节在于年轻人。 留住人,才能留住艺,留住文化之脉。如何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寻访日渐稀少的传承人,培育文化传承新生力量,正在成为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囯家相关部委指导下开展,对全国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有示范性和借鉴意义的“土风计划”,秉承“活化传承”理念,致力于村寨传承实践,十几年如一日注重在母语本土发现、促进和培养年轻传承群体,着力探索良性社会运作系统的建立,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文化传承事业。
这次展演,是土风计划多年工作与观察的一个汇述,同时也验证了“活化传承”的理念务实有效,希望能对处在边缘也是最前沿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多样性中国文化资源维护有所贡献,特别是呼吁必须建设“活化传承”系统,必须触动整个社会,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尽管这极有难度,我们也宁愿追求可信度和质感,因为这关乎文化立场和科学,也关乎社会责任。
这次纪述展演所反映的问题,如传承与“生态环境”、 传承与教育、传承与民众的主体作用,交流发展与传承持续等关系,虽然一时还得不到全面解决,但并不意味我们有权力回避,这需要全体国人共担。展演将一些观察和思考分享给每位观众,从各类形态、不同程度的传承进行式中获得一些了解和启示。同时也观察出这支负担着多样性文化传承的年轻队伍与整个转型中的国家新长征间的关系,正如孩子们在《长征告示》中所唱的:“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也必须准备走小路……我们必须准备走直路,也必须准备走弯路……走到天涯是天涯路,天涯对过还是路……”,因为他们是《土地的主人》。
希望通过这次展演,搭建一座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维护资源与遗产的多样性,促进中华文明的完整持续。为少数民族村寨引进“造血”机制,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地区经济和文化保护协调发展。推动全社会一起关注:以年轻群体为主的中国文化传承现实!
党中央十分重视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工作,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科学发展观是引导文化传承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统筹文化资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式来规划、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使我国文化的传承在保护、继承、传播、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文化传承的科学发展是我们文化传承的最终目标,要研究文化传承的规律,创新文化传承理念和实现形式,充分发挥文化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使文化传承更能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