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管理智慧的六大原则,生死之辩中的“德行不朽”原则
东方管理智慧的六大原则
“如果我们对中国第一流的企业家作一个仔细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我们会发现柳传志、张瑞敏、李东生等中国企业界的教父们,都是将古老的东方智慧在新时期作了淋漓尽致的演绎的人物。
“这类人在‘忍’字上做足了功夫,耐力之好、目光之远、城府之深、手段之高直追春秋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国内某乳业集团的老总在听完东方管理智慧培训后,无不感悟地说:‘东方管理是大智慧,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这门课是我们老总听的,西方管理课是经理人听的。’”
6月3日,国内著名的东方管理智慧研究专家、浙江大学教授张应杭应万泰教育俱乐部邀请,在西湖畔的玉皇山庄给浙江数十位企业的老总上了一堂精彩的东方智慧管理课程。张应杭认为,现代的企业管理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西方式的管理,这是技术层面的管理,称之为术;一种是东方式的管理智慧,称之为道
“术是治标,道却可以治本。”张应杭认为,近年来,东方管理智慧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世界管理界的重视,最终的原因就在这里。根据张应杭的研究,东方管理智慧总的来说,有六大原则:“人性本善”原则、“人我合一”原则、“道义为上”原则、“以理制欲”原则、“尚无”原则、“德行不朽”原则。
1善恶之辩中的“人性本善”原则
人性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孟子主张性善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而告子认为:性不善不恶。荀子和韩非子则与孟子相反,崇尚性恶论,“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人性为善还是为恶?张应杭认为,人一定是善的,如果连善的可能性都没有,那人就跟动物一样了;人之所以不是动物,而是因为人有善的德性,所以人不是动物。东方式管理中,最高明的控制是心的控制,这是最根本的。也许他是受诱惑,也许他是受不好环境的熏陶,也许他一时误入歧途,但只要通过一种觉悟之道的培养,这种善的本性就可以激发出来。
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擒孟获?孟获是个认死理的人。但是诸葛亮深信,你只要是人,我就可以感动你。于是才一次一次的抓,一次一次的放。诸葛亮考虑,杀了他,手下人肯定不服气,管理的效果不好。这就是中国式的管理理念。
关键词:在现代管理中培养注重心性控制的觉悟力。
2人我之辩中的“人我合一”原则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杨朱说:“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杨朱默不作答。这场有趣的对话后来演化成一个成语,叫做“一毛不拔”。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朱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有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张应杭认为,在市场经济的诱惑下,现代的企业家们有太多的“为我”思想,而少了“兼爱”的胸襟。在佛教境界里,有这么一个说法: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中国的传统文化反对利己主义,提倡团队精神。如今市场上流行的管理学,太过推崇权利,而忽视了一个权利背后的亲和力。打个比方,你因为一件事情扣下属奖金,人家拿你没办法,但是他是口服心不服。在张应杭看来,权利就是一个任命的事情,任命没有了权利就不存在了。但亲和力不一样,它是一种让人心悦诚服的力量。那么亲和力怎么来?布施仁义,提倡利他主义。
水泊梁山的宋江为什么能当领导?论武艺,他比不上林冲、李逵;论才能,他比不上吴用、卢俊义。宋江能做上梁山的首领,就因为他是一个仁者。宋江有一个外号叫“及时雨”,意思就是谁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能及时给人帮助。在梁山,李逵谁都不服,就服宋江。有一次,李逵说想把自己的老母亲接上梁山,宋江想也没想就同意了。虽然后来由于李逵的失误,他母亲被老虎吃掉了,但李逵还是很感激宋江。
古时像宋江这样才能不足但却仁义的领导不在少数。因为他们知道,作为一个领导者,以德服众才能让人死心塌地为你工作。领导者缺乏亲和力,已经成了我们很多企业的硬伤。如何打造亲和力的问题,已经摆在了中国职业经理人、中国企业家的面前。东方管理智慧中的核心就是仁者爱人,人道。所以,一些聪明的西方人也开始超越他们古典管理的东西,认识到东方管理智慧的高明之处。全世界最大的零售集团沃尔玛就是一个例子。沃尔玛中国区一个副总是外国人,但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庄孟哲,毫不掩饰自己对庄子和孟子的喜爱。在沃尔玛,提倡的是善待员工,沃尔玛也许是工资差距最小的世界大企业之一。在沃尔玛的管理者观念里,提倡薄利多销,提倡跟员工分享利润,跟顾客分享利润。
关键词:在现代管理中培养“仁者爱人”的亲和力。
3义利之辩的“道义唯上”原则
市场经济要讲利,这是天经地义的。墨家比较主张功利,他认为义是虚的,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主流文化讲的是道义论,市场经济当然是要讲功利。当义利冲突的时候,可能是今天的中国企业家所需要考虑的。做企业不讲利是不可能的,但做企业不讲义也不行,这叫见利思义。
在改革开放初期,功利主义的人生观非常盛行,甚至还出现了功利主义理论。最典型的一个事情,就是一个叫张华的大学生救了一个老农,结果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有些媒体发起划不划得来的讨论。张应杭认为,这个讨论是西方人的讨论。一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头,从功利的角度,当然是划不来;但是从中国传统的道义论来说,当然是道义无价,“见义不为无勇也”。
张应杭主张,今天中国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要培养人格当中的魂,技术层面的东西要有,还要有一个更高层次的东西,就是魂。在充满诱惑的今天,如何才能守住那份道义的东西?回归传统。一个没有道义的人,不可能做好他自己的职业;一个没有道义之心的人,不可能有忠诚度和好的执行力。
关键词:在现代管理中培养“士魂商才”的定力。
4欲理之辩中的“以理制欲”原则
欲望和理智这是一对永远的矛盾。欲理是中国管理当中非常强调的范畴,儒家强调节制欲望,就是人可以很自由的随心所欲,但是要懂得一个规矩,就是节制。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很有才干的国君,深受臣民的爱戴。有一次,他的一个大臣请他吃饭,国君答应了。这个大臣精心准备了一顿饭,这个国君听说以后就不去了。第二天,大臣质问国君说:你一国之君怎么能言而无信?国君解释说:我情愿被你骂,也不能去吃你这顿饭。听说你准备了很多叫不出美味。因为我根基浅,制止诱惑的能力差。假如我去吃了,以后就会老想着来吃。这样下去,我哪有心思来治理国家?孟子认为,这就叫不使可欲。
张应杭认为,不使可欲是大智慧。但是很多做企业的人就不懂得这个,公司制定了很好的奖金制度,但企业就是做不好。因为什么?奖金是一种填不满的欲壑。“人心不足蛇吞象”,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对欲望采取限制,根据就在这里。
关键词:在现代管理中培养“不使可欲”的自制力。
5有无之辩中的“尚无”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尚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儒家既讲有为也讲不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佛家讲一种空,其实也是无,实际上就是讲空灵的境界,看空一些东西才能拥有一些东西。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张应杭认为,一个有智慧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哪怕再流行的东西,如果不适合你,你也不应该去做。例如史玉柱,做软件出身的他把企业做大了,之后他出了昏招,做了一个不懂的行业房地产,然后又做了一个没有优势的产品保健品,最后导致企业垮了。
关键词:在现代管理中培养“识有知无”的智慧力。
6生死之辩中的“德行不朽”原则
在课上,张应杭讲的最后一个范畴就是生死。孔子的一个学生问孔子:何谓生死?孔子说:生都没搞清楚,问死干什么?与西方人习惯探讨灵魂不灭的传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讲不朽的境界。所以早在先秦就有“三不朽”一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
中国文化特别推崇因为仁义德行而名垂青史的俊才伟杰。古代诸子百家不朽,因为立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不朽,因为立功;关羽、雷风、张思德不朽,因为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人以德为本。德可以让人不朽,权利是无常的,但是德行跟人形影相随。体现在管理中,西方人索罗斯称其为华商的精神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