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4日
摘要: 总目录: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上节“对问题最深入的认识是知道答案”中讲到,要引发大家说出答案而不是抱怨问题,最好提前自己知道一个答案,即使不是最好的。但是这么多人都不知道答案,我怎么能知道呢?方法就是坚信“我是屋子里边最聪明的一个人,答案将由我在下一分钟给出”。前半句这么狂,本来只有火星上才有这种谚语的,但是有一次被指出在《秘密》中地球人2008年早就说过了(在线阅读:http://book.qq.com/s/book/0/12/12432/),听说是本好书。为何心想才能事成心想事成刚开始是个必要条件,但以后会逐渐变成充分条件。为何是个必要条件?一屋子人其实不一定谁最聪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09-14 14:53 阳光VIP1 阅读(168)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总目录: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是否见过这种场景:一堆人在会议室,谈论一个亟待搞定的客户:“这个客户可难缠了……”“可不是,我给你说……”“对对,我也是有亲身体会的,比如……”“别提了,上一次……”又如一堆人在会议室,讨论一个新的市场方向:“这个新方向不好开拓,……”“咱们刚开始,你看人家IBM……”“别提IBM了,就光一个XX就够我们受的……”“咱们一无案例,二无资金,三无人才,……”暂且不管他们讨论的事务本身,而来看一个问题:人们为何会向鲨鱼扑向鲜血一样,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认为某个问题有多么难办?分析在冬吴相对论中吴伯凡分析过这种心理(可能是《不抱怨的世界》)。他认为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09-14 12:04 阳光VIP1 阅读(145)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总目录: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薛定谔当年“凑出”了薛定谔方程(http://baike.baidu.com/view/551078.htm),拿给爱因斯坦看。爱因斯坦说:“够呛,因为它太丑太复杂了。”这次是薛定谔对了,不过在现实世界中,多数时候是爱因斯坦说的对。这个谚语在道教中有个“无为”的概念,后来有个朋友告诉我,无为的含义其实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要剔除那些不需要做的事情,剩下的简单的事情,才是值得做的事情,才是正确答案。场景1(真实案例)一次面试市场总监,来过两个人。第一个先来了解公司情况,第二次拿来了一个PPT,好好讲讲她对市场的认识。结果,这个PPT中包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09-14 11:37 阳光VIP1 阅读(152)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总目录: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这句话看起来很奇怪,因为应该是问问题的人提问,回答的人负责找答案,其实不然。所有问题,其实都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让问题产生的语境及实际困难,是动因,比如“在具体工作中实在是推不动敏捷了”;第二个方面才是表面的问题。回答者很容易回答表面问题,但极难触及困难本质。在整个问答过程中,提问者应积极思考,寻求实际困难的答案。场景1在敏捷大会上来了一位大师,有人站起来提问“如何在中国软件企业推动敏捷?”众人旁听。这时候,有困难的人其实是问问题的人,乃至众人;而这位大师是和困难最远的人。所以千万别指望大师会一语中的说出什么方法,解决了大家十年的困惑。这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1-09-14 10:55 阳光VIP1 阅读(139) 评论(0) 推荐(0)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