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VIP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平日弗用功,自到临期悔。
  博客园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程序员羊皮卷》第三章 初入职场第一年

Posted on 2012-01-31 09:21  阳光VIP  阅读(12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万分重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根据某杂志在20096月的统计,54.7%的父母要求孩子读到博士,83.6%要求孩子考试得分在前15名。母亲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好好学习”、其次多的是“功课做了没有”,就足见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比学习好更重要的是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对此我们应当投入更大的 关注。

从Leo的故事讲起

十几年前我刚走出大学校门时,毕业对于我而言第一感觉就是解脱——再也不用考试了、再也不用上课了!好啊!!!(至少当时是这么认为的)可随之而来的是对未来的一片迷茫。这是因为,我就知道走向社会后应该工作,至于做什么完全没有概念。

当时我用业余时间在麦当劳做一份兼职,每月有300块左右的收入。大学毕业之后本来有机会成为正式员工,上保险、有公积金和提升机会。有个当年与我同时进入麦当劳的同事,工作到今天已经是麦当芝××店的店长了(晋升过程:员工à员工组长à第二副店长à副店长à店长à督导)。这条路对有些人肯定非常合适,但干一辈子餐饮确实不是我期望的生活。

我想选择新的机会、新的行业(是啥也没想好),当时和老爸一起出入天津的大小人才市场。我大学是学国际贸易的,应聘的公司全都是嫌我没工作经验,不予录取。多次求职的打击让我有点不知所措,最终放弃了所学专业就业。

几个月之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中关村打工。当时我爸非常希望我能留在天津,所以吃饭的时候有如下的对话:

当时北京的条件:

1300/月;

2、管住(晚饭AA制地吃);

3、每天工作至少8小时,周末休一天。

老爸认为我应该留在天津的理由:

1、麦当劳每月差不多就是300块收入;

2、家里管住、晚饭也不用出钱;

3、每天工作4小时左右,每周工作5天。

我对老爸说:“谢谢!但我还是想留在中关村发展,这里机会比天津多些。”

写这些的时候,我依然能回忆起老爸当年期盼的眼神,也同样能感受到老爸对我的爱。每个人都有走向完全自立的过程,即使这个过程很痛苦。

站在今天的角度我回首当年,刚进中关村的第一份工作不过就是打杂儿、送货、站柜台、装机器。虽然工作烦琐,但每天都充满快乐和学到新东西的喜悦;虽然工作是重复劳动,但总能感到自己的成长;虽然薪水不多,但我知道自己的前途在这个行业,努力工作得到相应回报的机会总是大些。

更重要的是:我喜欢、也有兴趣从事IT产业相关的工作。至今我依然在IT行业里,每天兴高采烈地工作和生活。

多年之前,我精彩的职业之路是从中关村起步的。

就像每个人都穿着自己的鞋走路一样,每个人的第一份工作也都各有不同,适合不合适也只有自己知道。

研发人员的第一份工作

作为研发人员第一份工作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其一是兴趣所在。相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兴趣在哪里,研发、测试、系统分析。如果从事的工作就是自己感兴趣的,那将是天下最幸福的事之一。工作中的任何困难和不开心都将被兴趣所产生的力量击倒。兴趣将支持我们走得更高、更远。

其二是热情所在。如果对工作谈不上兴趣或者没那么明确,那么要找相对有热情的工作来做。如果兴趣在大学刚毕业时还不那么明朗,那么请找一份能调动自己热情的工作,即自己感觉会有热情从事的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寻找自己的兴趣并结合兴趣对岗位做适当调整。现实之中,我见过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同学生进入公司先做测试后做开发,或者先做开发后转为测试,甚至有从研发岗位转为销售的例子。即使不知道真正的兴趣在哪里,只有从事工作的热情,努力工作之中,我们会很快了解自己的兴趣点,然后进行调整。

其三是专业所在。如果没有热情则最好能与专业相关。太遗憾了,我们毕业时因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即没找到自己有兴趣的工作,将从事的工作自己也没有热情,那么请务必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请选择与研发相关的工作。因为毕业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求职中对自己比较有利的条件之一。在软件行业尤其如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聘开发工程师成功的机会很大,营销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成功应聘开发工程师则是小概率事件。没有任何一个人大学四年是白读的,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知识足以支持我们走入这个行业。不管如何,到大学毕业我们已经吃了家里20多年,走出校园要先养活自己。先糊口,兄弟!

再来回顾一下顺序,先找自己兴趣所在,没兴趣就找份有热情的,热情也没有就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

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应该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即:是先找份工作干着,还是等到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再干呢?这是我经常被问及的几个问题之一。

毕业于某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John,现在上海工作。这家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商之一(即代工工厂)。John的工作是负责电脑测试所需要的一系列测试程序的联结和组合,以使它们能覆盖预定的测试范围,并使生产线操作员、电子工程师、维修人员等,能方便有效地使用那些工具来完成对电脑功能和性能的确认。

当下,困惑John的问题是要不要离职。目前的工作性质是生产技术支持,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沟通和协调,并完成好从研发向生产的转化。其具体处理和实施要求是非常琐碎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这份工作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去学习C/C++语言和相关的IDE等,只需要懂得DOS命令、批处理知识和并不深入的电脑硬件知识,能够读懂英文技术文档甚至都不需要领会,技术门槛很低。John认为自己的知识和特长得不到最好的发挥。

当前的工作是家里托了关系,找了熟人才为John“运作”出来的。“这会儿工作多难找啊?你先干着吧。找到好的再换吧!”父母经常这么开导John。处在当前的工作状态(每周工作6天,不能请假),John投出了简历,也根本没办法去面试。事情进入了死循环,辞职才能开始找新机会,辞职找工作家里又不同意,继续做现在的工作没法找新机会。John很苦恼……

毕业之后没有多少人愿意做啃老族,大家都希望尽快进入社会,开始自食其力。同时,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大,是“先找份工作干着,赚钱养活自己,还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先在家待着?”是我经常被问及的几个问题之一。

很多人倾向无论自己是否有兴趣、是否擅长,或者自己是否愿意干,先找到工作再慢慢换工作,通过一次次跳槽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之相对的,有些大学生毕业之后就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非常合适的工作,否则就要在家里待下去。他们面临的更多的是来自社会和长辈的压力,父母觉得他们这么大了不能老是待在家里。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去做什么工作都无所谓,只要不坐在家里就可以。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够承受多久这样的来自家里和社会的压力。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对于“先就业,先择业?”这个职业生涯最古老的话题之一,我是这么看的:要看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实际情况。如果生存压力很大,那自然要先就业解决吃饭问题。像很多学生毕业后只能全靠自己,那请先找份工作,养活自己,不能上学啃老,到工作了还啃老。这时候吃饭要紧,无论干得有多不开心;如果有实力,比如:自己有些兼职收入能解决吃饭和住宿的费用,即能坚持到找到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那么就先择业再就业。

毕竟走出第一步之后,真的错了想回头是很难的。我有个北航毕业的朋友,家里底子厚,就是要找500强的开发职位,用了6个月终于如愿以偿,现在工作得很开心,也很稳定,前途无量。

分析自己的承受能力和目标之后,再做选择也不迟。

第一份工作的意义和法则

第一份工作是“混口饭吃”的时代永远的过去了,它是踏入社会的第一块敲门砖,通过它学得知识已成为职场新人最看重的点。对于毕业生而言,这更像是一个补课的地方,补习我们在学校中缺失的人际关系处理、工作入门、团队协调——为什么总有人说学校和公司之间有断档?无论专业是否匹配,学校所学与公司所用感觉总是差着一截儿。这是因为学校与公司之间的对接高度有天然落差,要补平落差就要选对第一份工作。

在此,我建议用以下三个“是否”衡量自己对第一份工作的选择。

法则一    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

毕业时,学生就像是白纸,纸上如何写,最终能写下什么,最后是涂鸦之作还是传世精品,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走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所决定的。如果有很好的功底(公司制度),就可以在白纸上画出美好的蓝图(员工个人成长)。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某些500强公司招聘时只招聘应届生进入公司的原因。

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可以不是大公司、可以不是500强,但务必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这对我们尽早养成正确的职业习惯和处事态度是非常有利的。是否真的把“人”放在管理的第一位,是衡量企业文化的基本标准。

差的公司不但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连文化这两个字都无从谈起,最多是写在纸上或者挂在墙上的“老板语录”,空洞而没有实际意义,作用就是昭示老板的绝对权威。如果进入这样的差公司,那后果有时不堪设想。我面试过一名程序员,叫Mars,开发能力很强,但面试时总流露出想把公司代码卖给竞争对手的理念,为此他没有得到新的工作机会。后来多方打听才知道,他毕业进入的那家公司开发部人人这么干——出卖公司信息以提高自己的身价,这个“坏习惯”让Mars在职业道路上举步维艰。

法则二    是否能为今后的履历加分

很多人误认为只有第一份工作是在500强公司里,自己才会有光明未来。说句实话,500强机会没那么多,每年也就那么几个。我们可能也没那么优秀、能从几千或者几万人中间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所以第一份工作是否为500强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能否为以后的履历加分!

“每天请想一想,我今天所做的工作以后能不能写到简历里,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取得的成绩是不是能让我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提高。如果可以为我们的履历加分,那么就叫这份工作没有白做,我们没有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这是10年前我的领导对我说的话,至今我都清楚地记得。

是浑浑噩噩地在工作中消磨自己的生命,还是找份能让自己的能力发光的工作,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里。

法则三    是否有不同的工作任务

大部分初入职场的人,在面试时都会问到“是否有轮岗机会”或类似的问题,我的回答则多是肯定的“如果有机会,公司一定会安排”。刚步入职场的新人大都有如下的幻觉:如果公司给机会能在公司内部轮岗,就有可能在不同的职位上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从而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请原谅,真实的情况远非大家想象。除非公司制度极完善,规模极大,同时有“管理培训生”项目,否则针对应届生,很多公司无法安排在大多数部门的岗位,因为绝大多数公司没有这么多资源(想想在非500强公司就业的超过90%的应届生吧);同时,针对有经验的应聘者,转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聘请您来就是希望运用您以前的经验为公司出力。每个人入职,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有职位变化。

作为求职者,我们比较理智的要求应该是询问,有没有在相同纬度上的不同工作任务,比如:开发项目中,新加入的程序员是否有机会尝试从需求分析到代码开发,直至上线测试、集成测试的工作。如果有类似的可能,那这家公司可作为重点考虑。“要求同纬度的不同任务”在实际中既可行,又有利于我们个人日后的成长与发展,是我们应该真正关注的。

完成从学习者到社会职业人的转变

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自己社会角色的转变——由学习者向社会职业人的转变。之前我们从某种程度或全部是由家里养活的,走入社会之后我们开始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之前我们是单一任务系统,即好好学习,走入社会之后我们变成了多任务系统,即要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之前我们是大学生,在象牙塔里过安稳的日子,走入社会之后我们是职业人,要应对比学校环境复杂得多的社会人文环境。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开放的态度迎接现实

Tom进入公司已经2个月了,在项目组里开发代码不遗余力,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这时公司接到了互联网开发项目,按客户要求采用了PHPJava两种方案,即两个开发组同时按需求进行网站开发,原型发布后由客户和公司联合评价,选定其中一个方案继续开发。最终,Tom所在的PHP开发组没有被客户选中。全体程序员要被并入Java组或者自行离开。以Tom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背景和能力,完全可以加入Java组。Java组的项目经理也很看好Tom,他依然有在公司发展的很好机会。但Tom感觉受了委屈,心灰意冷地决定离开公司……

初入社会的程序员们,并不缺少热情,工作加班加点、不计回报地付出、积极提出改进建议都是他们常做的。正因为自己付出了很多,有些人认为自己对工作很有发言权,从而缺少开放的心态。“说不得”是最常用在某些初入社会程序员身上的形容词之一。

请永远记住“社会与学校有很大的差别,主要的一点是不能不高兴就走人!”在学校里,看不顺眼的人我们可以不理;不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可以找理由不做;不高兴的时候可以逃课在宿舍休息。很遗憾在社会里这些事情我们都因种种原因不能完全做到了,不顺眼但有工作关系的人我们要每天打交道;领导安排的不喜欢做的事情不但要做还要做好;不高兴的时候也要尽量去上班。不错,我们可以换份工作说不定能躲过这些不开心的事,但这些事情在现实中确实会反复发生,换了工作同样的情况也会再次发生。

没有开放的心态,我们就只能每天不开心了。

对不开心的事,除了有开放的心态之外,我想还应该用职业化的态度来对待,不喜欢的同事请保持同事关系,我们永远不会是朋友;不喜欢的公司要问一句能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有所长进,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别犹豫努力做好;不高兴的时候可以休假,去找朋友聊聊天,看看书,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

本节开头提到的Tom是我的朋友,这件事发生在3年前。Tom分析了当时面临的处境、衡量了自己的发展之后,决定“忍辱负重”地留在那家的公司,现在精明强干的他已成长为项目经理。

找对方法从小处着手

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化是痛苦和显性的,也是渐变的;想做好这种转化,我们应该从小处开始,具体地说就是从遵守公司制度开始,从不迟到、准时交周报开始。

在公司研发部里,经常能听到的抱怨之一就是“老子昨天加班到夜里N点,结果今天上班时晚了一会儿,竟然还扣钱!没天理啊!”且不说人力资源部不知道您头天加班这事儿(如果知道应该是不会扣的,至少我没见过这么没人性的HR),咱们就说加班本身,有一个加班的同事没迟到,那么我们就应该以他为榜样。初入职场的程序员正处在确定自己地位的关键时刻,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要严格要求自己。如果说代码编得好是基础,那么上班不迟到,代码的按时提交、开会按时到场,这些与“准时”相关的点,正是大学生完成职业化转变的关键一步。

在所有职业转化的“点”中,我想特别提及的还有周报,这是大多数公司为了解程序员工作进展所采用的方法。周报中敷衍了事的现象很常见,尤其是在程序员有了“我完成项目,提交代码就全部OK”的思想之后。这么想的程序员在骨子里就是懒或者说更愿意把精力花在代码上,其实这是一种对自己极不负责的态度。不要把周报当成是应付差事,周报还是总结自己的一个很好的工具,通过它我们能看到自己的进步、需要提高的地方。与其说周报是写给别人看的,还不如说写周报是记录自己的成长、收获和不足,让我们进步得更快。程序员在周报中暴露出的自身问题,会很快得到重视和指点;在周报中我们的进步也会被所有人看到。每周都认真写吧,52周的周报串起来,就是我们的年终总结,我们马上就能从中看到自己一年来的工作,得失成败尽在其中。

完成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化,请从小事做起。

坚持向无字书学习

某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公司,一个周末公司组织同事到附近的池塘钓鱼。坐在大学生身边的是两个只有中专学历的同事。大学生只是向他们点了下头,两个中专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同事甲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大学生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蹬萍渡水?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同事甲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飞回来了。

怎么回事?大学生不好意思去问。

过一阵,同事乙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飞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大学生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此时,大学生也想去厕所了,可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去池塘对面的厕所非得绕点远,多走10分钟的路不可,怎么办呢?

大学生不愿意“屈尊”去问那两位“低”学历的同事,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跳:我不信中专生能过的水面,我大学生就过不去!

迈步之后,只听“扑通”一声。

两位同事忙将他捞了上来,并问他为什么要往水里跳?他却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位同事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漫过水面。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请记住:有些人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有在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完成了大学教育,程序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结束了书本知识的学习,开始向无字书学习。学历只能代表过去,而只有学习的能力才能代表将来。在工作之中,无论是研发部内部还是对公司其他部门,程序员都应该注意向无字书学习。不要看不起比自己学历低的同事,没有高学历甚至没接受过正规教育,但不断努力学习继而开发水平远超正规院校毕业生的例子比比皆是,请记住受过良好教育和受过高等教育是不一样的;不要看不起从事非研发人员,别人身上永远有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销售的巧言令色、前台的和颜悦色里面都包含着职场生存的智慧,用心体会和学习,为自身所用。只有尊重经验、尊重阅历,才能少走弯路。

编程之外,不要忘记向无字书学习。只懂得开发而缺乏人文关怀的程序员,很难能成为真正的大师。

试用期程序员应该了解的事儿

我们应该得到的

刚进入公司的程序员心情是复杂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的同时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也有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更有进入新公司的不知所措和迷茫。太多的人只知道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从而忽视了我们应该得到什么这个问题。

在很正规的公司里,比如大型企业,因为有多年的积累和良好的法律意识,针对每位入职的新员工会有一套严格的流程。有些不太正规或者说制度不完善的公司则不会有很严格的流程,来保证我们得到应该得到的。无论身处哪种情况,我们都应该清楚自己的权力和利益,要有意识地加以维护。

我们应该得到的东西包括如下。

劳动合同书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法规定,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同时,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在此要特别提及劳动期限,劳动合同期限是指合同的有效时间,它一般始于合同的生效之日,终于合同的终止之时。《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竞业禁止协议

竞业禁止协议又称竞业避止协议,是对与特定的经营内容有关的特定人的某些行为予以禁止的一种制度。竞业禁止的限制对象负有不从事特定竞业行为的义务。说明白点,就是从A公司离职,不能去与A公司有竞争关系的公司供职。

根据《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也可规定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内(不超过三年),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但用人单位应当给予该职工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从上述规定看,是否向劳动者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是“竞业禁止”条款是否生效的前提条件,竞业禁止条款所限制就业的期限最长也不得超过三年。

职位说明书

职位说明书(也称职务说明书,岗位说明书)通过描述职位的工作把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为理论,使之成为指导性的管理文件。一般职位说明书是由一线经理来制定的,人力资源经理起到辅助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制定职位说明书的框架格式,并提供参考性建设建议。通常职位说明书为一式三份,一份为用人部门负责人保管,一份为员工自己保管,一份由人力资源部备份保管。

入职之后我们拿到的职位说明书会比公司在网站上登的招聘启事更详细、更准确地描述了我们之后的工作情况。

员工手册

员工手册主要是企业内部的人事制度管理规范,包括:上下班时间、加班及休假制度、周报制度、各种奖励制度、公司环境及周边环境介绍。好的员工手册是新员工的导师,它能让我们迅速了解公司和公司的相关制度。不好的员工手册,就像一张废纸。

试用期中的两种结局

进入公司之后,我们依然有两种可能的结局,要么安心好好干,要么感觉不对尽早离职。我见过一家公司,成立十年了项目做了无数,既没有文档,也没有保留完整的源代码,公司研发部没有在公司工作超过1年的程序员,这种公司不留也罢。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工作多难找啊!还不老实地待着好好干?”(这么说的其实多是我们的父母)。在他们的时代毕业包分配,一份工作可以干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那时候强调的是螺丝钉的精神,被高度物化了,放在哪里就安心地干,把个人性格和特点压缩到很小的范围里,没有多余的空间,也没有多少自我,只要服从就OK了。好在时代在前进,与以前相比较,我们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力。对公司、对工作我们都有权力说不,有两种结局自然也可以理解。

在之前的章节里提到过衡量第一份工作的三个法则: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否能为今后的履历加分、是否有不同的工作任务。

好的工作都能满足或者基本满足这三项原则,我们自然也会选择留下。再次祝贺一下自己吧!

可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很可能遇到的情况基本不符合或者完全不符合这三条标准,比如:入职当天我们被丢进角落没人管,任何资料都没有拿到;被介绍给项目组成员后开始工作,接过来的代码因为没有注释而面临全部重写的局面,外加项目进度紧张,项目经理对我们大喊着要违约责任。怎么办?怎么办?要不要一走了之,还是坚持下来??

对这种负面情况的发生,请先做好心理准备,当然也不必急了便辞职,用下面我提供给大家的三条标准再次衡量这个我们没那么满意的环境再作决定。

先看是否有引路人

绝大部分事情的成败都取决于人,项目再好人不行,最后也是没戏唱。进入公司之后,被安排进项目组,我们要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组里优秀的人,无论是项目经理还是部门的资深同事。哪怕只有一个,作为同组成员我们有向他们请教并得到指导的优先权。优秀的程序员和水平一般的程序员之间的差距可以从代码的质量上体现出来,有时候可相差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除了软件行业,再没有其他的产业有这种特点。从优秀程序员身上学习,缩短我们从菜鸟到高手之间所需的时间。菜鸟程序员成长到能独立完成项目要五年以上(根据项目规模和行业而定)真能如愿尽快提高自己的话,就等于延长了我们自己的寿命。别人需要5年达到高度,在高手的指点之下,我们可能只要花费3年或者更短。只要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那就选择留下。毕竟工作机会可以再找,但英雄   难觅。

再看项目实际情况

“项目本身没有市场价值,没有积累不能产品化,让公司走上良性循环”是最大的问题。

如果组里、研发部里没有能给我们引路的人,那接下来我们要看的就是项目的情况。相当的项目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代码没有注释、需求不明确、时不时有人跳出来瞎指挥,完全一团糟糕。话实话吧,这些都没什么,没有注释,代码可以推倒重写,需求不明确可以再和客户沟通把它明确,有人跳出来瞎指挥自然也会有人跳出来把这种人灭了。

但是,如果项目本身没有市场价值,没有积累同时也不具备产品化的可能,那基本上就没什么可看的了。

在没有好导师、项目没前途的情况下,我们90%是应该马上走人的。

最后看公司里的其他组

真满足以上两种情况,作为程序员应该也算是基本绝望了,可以离开了,但请先别急,还请再看看。我们能进入这家公司应该说双方都付出了成本,无论我们之前是否在职,是否因为这家公司而放弃了之前的工作(希望下次能提前擦亮眼睛),也不管是经过几轮面试进入的公司,我们都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在放弃之前务必要再做一次努力,给自己也是给公司、给别人机会。

请再看一下公司其他的项目组。

如果只是我们运气不好,只是暂时被分在一个没有高手、项目也没前途的组里,而公司有些组高手如云,项目前景可观,那就先安下心,之后尝试转组(岗)。当然,即使是这样也要更新我们的简历,给其他公司投简历,开始找新机会。一旦发现转组(岗)无望,手里的项目又让我们难以忍受,那就没什么可犹豫的了,尽快离开。

最差情况是以上“三看”公司都不行,那我建议马上闪开,集中精力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因为自己的潜能不能被发挥,在这种差公司里连骑驴找马都是一种痛苦。

尽快确立自己的位置

进入新公司之后,如果整体感觉如之前预期的还不错,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确立自己在项目组之中的位置了。

在工作中、生活中每个人都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即使是最初级的程序员,也想对组织、对团队有价值,以证明自己并非可有可无。如果公司有我们和没有我们对于项目来说没有两样,那就算领导不请我们走人,很多人自己可能也会去寻找新的机会,能证明自己的机会。除了金钱之外,我们还需要其他人的认可,以得到心理方面的满足。

如何让我们自己显得有价值?有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自己工作在团队中的不可或缺性,说白了吧,就是每个人都希望项目离开自己马上停工、公司离开自己马上关门。很多人嘴上都说,项目组离开谁都会照常运行,但不可否认,内心的深处,我们还是希望自己不在的时候项目停转,至少是转得  慢些。

用以下简单的三个步骤,就可以逐步确立和稳固我们的位置。

苦干加巧干

很久之前,一位研发总监对我说过,他认为:每名研发人员的试用期都应该是至少一年,无论劳动合同上是怎么签的。因为只有工作了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才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双方在彼此心中的位置。公司知道员工的能力如何,适合开发的项目有哪些,处世风格是怎样的;员工能判断公司的前景如何,公司能给自己提供什么样的发展空间,自己在这里的价值是多少。唯有如此,员工才有资格说自己在公司计划如何发展,要知道在此之前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

在刚进入公司的成长期里,我们要苦干加巧干。很多人在这个时期,疯狂加班,有的还为了项目连续工作几天,大多数情况下结果并不会像他们预计的那样好。因为个人精力有限,连续工作只会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以脑力劳动为基础的开发工作,也不是投入的时间越多效果越好。干得好,要有了解项目的前提,成长期里我们并不十分了解项目。在不了解项目的情况下盲目往前冲,结果很可能是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错误的付出只能让我们离正确的结果越来越远。

苦干加巧干,才是成长期的正道。越是压力大的时候,越是应该停下来总结一下自己学习的知识,纠正自己犯过的错误,多与同事沟通了解项目情况,多向项目经理请教开发时我们遇到的问题。

苦干是为了积累,巧干是为了更快地提高。

阶段性呈现成果

初入职场者,尤其是研发人员容易犯的毛病是:希望全部结果出来之后再向领导呈现,小到一个功能模块,大到整个项目。他们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即我能做××项目的开发。

这种情况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像我们做某个功能或者某个项目时,开始只跟客户口头了解了需求,第一次确认需求之后就闷头开始做开发,100%完成之后拿给客户看。做过项目的人都知道,这么干结果是什么,我们呈现的99%不是客户想要的。客户会抱怨说,开发出来的东西与需求相差甚远。

这是开发的过程之中,开发人员不跟客户沟通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的上级就是客户。做项目的时候他们提出了需求,我们来开发,想有好的结果要做到阶段性呈现,而非只汇报最终结果。到最后大错已经铸成,那就什么都晚了。相同出发点向相同方向延伸的两条线,如果夹角是1度,开始时两条线的末瑞相距小于一厘米,随着线的不断延伸两条线的末瑞差距也会越来越远。我们做开发也是这样,开始时可能由于理解上的问题,与客户的想法有点差距,如不与客户沟通做及时调整,开发结果可能与客户的需要就是天壤之别。

阶段性地让上级看到我们所做的东西,在及时纠正错误的同时,我们也会逐步得到他的认可。

有成绩要用数字说话

我解聘过一个程序员AA,此人在试用期里,因为干得不好所以被劝退。项目经理对我说,AA入职之后没有努力熟悉项目情况之外,还上班除了聊天就是聊天,根本没有做工作的状态,也看不出具体水平和能力。于是我找到了AA,当时的对话如下:

Leo:“在公司工作了1个月了,你认为自己干得如何?”

AA:“我干得不错啊,挺好的啊!”

Leo:“有没有事例能佐证呢?”

得到的只有沉默,随即我代表公司与他解除了劳动关系。相信,如果当时AA能列举一些数字,比如:到公司之后熟悉了项目情况,开发了多少功能,下一步我准备怎么做,接着说出工作中的成果,以此证明自己的实力,那我一定会帮他在部门经理处争取一个机会,继续试用。但很遗憾,他什么也说不出。这是因为他没做什么,而不是因为不擅长沟通。关于沟通,我之后会详细分析,内向和不擅长沟通是两回事,很多人把这两件事搞混了。

作为程序员,在刚进入公司、没有得到公司认可的情况下,能否用数字把自己的成绩说清楚是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用多久能竖立自己在公司、在项目中的地位。

隔一段就总结自己的收获,写了多少行代码,记录下来随时备查,既为了给领导说明问题,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自己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明确自己人生与事业的目标

面试的时候,我经常会问候选人:“说一下你5年或者10年后的目标吧。”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给我回答多数是:“时间跨度那么大,没想过。”他们的意思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了,确定目标也没什么用,计划赶不上变化。

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我们就极有可能走错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写到现在我才谈及目标这个话题的原因——只有真正走入职场的人,才会有切身感受,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人生与事业目标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大学里我们学的全是理论,找工作时用到的也只是求职的技巧。进入公司之后,大学生才能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职场,什么是真正的工作,什么是真正的困惑,这时候讲讲人生与事业的目标,估计更能看进去。

确定大方向、不受外界干扰

职业规划这个概念自从诞生以来就像所有其他学科一样分为不同的流派,但是所有的流派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要职业人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和人生的大方向。在相对固定的领域,大方向有自己确立的方法,也相对容易确定,比如:个人喜欢研发,终身从事研发工作。至于最后是做到CTO、自己创业做CEO,还是资深项目经理,就看个人的能力和机会了。

大方向确定之前要认真思考,确定之后则不要轻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我曾见过本来是做开发的程序员,之后看到销售赚的钱多就动了念头改行去做销售的。虽然这个程序员后来没有跟我再联系,但以我的经验来判断,他内向、耿直的个性十分不适合目前国内的销售环境,坚持做销售多半会让自己倍感痛苦。还有些程序员,因为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写邮件来问我,是不是可以屈就一些其他岗位,比如:编辑或者文秘人员。我的回答是:如果还是想做研发,生活又确实成问题,那可以找个薪水相对低,或者研发领域比较边缘的工作,比如:研发项目文案,但是不要离开本领域。一旦离开了我们既定的大方向,再回头就必定困难重重。

确定大方向之后,除非有极其充分的理由,否则不要选择改变大方向,尤其不要只为了多赚钱而改变自己的方向,至少我还没见过有谁只为钱而工作最终让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人。只为钱而工作的,始终会因为有人赚钱比自己多而难过。

即使有极充分的改变方向的理由,我们也要万分慎重。举个例子,之前见过一名程序员全家都在银行系统工作,其父亲、母亲、兄弟都在当地银行。他本人从事研发之后,因为性格问题,感觉自己并不是非常适合做研发,此时家乡的父亲告诉他目前有银行工作机会,照顾本系统子女,考虑之后我这位朋友踏上了回乡之旅。3个月后,我又在北京见到了他,他告诉我:“在银行就是做柜台业务,每天面对来存钱和取钱的人,为他们存钱、取钱。做了几天就知道研发更适合自己。”此后,他付出了极大代价,在我的帮助下才找到与开发相关的职位,重新成为一名程序员。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并没有过时

我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政治课上每天背的就是这些“客观认识世界,事物的发展都是遵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当时背的时候确实是有口无心的。因为所学的很多其他知识都比较过时,至少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所以,当时我认为这个理论也比较过时,毕竟马克思都死了好多年了。后来随着进入社会,对社会有了相对全面的了解,我才发现,这个理论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很好用。

职场之中、事业路上,刚开始我们都有“剑指苍天,舍我其谁”的万丈豪情,但是随着我们经历的波峰和波谷,情绪和状态都会有所变化。相信大家都会有得志时的自我膨胀,也难免会有失意时的消沉沮丧。只要能理解波浪式前进的道理,我们就有可能更灵活地处理职业生涯中的大部分问题。

在事业低谷的时候不要回忆自己得意的时候,要向前看走出低谷;在事业高峰时,要多回头看看,看自己经历过的挫折,回忆自己没落时的样子,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要知道一切都会过去的。作为程序员无论是在职业上的成功和失败,放在历史长河里,绝大多数情况下、几十年后大都不值一提,甚至是对我们自己而言。

但事物还有螺旋式上升的面,只要持续在同一方向上努力,长远看来无论是从个人技能还是从收入方面,我们都会有收获。就拿中国阴晴不定的股市来举例吧,虽然最高峰时差不多有6000点,最低谷时恨不得突破1000点,让很多人心惊肉跳,但是从长远看来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放股票市场以来,整体大盘总体走向始终是涨势。我们会在职场上经历很多的失败,但总体来看,只要我们不离本行业,只要还在做程序员,用时间和耐心进行经验积累,大方向上我们始终在前进。多年之后回头望去,我们会庆幸自己的坚持,为自己的付出而骄傲。

正确评估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事业的目标之外,永远不要忘记我们还有人生的目标要实现。在近乎疯狂的工作节奏中,在程序员这个领域里,我极少听到“平衡”这个词。阶段性的疯狂工作,我并不完全反对,但请注意有张有弛,我见过太多程序员把时间都扔在了工作上,扔给了公司,忽略了家人、爱人和友人。

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那时候工人被作为螺丝钉绑在了工作时代这架永远不会停止的战车上。过了半个多世纪,事实让我看到了还有很多程序员把自己绑在了工作这台疯狂的战车上。想一想,工作为什么?工作狂会说,工作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正常人会说,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掌握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是每个人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课,尤其是初入职场的程序员,不要在看不到尽头没日没夜的工作中燃尽了自己的热情和斗志。职场是马拉松长跑,不是百米冲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几年前,我还在猎头行业的时候,接过某大型财务公司招聘会计师的项目。当时接触了一位在企业里做财务经理的候选人BB之前就在审计行业工作过多年,但是她拒绝了我提供的职业机会。当时她的一番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很遗憾,我不考虑这个职位。别以为工资高就是好事情,与之相对的是没日没夜的加班。这家公司给的高薪,与其说会让我过得更好,不如说是准备给我老了之后买药用的。多少钱,也不能买我的命!”

正确评估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时刻记得工作只是为了让生活更有质量。明白这了一点,就不会为工作预支健康,甚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