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敏捷开发智慧敏捷的第五篇。(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
缘起
(立项时)
甲:“你们的设计文档打算怎么写?”
乙:“到时候再说。”
甲:“应该有规范的开发流程和模板,才能写好设计文档。”
乙:“预先定义的流程和模板未必适用,敏捷开发崇尚推迟决策,只有在具体工作之前才能决定是否写,怎么写最好(maximizing the amount of work not done)。”
甲:“你们组才3个人,能比组织级定义的流程和模板还好吗?”
敏捷开发定不定流程和模板?
先把话说绝点:敏捷开发不定义流程,不定义模板。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预先定义了流程,比如“必须写需求,需求评审过了才能写设计……先检查测试环境,测试标准定好了才能开始测试……”以及模板,则在千变万化的项目进展中,就极有可能多写了本可以不写的文档,多做了本科避免的事情,或者虽然没有“多”,但是形式却不合适。
这个道理如此简单,为什么前人却经常喜欢定流程和写模板呢?我们来看看CMMI的情况。
CMMI是最喜欢定流程和写模板的(组织过程焦点过程域OPF负责定期不定期地发现哪里有可改进的地方,而组织过程定义OPD则负责将其制定并宣贯下去),不但如此,还派出过程与产品质量保证人员PPQA检查实际情况与过程或产品标准的偏差。
CMMI这种工作方式哪里来的呢?
原来,CMMI是美国国防部的招标标准(CMMI3级及以上才能成为其供应商)。长期以来,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保持了非常高的质量和产量(两者都远远高于我们熟悉的消费电子和互联网行业),而其首要目标,就是继承已有的成果,也就是按已有的流程和模板做。偶然有所创新,但其价值与继承已有成果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没有人会颠覆性地采用新的未经证实的流程或模板。对质量和产量的追求,驱使其整体持有保守的态度,这甚至会影响到其供应商的研发策略,比如IBM。
而另外一些行业则正好相反,比如热销的苹果手机,多年来业务不断变化的Google等。
首先这些行业有自己对质量的定义,比如不是可靠性99.9999%,而是易用性、操控性;其次其产量也不来自于标准的规模化的生产,而是来自于其创新性引发的市场反应和用户主动追逐。尽管这不影响苹果有自己的生产规程,Google也有自己的编码规范,但其价值与随时创新不可同日而语。这就引发了这些企业一致性地采用敏捷开发方法(日后会讨论“什么是敏捷开发方法”,进而会涉及“到底NASA、Boeing、Apple、Google谁在用敏捷开发方法”的问题)。
因此,不同行业基于不同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的流程和模板理念,他们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
我的行业/项目/团队适合不适合定义流程和模板呢?
没有人比“我”更熟悉我的行业或项目了,所以这个问题不用问。
不定义流程和模板,可能会受限于团队的能力而把本可以做好的事情做差;定义流程和模板,可能会限制发挥或导致生搬硬套劳而无功。
两害相权取其轻,自然会发现答案在哪里。
或许由于项目、团队的不同,每次会得到矛盾的答案,这不稀奇也不奇怪,每次都是最好的答案就可以了。
“定不定流程和模板”的常见做法
敏捷开发过程与模板
多数企业做敏捷开发培训与咨询的目的,都是为了形成相对稳定、统一的敏捷开发过程,因此过程与模板是应该有的。否则连Scrum Master都不知道自己要维持的秩序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在使用过程与模板的时候,不应该执着,而应该灵活。
动态使用的原则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一个规律,就是每个产品都会有出现,兴起,鼎盛,衰落……这个过程,而打败他们的,往往是另外一个新兴的但却更简单的产品。究其原因,在初期由于老客户不断的要求,新产品的功能都会不断增加;增加了功能的新产品,增强了竞争力,因而也就更热卖;但产品复杂度到了一定程度,使用这个产品的门槛也就越来越高,新用户就越来越不接受这个产品了,市场反而被简单的产品所抢走。(详情参考产品之六爻:http://blog.csdn.net/cheny_com/article/details/5872882)
过程与模板也是如此,对老团队而言,在不断改进和细化;而新团队的门槛却节节攀升,最终造成在整个企业推广的时候,面临重重阻碍。
因此组织应该分层、分阶段地部署过程与模板,而Scrum Master也要随机应变地维持秩序。
这一点对Scrum Master的要求极高,因为”随机应变“不是被动的,就是看什么能推动就推什么,而是主动的,就是发现团队有什么问题,就知道流程和模板中哪些内容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