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目录问题系列: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之七,之八
之前提到过,正确的答案一定简单,怎么连问问题都需要简单呢?这也是最近的感悟。
佛经
《金刚经》上有一段文字:(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大致意思就是问善男信女们,如果想学佛,应该基于怎样的出发点,怎样稳定心态。
如果30天前我有机会问这个问题,多半会这样问(现在不会了):“我吧觉得天天搞敏捷和编程性子给弄得挺急躁的就想买本字帖写书法偏偏买了本王羲之的《金刚经》也不能瞎抄总归看看是什么意思看着看着呢觉得还真有点意思值得学习一下不过呢现在也是电脑时代了都有Iphone了也有Android了又已经娶了老婆冰箱里边的鸡翅买了还没做总不能直接扔掉出家不合适在楼道敲木鱼也不合适我抄会儿经还得回去编程序说是想慢下来其实该快的时候还得快……我该怎样学佛法呢?”
IT
后面这种问法是否似曾相识?对了,历届大会、培训现场、咨询过程里边都会听到。上次敏捷大会的时候主持人在高端对话的提问环节就专门提前宣布:“请大家准备好问题,问题必须在1分钟内问完。”结果,还是有几位花了5分钟才陈述完问题。
“废话,你不听我说明白,能回答清楚吗?”
“其实,你不用说明白,我也不用答清楚。”
这是怎么回事?
问什么?答什么?谁解决问题?
被培训过N次,也培训别人N次,被咨询过N次,也咨询过N次,逐渐悟到讲师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掌握了比学员更好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知道万事的答案。实际上距离具体答案最近的人,就是距离具体问题最近的人。
遵循“问问题者找答案”的谚语,其实问问题的人问的是解决问题的心法,答问题的人答的也是解决问题的心法,具体的技法也就是问题的答案,是必须要由问问题的人自己按心法去推演的。
IT
在IT的咨询里边,多数人是极端崇拜“案例”的,因为在大家看来,案例就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真理,靠谱。
下面这段话是刚刚为《敏捷开发一千零一夜》(暂名)一书撰写的案例的前三句,算是思考良久后,想到的关于“案例”的全息影像:
如果有人听过那次敏捷大会上那个老外震惊四座的《无政府主义开发》,一定会对这三句话有所领悟。
那些在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人,具体的问题下的答案,都受到内因和外在条件的制约。能回答这些问题,表明了讲师具有很强的实战经验或灵活应用的能力,但那个问题的答案,绝对不是要被带回去的东西。真正要被带回去的,是案例中或解决具体问题时传达出来的超越人、环境与条件的思维方式。
理解了这一点,就可能直击思维方式本身,用简单的问题+简单的答案,获得普适的结果。
佛经
佛经提到“因缘”二字,因是内在原因,缘是外部条件,而般若(大智慧)则是突破因缘的。
比如最近网络上有人正在对比乔布斯和史玉柱,这两个人都曾在成败上大起大落,都曾跨越不同领域取得成功。所以要学习他们两位,肯定不是学习具体某事的操作方法,而是学习其人格、信仰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及价值观。
最近有机会见一位在收音机中听了上千遍而没有见过面的商业评论家,我的很多创业想法都要么来自他的言论要么不谋而合。不过遇到他之后不想花10分钟先说说自己的商业计划如何如何,然后问有何建议,而是问:“除了收音机里边那些,您还和别人还说过什么创业理论?”。
点击下载免费的敏捷开发教材:《火星人敏捷开发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