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10个基础心智模型

技术人普遍缺乏沟通能力,了解一些心理模型,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

心智模型是解释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方法假设。它会影响到产品设计从概念构思到体验感知的每一个环节。

在《日常生活中的设计》一书中,唐纳德·A·诺曼(DonNorman)写道,不论设计师们对他们的产品有怎样的设想(即设计师的概念模型),最终用户都会将他们自己基于个人偏见和世界观的心智模型关联到他们的产品体验中。

 

一、关于心理价值和固有价值

1. 禀赋效应
        这个理论,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百度百科
       当需要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价值就会降低。比如,当你想要卖掉一桶冰淇淋时,你可能觉得它应该值5美元,但是当你自己想买它的时候,你又希望它能便宜一点,你或许只想出3美元来买它。

2. 现状偏差
      现状偏差是情绪性地倾向于维持现状的一种认知偏差。当现状客观上优于其它选项或者在信息不完善时,做出维持现状的决定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但现状偏差与此不同。在现状偏差的情况下,现状被当成是基准,任何改变都被视为一种损失。大量证据表明人的决策经常会受到现状偏差的影响。——维基百科
       一种称为「默认」或「惯性」的奇特方式。在物理学中,惯性是物体改变其速度状态的阻力。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不为零时,惯性表现为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当我们表现出对保持事物初始状态和接受默认状态的偏好时,我们就会以现状偏差的形式表现出同样的特征。

二、关于创新

1. 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认定原有的行为就不会再去考虑其他方面的作用。功能固着的产生原因包括心理因素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功能固着对于我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消极影响,因此应该采用各种方法消除负面影响。——百度百科

     这是一种认知偏差,人们无法用新颖的方式想象产品或体验。创新被所谓的「知识诅咒」所扼杀,在这种「知识诅咒」中,人们对某种东西太熟悉了,以至于无法忘记它的一些传统属性,无法以一种新鲜,未经训练的眼光来看待它。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将这种认知方法称为「快速思考」——一种简单的思维模式,以至于刻板印象在无意识中形成,没有创造空间。  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 )在他的《离经叛道,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写道:  「原创」的起点是好奇心。我们面对一些熟悉的事情,如果使用一些新的视角去看待它,就使我们能够对旧的问题有新的见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功能固着强化了这一规律。在产品中,重要的是需要认识到,遵循「有效」的传统决策与「新常态」的创新机会。

2. 第一性原理

     避免功能固着的一种方法是抽象问题并以基本原则进行思考。第一原则中的推理意味着将复杂的场景分解为基本的事实,并从头开始构建一个解决方案。亚里士多德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认识事物的第一基础」。

     我倾向于从物理框架来研究问题。物理学教会你从基本原理出发而不是通过类比来进行推理。所以我说让我们验证第一原则。火箭是由什么组成的?航空级铝合金,外加钛,铜和碳纤维。然后我问,这些材料在商品市场上的价值是多少?结果证明,火箭的材料成本大约只相当于大型机械产品价格的2%,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比例。(译者注:这个案例可能是想说明,如果按照类比性推理,可能会觉得火箭的材料成本特别贵,而其实不然。)

三、担心错过

1. 厌恶损失

       没有人想有损失,但更有趣的是,人们宁愿避免失去某些东西,也不愿意获得同等的东西。在行为心理学中,厌恶损失是「预期理论」的基础:人们认为损失的痛苦是获得快乐的两倍,因此他们会冒着额外的风险,以避免任何潜在的损失。

2. 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指在自己的未知领域,人们会倾向于通过观察过来人的行为来帮助自己做决定。比如你叫外卖时,想尝试一家新的店铺,这时你一定会看看已经吃过这家店的人对这家店的评价,再做决定。在产品设计中,可以通过喜欢(赞同)数量、访问数量、评论数量、正向的追评、回访,或者展示其他用户的行为动作来利用社会认同现象。

四、关于用户的重要性

1. 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指在经济学或商业中,消费者选用某项商品或服务,其所获得的效用与「使用该商品或服务的其他用户人数」具有相关性时,此商品或服务即被称为具有网上外部性。 最常见的例子是电话或社交网络服务:采用某一种社交媒体的用户人数越多,每一位用户获得越高的使用价值。——维基百科

2. 群聚效应

    群聚效应(Critical mass)是一个社会动力学的名词,用来描述在一个社会系统里,某件事情的存在已达至一个足够的动量,使它能够自我维持,并为往后的成长提供动力。——维基百科

五、关于资料的介绍

1. 锚定效应

    人类在进行决策时,会过度偏重先前取得的资讯(这称为锚点),即使这个资讯与这项决定无关。在进行决策时,人类倾向于利用此片断资讯(锚点),快速做出决定。在接下来的决定中,再以第一个决定为基准,逐步修正。但是人类容易过度利用锚点,来对其他资讯与决定做出诠释,当锚点与实际上的事实之间的有很大出入,就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维基百科

2. 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框架效应的概念由 Tversky 和 Kahneman 于1981年首次提出。——百度百科

 

转载:https://www.uisdc.com/10-basic-mental-models

 

posted @ 2018-11-20 14:02  SamYangBio  阅读(290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