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理论(1)基础理论
目的:
是按照用户所需软件的质量,检查开发软件过程出现的 bug, 使得开发人员及时修改,回避软
件发布后由于潜在的软件缺陷和错误造成的隐患带来的商业风险。
原则:
测试显示软件存在缺陷
穷尽测试是不可能的
测试应尽早介入
缺陷存在集群性(二八原则:80%的缺陷发现是在 20%的模块中,软件核心功能占 20%)
杀虫剂悖论(实时更新及完善测试用例)
测试活动依赖于测试内容
不存在缺陷是谬论
六条基本原则:
功能性 可靠性 效率性 易用性 可维护性 可移植性
测试流程:
需求分析 -> 需求评审 -> 测试计划 -> 计划评审 -> 测试用例 -> 用例评审 -> 冒烟测试 -> 执
行用例 -> 回归测试及缺陷跟踪 -> 测试报告 -> 测试结果
测试评估的目标
1) 量化测试进程
2) 生成缺陷和测试覆盖率的总结报告
测试评估的问题
1)没有把测试覆盖率作为报告测试进程的根据,使得不知测试是否结束;
2)没有做缺陷评估,缺陷评估是量度软件可行性的重要指标;
3)不使用专门的软件工具进行数据输入任务和相应的评估活动,使得这些任务变得繁重累人。
测试覆盖率——评估测试完成多少的标准
一般软件测试越早展开越好,一般是从需求阶段就要进行软件测试。
测试完成标准
1)
系统功能与用户需求说明书一致
2)
功能性测试用例通过率达到 100%
3)
非功能性测试用例通过率达到 95%
4)
一、二级错误修复率应达到 100%。
5)
三、四级错误修复率应达到 80%以上。
6)
五级错误修复率应达到 60%以上。
测试执行过程的三个阶段
1) 初测期
测试主要功能和关键的执行路径,排除主要障碍。
2) 细测期
依据测试计划和测试大纲、测试用例,逐一测试大大小小的功能、方方面面的特性、性能、用
户界面、兼容性、可用性等;预期可发现大量不同性质、不同严重程度的错误和问题。
3) 回归测试期
系统已达到稳定,在一轮测试中发现的错误已十分有限;复查已知错误的纠正情况,确认未引
发任何新的错误时,终结回归测试。
接口能干啥:
所有的请求与方法都是通过接口来实现的,可以做等价类、边界值、返回值、必填性、逻辑功能、
场景、正向/逆向思维、错误流程等
什么是易用性测试?
可使用性测试主要从使用的合理性和方便性等角度对软件系统进行检查,发现人为因素或使用上的问题。
要保证在足够详细的程度下,用户界面便于使用;对输入量可容错、响应时间和响应方式合理可行、输
出信息有意义、正确并前后一致;出错信息能够引导用户去解决问题;软件文档全面、正规、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