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笔记总结

乡村振兴的路径主要有3种

1.为城镇化路径,侧重于城乡关系的统筹;

2.为产业化路径,着眼于乡村经济的发展;

3.为兜底式路径,致力于巩固脱贫成果;

这3种乡村振兴路径均以现代化为基本取向。

 

近年来,学界关于非遗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研究颇为丰富,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人类学、政治学等
领域的学者立足本学科,从不同维度探讨了非遗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系,集中在两大方面

1.以乡村文化振兴为背景,探寻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以乡村文化振兴为目标,分析非遗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多元价值与独特作用。

【拓展论文】:

1】黄振华,陈梓清.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基于云南大理的实践与思考[J].党政研究

2】王瑞光.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呈现[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李玉雄,李静.乡村文化传统的实践与乡村文化振兴———以清潭街“舞草把龙”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刘爱华.乡村振兴语境下民俗旅游景观生产研究———以江西婺源篁岭“晒秋”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满足乡村文化振兴的传统性要求

1.非遗赓续了中华民族历史,体现了文化传承性。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血缘的维系,特别是对祖先的崇敬。血缘共同体在“祖赋人权”的本体原则下由血缘理性产生并维系;

2.非遗散布于神州大地,彰显了文化地域性。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关于非遗概念的界定里,不难发现,非遗本身就是指具有地方性特征的生产、生活文化,其世代相传的传统性特质十分突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符合乡村文化振兴的现代性取向

1.非遗具有标识性,有助于乡村文化的要素传承与品牌建设。非遗在乡村诸多要素中辨识度很高,是中华民族儿女们共有、共建、共享的文化标识,这种文化既有春节等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全民性文化符号,也有彝族火把节、壮族三月三等极具地域、民族特色的民族性文化符号;

2.非遗具有活态性,将推动乡村文化的价值重构与地域认同。随着当今中国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的双向互动,乡村地区丰富的文化产品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发展空间,乡村文化经济化,乡村经济文化化趋势明显,非遗在其中扮演着特殊角色。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彰显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民性价值

1.人民是非遗的创造主体;

2.人民是非遗传承发展的行动主体;

3.人民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受益主体。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体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国家战略

1.非遗保护传承的国家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积累了经验;

2.国家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为非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方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传承乡村文脉,重塑精神家园

1.梳理乡村非遗谱系,传承乡村文化基因;

2.提振乡村文化精神,重塑乡村文化生态。

(二)对接现代生活,助力文化发展

1.做好乡村非遗传播,讲好乡村文化故事;

2.挖掘非遗文化资源,激活乡村文旅产业。

(三)激发内生动力,增进人民福祉

1.尊重民族传统与农民意愿,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2.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需要新乡贤的示范引领。

(四)加强国家战略引领,优化文化治理

1.注重乡村文化引领,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2.引导城市要素向乡村流动,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文化治理新格局;

3.统筹兼顾乡村地区的各类政策,形成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合力。

posted @ 2023-08-22 23:19  凡酷软件  阅读(14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