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2023-2024年上学期《农村文化管理》 学习笔记黑板报(一)

武汉市江夏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方     芳 

      159 2760 2711

第一章 农村文化与文化建设 学习笔记黑板报

 

第一章  农村文化与文化建设

一、农村文化

定义:农村文化是种地城文化的概念,它是一个与农村的整体生活方式相伴 而生的文化事象复合体。

广义的农村文化是指在农村区域范围内由农民为核心的主体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高的总和。

狭义的农村文化是指仅沙精神活动层面。

特征: 1.传承性2.时代性 3. 地城性4. 内聚性

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区别:农村文化具有明显的内聚性,城市文化具有活跃的外向性

联系:

1. 农村文化明育滋养城市文化

2. 城市文化辐射渗透农村文化。

二、农村文化建设

现状:

1.农村文化建设配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2.农民基本树立科学健康的文化价值观

3.农村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

4.优秀农村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和利用

问题:

1.人才结构不合理

2.农村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育不健全

3.农村文化体制机制尚未理顺

意义:

1.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有利于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

3.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支持

与农村文化管理的关系

区别: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全面复兴农村文化的初级阶段,是农村文化的更新、传播等过程,农村文化建设重在建设,强调农村文化活动和设施数量的增长。农村文化管理是农村全面复兴农村文化的精细化阶段,是农村文化的规范、提升。

农村文化管理重在管理,实质在于“用”,强调从有到优的过程,不单关注数量

的积累,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

联系:1.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文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2.农村文化管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规范和提升

向农村文化管理的转变:农村文化建设向管理的概念、思维理念、内容转变

第二章农村文化管理概述

农村文化管理

定义:农村文化管理是指对在农村区域范围内发生的、由农民作为核心主体创造的、与农村整体生活方式相伴而生的复合型文化的管理。广义的农村文化的管理是指对农村区域范围内由农民为核心的主体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高的管理。狭义的农村文化的管理是指涉精神活动层面的内容的管理。

目标:

宏观文化管理目标1

1. 实现党和国家对于农村文化发展动向的把握

2.实现政府对于优秀农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实现政府对于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

微观文化管理目标:

1.对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及设施进行有序管理

2.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进行优化配置

3.对农民自发的文化活动予以指导

4. 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子以扶持

5.对农村文化人才实施培训与培养

分类:

1.公益性农村文化管理2.准公益性农村文化管理3. 营利性农村文化管理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2. 因地制宜原则3. 分类管理原则4. 创新管理原则特征:

1. “乡村政治”二元治理构成的管理背景

2.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构成的文化管理

3.他治与村民自治构成的文化治理

内容:

1.农村公共文化管理

(1)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场所(2) 农村公共文化活动(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发布体系。

2. 农村传统文化管理

(1)中国传统村落

(2)农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3)农村民俗活动

3.农村文化产业管理

(1)乡村文化旅游(2)与内容创作生产相关的农村传统手工艺(3)与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相关的农村民俗文化表演

4. 农村市场文化管理

(1)农村文化市场培育(2) 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5.农村文化体制改革

(1)管理体制(2)服务机制(3)农民文化参与机制

意义:

1.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2.有利于优秀农村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3.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的形成与促进

4.有利于农村文化市场的规范

5.有利于农村文化体制的改革

问题:

1.农村文化管理认识的缺乏

2.农村文化管理内容不精准

3.农村文化管理机制相对滞后

4.农村文化管理手段十分有限

对策:

1.提升农村文化管理的认识

2.厘清农村文化管理的范畴

3.完善农村文化管理的机制

4.创新农村文化管理的手段

第三章农村文化管理主体和客体

一、农村文化管理主体

定义1农村文化管理主体是指在农村文化管理中起主导、支配和决定文化发展方向、性质的组织或人。

特征:

1.层级性 2创新性

3.多元性

架构:

1.政党

职责:

(1)制定农村文化发展战略

(2)构建和培育农村核心价值观

2.文化行政组织

职责:

(1)执行国家文化战略 (2)保障农村群众文化权益

3.文化企业

职责:

(1)活跃文化市场(2) 提供资金支持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群众及其对所组成的文化团体

职责:

(1)不断实现自我管理(2) 充分实现文化自觉(3) 活跃农村传统文化问题:

1.政府文化部门在农村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未能彻底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变

(2)职责划分、职能转换方面存在问题

(3)资金投入较少且使用不合理

2.文化企业在农村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文化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自身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2)文化企业对市场把握不够,产品过时,不能有效的满足群众需求(3)文化企业提供的部分文化服务晶味地下,缺乏对正能量的必扬3.农村群众及其文化团体在农村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2)参与者数量不足

(3)文化团体参与内容以及苞畴有限

对策: (根据问题写)

农村文化管理各主体的关系

区别: 1. 管理权力来源不同

2.管理方式不同

3.管理范围不一样

联系:横向:相互联动纵向: 上下联动

联系的表现形式: 1. 政社合作2.政企合作3.社企合作

二、农村文化管理的客体

定义:文化管理客体是相对于文化管理主体的作用对象而言的,它是通过借助文化管理组织、文化项目以及文化政策等形式,在文化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的客观存在,是文化管理主体的对应群体。特征:

I.地域性2.公益性3.集体性

4.时代性

第一种客体:农村文化遗产

定义:农村文化遗产是指广大农村区域的人类文明遗存物的集合体,包括农业文化遗产、乡土建筑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反映了农民群体在从事农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

特征: 1. 整体性2.活态性

3.差异性4.多样性

分类: 1. 农村物质文化遗产2.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

1.作为农村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2.作为农村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环境日益恶化。

第二种客体:农村文化活动

定义:农村文化活动是指以农村居民参与为主,主要在广大农村地区组织开展的不同主体、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

特征: 1. 普惠性2.地域性3.周期性4.分散性

5.实用性

分类: I.节日文化活动

2.民俗文化活动

3.“阵地”文化活动

4.文艺团体活动

现状:

1.传统节日的原有功能发生了改变,社会对传统民俗节日的重视和参与度下降2.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性的农村文化活动逐渐式微,而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普遍质量不高

第三种客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定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一种由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面向全体农民群众共同提供的,旨在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保障公众的文化权利得以实现,并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非分割性的文化服务、同时公共文化服务还包括相应的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

特征: 1. 公共性2文化性3.基本性 4. 多样性

分类; 1. 政府主导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2.市场盈利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3.社会非盈利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现状:

1.明确顶层设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章可循

2.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力度加大,初步建成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第四章农村文化要素管理

一、农村文化市场管理

定义: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是指对在农村地域范围内,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流通的领域、交换关系的管理。

原则: 1.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2.培育与监管相兼顾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现状:几乎空白(可从城乡差距、经济基础方面自己展开解释)

问题:

1.保障机制不健全,政策落实难度大

2.管理职责不明确,联动协调管理不足

3.权利分配机制不完善,基层管理权力有限

4.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规范执法意识淡薄

对策:

1.推进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法治化

2.深化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联动机制

3.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机制

二、 农村文化资 金管理

定义:农村文化资金管理是指对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由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的各种货币资金的管理。

原则: 1.集中利用,分级管理2.专款专用,分类管理

3.计划有序,高效管理 4.立足群众,监督管理

现状:

1.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资金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2.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农村文化资金管理逐渐引起了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问题:

1.保障机制不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缺乏
2.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到位不及时

3.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监督机制不完善

对策:

1.健全资金管理体系(强化法制保障、健全现有制度、建立沟通机制)2.强化资金运行管理制度建设(报备监管、预决算制度、信息公开)3.加大资金监管力度(队伍建设、社会监管、责任制度、全方位检查)

三、农村文化组织管理

定义:农村文化组织管理是指对在农村地域范围内,存在着共同文化认同以及化发展目标的集体组织的管理。

原则:

1.加强指导,强化协同2.因地制宜,分类管理3.多元发展,规划管理现状: 1. 政府重视并深化农村组织管理改革,相关政策逐步健全

2.组织管理人才数量不断增多,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问题:

1.组织运行缺少资金保障

2.组织管理缺少先进理念

3.组织人才缺少骨干力量

对策:

1. 保证资金来源,实现文化组织市场化管理

①提升组织经费管理效能

.②拓展资金渠道,服务创收

③激话文化组织的竞争机制

④“多子少取放活”,从而激活农村文化组织

2转变管理观念,实现文化组织创新型管理

①安于现状守旧→勇于开拓创新

②计划观念市场观乏

③与实际相结合、按发展规律办事

3.确保组织活力,实现文化能人带动式管理
①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民间艺人

②更新组织人才观念,激活组织内部人员活力

四、农村文化人才管理

定义:农村文化人才管理是对在农村地城范围内各种不同类型人才的管理。内容:

1.人才引进2.人才培养3.人才流动4.人才激励

现状: 1. 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2.人才培养意识增强,培养形式不断丰富

问题:

1.人才选用不合理2. 人才培养不深入3. 人才流动难通畅4.人才激励待落实对策:

1. 创新人才选用方式

①建立人才需求档案

②建设无障碍人才选用通道

2.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①联合高校,定制培养

②弹性工作,鼓励自学

3. 拓宽人才流动渠道

①鼓励城乡人才双向流动

②推行文化人才轮岗流动

4.丰富人才激励内容

①构建丰富精神激励(关心激励、职业规划)

②确保有竞争力的物质激励(薪蘭待遇、考评制度)

 

第五章农村文化管理的理论与视角

一、国家安全视角

农村文化安全:

定义:农村文化安全是指我国农村文化不会因外郁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侵蚀而失去自我,能够持续传承和发展下去的状态。主要包括农村风俗习惯的安全和农民价值观念的安全。

意义:

1.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2.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现状:总体形势较好,党的意识形态领导羽化

问题:

1. 封建速信活动“沉渣”泛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

2文化匮乏导致农民的精神家园空虚

3. 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加大了文化不安全系数

4.文化立法滞后, 文化管理缺乏法律支撑

策略;

1. 加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整合城乡文化资源,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树立文化自信

4. 加强文化安全立法,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产业化视角

农村文化产业化

定义:农村文化产业化是指以农民为创造和生产主体,以农村为文化创造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地域性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高质量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从而带来规模效应。

现状:

1.产业化水平低,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2.产业化开发的文化产 品附加值低

3.不同农村地区 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程度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且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同

农村文化管理对于农村文化产业化的意义:

1.农村文化管理能够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2.农村文化管理有利于 梳理和整合可被产业化开发的文化资源

3. 农村文化管理可以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多样化支持

问题

1.基层政府重视不足、 产业化管理不到位

2. 经费投人不足、融资机制难以建立

3. 产业化管理人才匮乏、经营管理失当

4. 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相对海弱

策略:

1. 完善政府扶持机制,提高产业化管理水平

2.多 角度开拓农村文化产业化融资渠道

3.引进和培养管理人才, 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 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保障文化产业化顺利进行

三、乡村建设视角

乡村建设与农村文化管理的关系

1.农村文化管理是乡村建设的重点

(1)经济发展发展推动建设重点逐步向文化延伸

(2)文化管理有助于改进农民消费观念,进而推动消费结构合理升级(3)有助于乡村社会法制和德治的进一步推进

2乡 村建设为农村文化管理创造条件

(1)农村经济逐渐发展,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不再只关心温饱问题,开始有条件关注文化方面的建设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2) 另方面,乡村建设为农村文化管理提供对象和物质保障

问题:
1. 重文化建设、轻文化管理

2.重文化的硬件管理、 轻文化的软件管理3.重文化的行政管理、轻文化的协同治理策略:

1.促进农村文化管理意识的提升

2.实施农村文化管理的全面管理

3.推动农村文化多元治理的实现

 

第六章农村公共文化管理

一、农村公共文化

定义:农村公共文化是指由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和农民社团等多元主体提供给农民群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总称。

特点:基本性、公益性、动态性、功能性

维度:农村公共物质文化、农村公共精神文化、农村公共制度文化

1.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工程不断升级。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现状:

2.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持续推进

3.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持续推进

4. 农家书屋工程持续推进

5. 核心工程的推进持续推进

问题:

1.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思想认识不到位

2.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完善

3.农村公共文化内容供需不匹配

4.农村公共人才队伍建设不健全

5.农村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经费不充足

二、农村公共文化管理

定义:农村公共文化管理是相关管理主体为有效实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合农村公共文化的基本性、公益性等特性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对农村公共文化相关事宜采取的管理活动。

现状:

1.重公共物质文化管理,轻公共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管理

2.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构建,轻公共文化空间的管理

3.重公共文化财政管理,轻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管理
作用:

1.提升对农村公共文化的思想认识

2. 实现对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

3.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公共文化需求

4. 优化对农村公共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5. 强化对农村公共文化的财政管理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定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农民群众能公平地获取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首先,均等化指的是机会均等和原则均等:其次,均等化不是无差异化或平均化,而是指农民群众享受和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均等:最后,均等化强调尊重农民群众的自由选择权。

意义:

1.有利于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增强农民群众共建共享农村公共文化的参与感和幸福感

2.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均衡开发,使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向偏远地区、重点人群、薄霸环节倾斜

3.有利于城乡公共文化体化发展, 促进城市优质公共 文化服务资源向农村辐射,不断补齐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短板

困境:

1.政府供给不合理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低

3.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内生发展活力

对策“

1.优化政府供给

2.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

3.培育自我供给

4.引导社会供给

(二)农村参与式公共文化服务

定义,农村参与式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农民为参与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调节机制,政府及相关文化事业单位为支撑,其他社会力量为有效补充的新型公共
文化服务运行模式,可有效实现农民主体的普遍参与、市场的良性运行和政府的服务管理职能。

特征:

1. 政府转变履行文化职能的方式。

2. 强调公平契约精神

3.突出合作管理的思维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觉

2.有利于农民主动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3.有利于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现代生产生活的体验创造新的文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微的表现

1.民众“缺场”

2.非文化部门缺位

3.社会力量有限

4.参与内容公共性弱化

对策:

1. 构建科学的民意调查和反馈机制

2.建立跨 部门协调合作机制

3.借鉴PPP模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

四、农村公共文化空间

定义: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指不限经济或者社会条件对所有人开放,农村居民可以自由进人,进行公共文化活动的空间。既包括现实实体空间,也包括网络虚拟空间。

类型:

1. 非正式公共文化空间

(1)红白喜事型公共空间

(2)“小店” 型公共空间

(3)信仰型公共空间

(4)集市型公共空间

2.正式公共文化空间

(1)场馆类公共文化空间

(2)活动中心类公共文化空间

(3)基础性公共文化空间

(4)政治性公共文化空间
空间塑造:

1.物理空间塑造2. 活动空间塑造3. 机制空间塑造

管理途径:

1.管理思维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维。

(2)坚持农民参与本位的管理思维。

(3)坚持生产关系管理思维。

2.管理对象一正式和非 正式农村公共文化空间

(1)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及私性文化活动资源,不断丰高农村正式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功能和拓宽服务边界。

(2)科学引导和规范农村非正式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其文化影响力。

3.管理方法一加强农村 公共文化空间创意设计

(1)注重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相结合。

(2)以农民的日常行为和行为规范为准

(3)设计和治理双向互动。

4.管理目标一实现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再写

通过公共文化空间界限的勘定、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定位、公共文化空间权力关系的重组、公共文化空间交往规则的制定和公共文化空间物理形态的重新规划,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活力。

五、新趋势:

(一)公共治理理论

定义:公共治理是广泛主体参与到公共管理的公域之治模式,尤其强调改革政府全能全为的管理模式,专注政府所能与所长:强调网络社会结构的构建,实现平等对话与合作:强调公共事务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协调治理,实现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群体与个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友好合作局面。

观点:

1. 治理主体多元化
2.治理方式具有多元化、民主化、市场化倾向

3.治理依据多样化

4.公共治理各主体形成了关系重构

5. 政府组织结构不断变革

6.当代公共治理遵循的是公开、公正、责任、合法性、互动、信任、互惠、合作等重要原则

公共治理理论对农村公共文化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1.农村公共文化管理的主体多元化要求

2.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依据多样化要求

3.农村公共文化管理方式现代化要求

公共治理对农村公共文化管理的启示

1.治理主体多元化

2.治理依据多样化

3. 治理方式现代化

(二)网絡治理理论

定义:网络治理是各个治理主体通过一定的博弈和建立某种约束及信任机制,在政府、非政府部门和公民之间形成网络化的治理关系,各个行动者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进行资源交换、协商互动,共享公共权力,协调管理公共事务。

网络治理理论之于农村公共文化管理适用性分析

1.各主体间形成了网络关系

2.各主体在网络关系中定位清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民群众)

3. P174表6-1

网络治理理论对农村公共文化管理的启示

1. 构建网络信任机制,提升合作意识

2.构建网络协调机制,强化合作共识

3.构建网络治理保障机制,强化合作规范

(三)多中心理论

定义: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在农村公共文化管理领域中,将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公民主体和社会组织主体等多元主体共同纳入为农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的群体中,由他们向农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服务内容以及包括人才、资金、技术、政策等在内的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以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在多中心治理理念的指导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群众、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在维持各自的治理角色时,结成了相互联结、协商合作的伙伴关系,有利于构建一个多维立体的农村公共文化管理模式。

多中心理论之于农村公共文化管理适用性分析

1.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主体多元化

2. 农村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使然

3. 农民文化需求个性化的内在推动

多中心治理理论对农村公共文化管理的启示

1.政府维度

2社会维度

3.农民维度

 

第七章农村文化资源管理

一、农村文化资源

定义:农村文化资源是指人类在农村环境中,通过从事文化生产、文化活动等方式所创造、积累和构建出的文化要素的综合。

分类:

1.农村物质文化资源(农村建筑、农民绘画、农民工艺品、农业图书典销、农产品、农业服饰等)

2农村精神文化资源(农村风俗习惯、农业信仰等)

3.农村文化智能资源(农业生产耿谣、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表演、农业工艺技术等)特征:

1.价值潜藏性

2.文化惯性与惰性

3.区域差异性

二、农村文化资源管理

定义:农村文化资源管理是相关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农村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针对农村文化资源的价值潜藏性、文化惰性与惯性、区域差异性等特征,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对农村文化资源相关事宜所采取的管理活动。

(一)农村文化遗产(第三章)

(二)乡土建筑遗产

定义:乡土建筑遗产是以乡村聚落为存在形式,是人们长期以来与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风格的生活建筑遗存及其场景。

特征;

1.地城性2.审美性3.统一性

管理路径:
1. 基于“保存"理念的静态保护

2.基于“发展"理念的动态管理

3.基于“更新“理念的有机治理

(三)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定义: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存在于农村地区的、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以多种形式表现的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管理路径:

1.文化科技视角:农村“非遗”文本管理

2. 人本主义视角:农村“非遗”人本管理

3.文化生态视角: 农村“非遗”语境管理

(四)农业文化遗产

定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特征:

1.活态性2. 敏感性3. 复合性

管理路径:

1. 倡导“文化自觉”,提高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意识

2.实行“动态性”管理,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文化迪产保护体系

3. 鼓励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经验总结与国际话语权

三、农村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

定义:农村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是指在农村生态环境承受范围之内,实现资源开发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权益,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本质:
1.经济可持续发展

2.社会可持续发展

3.资源可持续利用

4.环境可持续性

意义:

1.有利于强化乡土文化认同

2.有利于保持新农村的独特面貌

3.有利于保护农村文化遗产

4.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管理路径:

1.合理运用顶层设计与规划

2.动态选择关键行为主体

3.积极推动资源产业发展

 

第八章农村文化产业管理

-、 农村文化产业

定义:农村文化产业是指在农村地城范围内,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依托于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经济基础和公共基础设施所开展的农村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实现农村文明、农民现代、农业先进的新兴产业。

特征:

1.地域性2. 乡土性3. 群众性

4.资源依赖性

类型:

1.乡村文化旅游

定义:乡村文化旅游是指依托于农村地区特色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农耕文化遗迹、民俗风情等乡村资源环境为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乡村文化特色,为人们提供休闲旅游产品与服务,涡足旅游者享受自然、愉悦身心等多样化需求的旅游活动。

2.农村传统手工艺

定义:农村传统手工艺是指流行于农村地区以手工作业的方式对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实施加工创造的过程,是人类手工的技术性劳作。

分类:一类是具有形式意义、审美倾向明显的“传统美术”,另-类是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传统技艺”。

3.农村民俗文化表演

定义:农村民俗文化表演是指在以农民为主体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以民俗文化为载体,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呈现的、具有观赏价值,集审美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艺术产品。

分类:艺术演艺、节庆演艺

现状:

1.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农村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2)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逐渐多样

2.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的不足

(1)农村文化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2)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不足

(3) 农村文化产业创新不足

二、 农村文化产业管理

定义:农村文化产业相关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针对农村文化产业地城性、乡土性、资源依赖性等特征,依托于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优势,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对农村文化产业的人、财、物等进行协调管理的活动。

维度:文化性、经济性、管理性、服务性)

目标:

1. 宏观管理目标

(1)建立完善的农村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2)引导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3)优化农村文化产业的结构

2. 中观管理目标

(1)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建构农村文化产业生态圆,形成内涵丰富的产业链

3.微观管理目标

(1)建设组织资源基础

(2)建立高效运转的组织结构和人性化的组织管理体制

(3)培育创意人才,形成雄厚的人力资本优势

现状:

1.农村文化产业管理体系不健全

2.农村文化产业管理模式落后

3.农村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匮乏

内容:

1. 农村文化产业意识形态管理

2.农村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
3.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管理

4. 农村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管理

具体文化产业管理:

1.乡村文化旅游管理

(1)乡村文化旅游管理体制

(2)乡村文化旅游政策扶持

(3)乡村文化旅游人才保障措施(4) 乡村文化旅游环境建设2.农村传统手工艺管理

(1)农村传统手工艺技艺管理

(2)农村传统手工艺品牌管理

(3)农村传统手工艺知识产权管理(4) 农村传统手工艺人才管理3.农村民俗文化表演管理

(1)农村民俗文化生产管理

(2)农村民俗文化表演市场管理

(3)农村民俗文化表演团体管理

(4)农村民俗文化表演人才管理

管理模式:特点, 优势,弊堖,优化方向(结合书本,自主发挥)

 

1. 政府主导型

2.企业主导型

3.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型

4.非政府组织引导型

 

posted @ 2023-07-13 17:18  凡酷软件  阅读(15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