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于确定的苦闷

关于苦闷,叔本华说的很多。他认为,苦闷是意志的必然,人生就是在苦闷与欲望之间不停地摇摆循环,偶尔通过观望获得片刻解脱,但是这种状态是如此的短暂与不易得。

在这儿,我不深入去探讨叔本华的哲学,但通过他这个哲学家身份引入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要认识这个世界?是中产阶层饱食后的无所事事还是上帝给人类 开的一个玩笑?人类文明以来,人类发明了宗教、哲学、政治还有日益强大的科学(也可以把科学理解为哲学中理性主义发展到极致的结果)。这些东西的产生,更 像是人类将世界秩序化的一种努力,将这个本不确定的世界变得确定。哲学一直苦苦思索世界的本质,宗教对这个世界的权威式解读,以及科学对因果关系探求的魔 怔,还有政治的秩序与潜规则,都是一种试图将世界确定化的努力与尝试。

对个体来说,也同样如此,我们依赖他人的经验与前人发明的工具,希望有既有道路可以走,有现成的规律可以循,但是世界并是人类眼里一张图或者一个公式一个模型可以确定的了的,当人类试图将世界确定化与世界的不确定性冲突的世界,人类的苦闷就来了。

我所说的世界,并不包括人类所创造出的文明(有形的或者无形的),这些文明只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产物,它们是人类意识的具体化,它们同时也是 人类将世界确定化的逻辑产物。它们与自然界格格不入且独成体系,所以人类在发展的过程,每一个人一方面要继承人类创造的文明体系,一方面要直接面对真实不 确定的世界。当然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前者的内容越来越宏大,复杂,后者越来越狭窄,人类渐渐脱离真实自然世界,活在自己的体系之内,这种体系使得人 类本就有限人的感官思维变得更加麻木与迟钝。

可悲的是,即使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体系内同样是蕴藏着很多的矛盾与抵触,哲学学派林立,各执一词,科学也在不停地推倒重来,政治看似规则明确,却也成 功将暴力罪恶集体化,人类抛弃不了这些制度,也找不到更好的东西去代替它,还有人类至今也仍没有找到一个记录自己历史的理想方式。人类陷入了一种海德格尔 所说的“对存在的遗忘”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

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根源就是这个世界是多维多角度的,且是处于永恒变化中的,永远无法将其确定化。而人类只能用一种角度去认识它,人类认识这 个无限不确定的世界依靠的是人类有限的感官与意识,就好比一个色盲的人,他永远无法认清这个世界的五彩斑斓是怎么一回事儿。外部世界的不可认知与人类认知 的局限是一对无法跨越的矛盾。还有一点更现实的是,人类至今仍然无法认清自身(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但人类在这现实面前,从来不曾服输,当我们从前人和人类创造的文明那儿继承了这些基因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这种方式处理所有的世界,我们已经与 真实的世界间被人为创造的一堵墙隔开了,我们的科学家们似乎在不停地推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但这种推进只是沿着原有的科学理论的一种深入,就像老鼠打一个 洞,洞是越来越深,但相对于整个浩瀚的草原来说,洞的深浅对认识整个草原意义并不大。

我们单一的思维方式,加之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在描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如此的苍白。这是人类的悲哀,这是人类苦闷的来源。

正如,我在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我没有办法用更明确的语言去描述文中所有概念的内涵与指向,当一概念明确下来的时候,它就已经被罩上了一种宿命,一种因为确定而丧失表达力。这也是《道德经》开篇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以当所有的人抱着确定的信念面对不确定的现实时,将收获满满的迷茫与苦闷,我们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想寻求帮助,我们拼命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为将来的生活带来些警示,但现实是如此不遂人愿,因为现实的一切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可以解释的通的。

所以当我试图用文字来表达一些超越文字的思维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深深的苦闷,而这个世界更有很多超越人类思维的东西,一直在那儿。

原文:http://jianshu.io/p/d6e6d3e829ba

posted @ 2014-07-15 14:48  楠小楠  阅读(17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