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m通信-UVC间可用的通信方法比较(以monitor和sb为例)
1.全局变量(以monitor与scoreboard的通信为例)
注1:class之外定义的变量称为全局变量(??);
(1)在monitor中对此全局变量进行赋值,在scoreboard中检测此全局变量值的改变;
(2)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不过要避免使用全局变量,因为全局变量全局可见,出错后不易定位。此外,一旦定义了全局变量,则该变量会在整个仿真生命周期一直存在于服务器的内存之中,不会释放。若是在验证平台中大量使用全局变量,会降低内存的使用效率,进而降低仿真的效率。
2.public变量
(1) 在scoreboard中有一个变量,这个变量设置为外部可以直接访问的,即public类型的;
(2) 在monitor中对此变量赋值;
(3) monitor中要有一个指向scoreboard的指针, 否则虽然scoreboard把这个变量设置为非local的, monitor依然无法改变.
(4)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 整个scoreboard的所有非local的变量对monitor都是可见的,可能会误改动scoreboard中的一些变量.
3.config机制
(1) 从uvm_object派生出一个参数类config_object, 在此类中有monitor要传给scoreboard的变量.
(2) 在base_test中,实例化这个config_object,并将其指针通过config_db#(config_object) :: set传递给scoreboard和monitor;
(3) 当monitor和scoreboard通信时, 只要把此config_object中相应变量的值改变即可.
(4) scoreboard中监测变量值的改变,监测到之后做相应动作.
缺点:需要引入一个专门的config_object类,并且需要base_test这个第三方的参与;
4.TLM机制(Transaction Level Modeling)
(1)阻塞操作:比如monitor向scoreboard传递数据时,一直等在那里,等到scoreboard处理完事情,接收新的数据;
(2)非阻塞操作:比如monitor向scoreboard传递数据时,不等待,直接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