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必须知道的心理反应

       人际交往不仅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也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创造性的中介形式。事实表明,人们拥有的信息量与人际交往的频率是成正比的,与人接触得越广泛,与人相处的关系越融洽,他所获得的信息量越多,知识面越宽,对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启发越大。反之就会像古人所说的“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这样的人怎样会成为合格人才呢?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这两种效应均属于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各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1)首因效应
  它是第一印象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由于它是最初的不全面的认识,因而是有偏差的。
 
  了解并掌握首因效应的作用,其实际意义是:作为被认识的对象,要注意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对日后的交往显然有利;作为认识的主体,要尽量避免第一印象产生的不良影响,要把第一印象与日后的观察结合起来,客观、公正地认识一个人,给人一个正确的评价。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会助你一臂之力,也会绊你一跤,有些人正因为良好的首因效应而交了很多朋友,有些人也正因为不良的首因效应而“屡战屡败”。所以对首因效应在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当然还有一个“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问题。
 
  (2)近因效应
  它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主要产生于“熟人”之间,由于最近时间的某一信息,使过去形成的认识或印象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一个你熟悉的很不起眼的人,发明了不起的东西,使你对他突然刮目相看。再如你的“铁哥们”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从此你们就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死对头。这都是近因效应的结果。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近因效应改变以往的“冷战状态”,恢复冻结多年的“外交关系”,在老朋友中要制造良好的近因效应以巩固友谊。
 
  2、晕轮效应和定势效应
  (1)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人时,由于对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印象极深,像月晕一样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征的知觉。有人把它比作“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实质是“以偏概全”。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认识的偏差往往是在掌握认识对象信息很少的情况下做出总体判断的结果。由于我们不可能每个人各方面的情况都作全面的了解,但又常常必须对他做出评价,因此晕轮效应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了解和分析晕轮效应,有助于防止认识上的偏见,全面地对待人或事。
 
  晕轮效应都是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我们一边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利用晕轮效应,增加自己的人际引吸力,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制造晕轮效应。
 
  (2)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就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态度,如小品“配角”中朱时茂说陈佩斯:“就你那模样,一看就是个反面角色……”然后说自己:”看我穿上这身衣服,起码也是个地下工作者呀……”这就是从长相产生的定势效应。“疑人偷斧”也是这个道理,它是以逻辑推理的方式而得出的定势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要避免定势效应,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人。而对于一个犯过错误或不被看重的人来说,要改变别人的定势效应,就要对自己的成绩或好事做适当宣传,在别人的心目中改变的、不好的定势效应,建立新的、好的定势效应。
 
  3、投射效应
  这是一种“以已论人”的效应,就是常说的“以已之心度他人之心”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它是由怀疑而引起的对别人人格的歪曲。投射效应常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当别人各方面的条件与自己相似时,如年龄、性别、学历等,就会产生一种“试比高低”的冲动或欲望;二是当自己有不称心的事时,就把一些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以求心理平衡。比如有人批评年轻人不该吸烟,有的年轻人就说:你看电影上的大人物叼个烟卷多潇洒!这就是说,大人物还吸烟哩,我这无名小辈有什么不可以的?以此来解脱。辨证地、一分为二地对待别人和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良方。
posted @ 2013-03-10 21:26  crid  阅读(40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