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Kubernetes — 从0到1:搭建一个完整的Kubernetes集群

 准备工作

 首先,准备机器。最直接的办法,自然是到公有云上申请几个虚拟机。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拿几台本地的物理服务器来组集群是最好不过了。这些机器只要满足如下几个条件即可:

  • 满足安装 Docker 项目所需的要求,比如 64 位的 Linux 操作系统、3.10 及以上的内核版本;
  • x86+或者+ARM+架构均可;
  • 机器之间网络互通,这是将来容器之间网络互通的前提;
  • 有外网访问权限(科学),因为需要拉取镜像;
  • 能够访问到gcr.io、quay.io这两个 docker registry,因为有小部分镜像需要在这里拉取;
  • 单机可用资源建议 2 核 CPU、8 GB 内存或以上,再小的话问题也不大,但是能调度的 Pod 数量就比较有限了;
  • 30 GB 或以上的可用磁盘空间,这主要是留给 Docker 镜像和日志文件用的

 安装 kubeadm 和 Docker

《Kubernetes 一键部署利器:kubeadm》它的一键安装非常方便,我们只需要添加 kubeadm 的源,然后直接使用 apt-get 安装即可,具体流程如下所示:

curl -s https://packages.cloud.google.com/apt/doc/apt-key.gpg | apt-key add -

把官方源列表加入到k8s节点本地源列表配置目录中

vi  /etc/apt/sources.list.d/kubernetes.list

输入以下内容

deb http://apt.kubernetes.io/ kubernetes-xenial main

更新包索引 

apt-get update

安装docker 这里我用的是docker 17.03.3-ce版本

添加Docker的官方GPG密钥:

curl -fsSL https://download.docker.com/linux/ubuntu/gpg | sudo apt-key add -

添加官方源仓库  

sudo add-apt-repository "deb [arch=amd64] https://download.docker.com/linux/ubuntu  $(lsb_release -cs) stable"

更新包索引

apt-get update

安装17.03版本

apt-get install docker-ce=17.03.3~ce-0~ubuntu-xenial

安装 kubelet kubctl kubeadm

apt install kubelet=1.11.1-00
apt install kubectl=1.11.1-00
apt install kubeadm=1.11.1-00

  

部署 Kubernetes 的 Master 节点

kubeadm 可以一键部署 Master 节点。不过,在本篇文章中既然要部署一个“完整”的 Kubernetes 集群,那我们不妨稍微提高一下难度:通过配置文件来开启一些实验性功能。

所以,这里我编写了一个给 kubeadm 用的 YAML 文件(名叫:kubeadm.yaml):

apiVersion: kubeadm.k8s.io/v1alpha1
kind: MasterConfiguration
controllerManagerExtraArgs:
  horizontal-pod-autoscaler-use-rest-clients: "true"
  horizontal-pod-autoscaler-sync-period: "10s"
  node-monitor-grace-period: "10s"
apiServerExtraArgs:
  runtime-config: "api/all=true"
kubernetesVersion: "v1.11.1"

 

 这个配置中,我给+kube-controller-manager+设置了

horizontal-pod-autoscaler-use-rest-clients: "true"

  

 这意味着,将来部署的 kube-controller-manager 能够使用自定义资源(Custom Metrics)进行自动水平扩展。

其中,“stable-1.11”就是 kubeadm 帮我们部署的 Kubernetes 版本号,即:Kubernetes release 1.11 最新的稳定版,在我的环境下,它是 v1.11.1。你也可以直接指定这个版本,比如:kubernetesVersion:“v1.11.1”。然后,我们只需要执行一句指令:

kubeadm init --config kubeadm.yaml

  

就可以完成 Kubernetes+Master 的部署了,这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部署完成后,kubeadm 会生成一行指令

kubeadm join 209.250.244.253:6443 --token 4srvlc.6ug9t7ikb3ao0m06 --discovery-token-ca-cert-hash sha256:b71d09fee04a19c53787b44bd18df39b50256de6beeee90f3acc2665948d18b8

 这个 kubeadm join 命令,就是用来给这个 Master 节点添加更多工作节点(Worker)的命令。我们在后面部署 Worker 节点的时候马上会用到它,所以找一个地方把这条命令记录下来。此外,kubeadm 还会提示我们第一次使用 Kubernetes 集群所需要的配置命令

mkdir -p $HOME/.kube
sudo cp -i /etc/kubernetes/admin.conf $HOME/.kube/config
sudo chown $(id -u):$(id -g) $HOME/.kube/config

 而需要这些配置命令的原因是:Kubernetes 集群默认需要加密方式访问。所以,这几条命令,就是将刚刚部署生成的 Kubernetes 集群的安全配置文件,保存到当前用户的.kube 目录下,kubectl 默认会使用这个目录下的授权信息访问 Kubernetes 集群。

如果不这么做的话,我们每次都需要通过 export+KUBECONFIG 环境变量告诉 kubectl 这个安全配置文件的位置。

现在,我们就可以使用 kubectl get 命令来查看当前唯一一个节点的状态了:

kubectl get nodes

可以看到,这个 get 指令输出的结果里,Master 节点的状态是 NotReady,这是为什么呢?

在调试 Kubernetes 集群时,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用 kubectl describe 来查看这个节点(Node)对象的详细信息、状态和事件(Event),我们来试一下:

kubectl describe node master

通过 kubectl describe 指令的输出,我们可以看到 NodeNotReady 的原因在于,我们尚未部署任何网络插件。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kubectl+检查这个节点上各个系统 Pod 的状态,其中,kube-system 是 Kubernetes 项目预留的系统 Pod 的工作空间(Namepsace,注意它并不是 Linux Namespace,它只是 Kubernetes 划分不同工作空间的单位):

kubectl get pods -n kube-system

可以看到,CoreDNS 等依赖于网络的 Pod 都处于 Pending 状态,即调度失败。这当然是符合预期的:因为这个 Master 节点的网络尚未就绪

部署网络插件

在 Kubernetes 项目“一切皆容器”的设计理念指导下,部署网络插件非常简单,只需要执行一句 kubectl apply 指令,  

apiVersion: v1
kind: List
items:
  -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Account
    metadata:
      name: weave-net
      labels:
        name: weave-net
      namespace: kube-system
  - apiVersion: rbac.authorization.k8s.io/v1beta1
    kind: ClusterRole
    metadata:
      name: weave-net
      labels:
        name: weave-net
    rules:
      - apiGroups:
          - ''
        resources:
          - pods
          - namespaces
          - nodes
        verbs:
          - get
          - list
          - watch
      - apiGroups:
          - extensions
        resources:
          - networkpolicies
        verbs:
          - get
          - list
          - watch
  - apiVersion: rbac.authorization.k8s.io/v1beta1
    kind: ClusterRoleBinding
    metadata:
      name: weave-net
      labels:
        name: weave-net
    roleRef:
      kind: ClusterRole
      name: weave-net
      apiGroup: rbac.authorization.k8s.io
    subjects:
      - kind: ServiceAccount
        name: weave-net
        namespace: kube-system
  - apiVersion: rbac.authorization.k8s.io/v1beta1
    kind: Role
    metadata:
      name: weave-net-kube-peer
      namespace: kube-system
      labels:
        name: weave-net-kube-peer
    rules:
      - apiGroups:
          - ''
        resources:
          - configmaps
        resourceNames:
          - weave-net
        verbs:
          - get
          - update
      - apiGroups:
          - ''
        resources:
          - configmaps
        verbs:
          - create
  - apiVersion: rbac.authorization.k8s.io/v1beta1
    kind: RoleBinding
    metadata:
      name: weave-net-kube-peer
      namespace: kube-system
      labels:
        name: weave-net-kube-peer
    roleRef:
      kind: Role
      name: weave-net-kube-peer
      apiGroup: rbac.authorization.k8s.io
    subjects:
      - kind: ServiceAccount
        name: weave-net
        namespace: kube-system
  - apiVersion: extensions/v1beta1
    kind: DaemonSet
    metadata:
      name: weave-net
      labels:
        name: weave-net
      namespace: kube-system
    spec: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name: weave-net
        spec:
          containers:
            - name: weave
              command:
                - /home/weave/launch.sh
              env:
                - name: HOSTNAME
                  valueFrom:
                    fieldRef:
                      apiVersion: v1
                      fieldPath: spec.nodeName
              image: 'weaveworks/weave-kube:2.5.2'
              readinessProbe:
                httpGet:
                  host: 127.0.0.1
                  path: /status
                  port: 6784
              resources:
                requests:
                  cpu: 10m
              securityContext:
                privileged: true
              volumeMounts:
                - name: weavedb
                  mountPath: /weavedb
                - name: cni-bin
                  mountPath: /host/opt
                - name: cni-bin2
                  mountPath: /host/home
                - name: cni-conf
                  mountPath: /host/etc
                - name: dbus
                  mountPath: /host/var/lib/dbus
                - name: lib-modules
                  mountPath: /lib/modules
            - name: weave-npc
              env:
                - name: HOSTNAME
                  valueFrom:
                    fieldRef:
                      apiVersion: v1
                      fieldPath: spec.nodeName
              image: 'weaveworks/weave-npc:2.5.2'
              resources:
                requests:
                  cpu: 10m
              securityContext:
                privileged: true
          hostNetwork: true
          hostPID: true
          restartPolicy: Always
          securityContext:
            seLinuxOptions: {}
          serviceAccountName: weave-net
          tolerations:
            - effect: NoSchedule
              operator: Exists
          volumes:
            - name: weavedb
              hostPath:
                path: /var/lib/weave
            - name: cni-bin
              hostPath:
                path: /opt
            - name: cni-bin2
              hostPath:
                path: /home
            - name: cni-conf
              hostPath:
                path: /etc
            - name: dbus
              hostPath:
                path: /var/lib/dbus
            - name: lib-modules
              hostPath:
                path: /lib/modules
      updateStrategy:
        type: RollingUpdate
weave-daemonset-k8s-1.6.yaml
kubectl apply -f weave-daemonset-k8s-1.6.yaml

部署完成后,我们可以通过 kubectl get 重新检查 Pod 的状态:  

可以看到,所有的系统 Pod 都成功启动了,而刚刚部署的 Weave 网络插件则在 kube-system 下面新建了一个名叫 weave-net-cmk27 的+Pod,一般来说,这些 Pod 就是容器网络插件在每个节点上的控制组件。 Kubernetes 支持容器网络插件,使用的是一个名叫 CNI 的通用接口,它也是当前容器网络的事实标准,市面上的所有容器网络开源项目都可以通过 CNI 接入 Kubernetes,比如 Flannel、Calico、Canal、Romana 等等,它们的部署方式也都是类似的“一键部署”。

至此,Kubernetes 的 Master 节点就部署完成了。如果你只需要一个单节点的 Kubernetes,现在你就可以使用了。不过,在默认情况下,Kubernetes 的 Master 节点是不能运行用户 Pod 的,所以还需要额外做一个小操作。在本篇的最后部分,我会介绍到它。

 部署 Kubernetes 的 Worker 节点

 Kubernetes 的 Worker 节点跟 Master 节点几乎是相同的,它们运行着的都是一个 kubelet 组件。唯一的区别在于,在 kubeadm init 的过程中,kubelet 启动后,Master 节点上还会自动运行 kube-apiserver、kube-scheduler、kube-controller-manger 这三个系统 Pod。 所以,相比之下,部署 Worker 节点反而是最简单的,只需要两步即可完成。  

第一步,在所有 Worker 节点上执行“安装 kubeadm 和 Docker”一节的所有步骤

第二步,执行部署 Master 节点时生成的 kubeadm join 指令:

kubeadm join 209.250.244.253:6443 --token 4srvlc.6ug9t7ikb3ao0m06 --discovery-token-ca-cert-hash sha256:b71d09fee04a19c53787b44bd18df39b50256de6beeee90f3acc2665948d18b8

在这里我想master中加入了2个Worker节点

 

通过 Taint/Toleration 调整 Master 执行 Pod 的策略

默认情况下 Master 节点是不允许运行用户 Pod 的。而 Kubernetes 做到这一点,依靠的是 Kubernetes 的 Taint/Toleration 机制。它的原理非常简单:一旦某个节点被加上了一个 Taint,即被“打上了污点”,那么所有 Pod 就都不能在这个节点上运行,因为 Kubernetes 的 Pod 都有“洁癖”。

除非,有个别的 Pod 声明自己能“容忍”这个“污点”,即声明了 Toleration,它才可以在这个节点上运行。

其中,为节点打上“污点”(Taint)的命令是(master节点默认就有Taint,所以master上默认不能运行用户的pod

kubectl taint nodes node1 foo=bar:NoSchedule

这时,该 node1 节点上就会增加一个键值对格式的 Taint,即:foo=ANoSchedule。其中值里面的 NoSchedule,意味着这个 Taint 只会在调度新 Pod 时产生作用,而不会影响已经在 node1 上运行的 Pod,哪怕它们没有 Toleration。 那么 Pod 又如何声明 Toleration 呢?

我们只要在 Pod 的.yaml 文件中的 spec 部分,加入 tolerations 字段即可:

apiVersion: v1
kind: Pod
...
spec:
  tolerations:
  - key: "foo"
    operator: "Equal"
    value: "bar"
    effect: "NoSchedule"

这个 Toleration 的含义是,这个 Pod 能“容忍”所有键值对为 foo=bar 的 Taint( operator:“Equal”,“等于”操作)。

现在回到我们已经搭建的集群上来。这时,如果你通过 kubectl describe 检查一下master 节点的 Taint 字段,就会有所发现了:

kubectl describe node master

可以看到,master  节点默认被加上了node-role.kubernetes.io/ANoSchedule这样一个“污点”,其中“键”是node-role.kubernetes.io/Fmaster,而没有提供“值”。

此时,你就需要像下面这样用“Exists”操作符(operator:“Exists”,“存在”即可)来说明,该 Pod 能够容忍所有以 foo 为键的 Taint,才能让这个 Pod 运行在该  Master 节点上:

apiVersion: v1
kind: Pod
...
spec:
  tolerations:
  - key: "foo"
    operator: "Exists"
    effect: "NoSchedule"

  

当然,如果你就是想要一个单节点的 Kubernetes,删除这个  Taint 才是正确的选择:  

kubectl taint nodes --all node-role.kubernetes.io/master-

  

如上所示,我们在“node-role.kubernetes.io/master”这个键后面加上了一个短横线“-”,这个格式就意味着移除所有以“node-role.kubernetes.io/master”为键的 Taint。

到了这一步,一个基本完整的 Kubernetes 集群就部署完毕了。是不是很简单呢?

有了 kubeadm 这样的原生管理工具,Kubernetes 的部署已经被大大简化。更重要的是,像证书、授权、各个组件的配置等部署中最麻烦的操作,kubeadm 都已经帮你完成了。

接下来,我们再在这个 Kubernetes 集群上安装一些其他的辅助插件,比如 Dashboard 和存储插件。

部署 Dashboard 可视化插件

在 Kubernetes 社区中,有一个很受欢迎的 Dashboard 项目,它可以给用户提供一个可视化的 Web 界面来查看当前集群的各种信息。毫不意外,它的部署也相当简单:

wget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kubernetes/dashboard/v1.10.0/src/deploy/recommended/kubernetes-dashboard.yaml

为了便于本地访问,修改yaml文件,将service改为NodePort 类型:  

部署

kubectl apply -f kubernetes-dashboard.yaml

部署完成之后,我们就可以查看 Dashboard 对应的 Pod 的状态了:

kubectl get pods -n kube-system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 Dashboard 是一个 Web Server,很多人经常会在自己的公有云上无意地暴露  Dashboard 的端口,从而造成安全隐患。所以,1.7 版本之后的 Dashboard 项目部署完成后,默认只能通过 Proxy 的方式在本地访问。具体的操作,你可以查看 Dashboard 项目的官方文档。

而如果你想从集群外访问这个 Dashboard 的话,就需要用到 Ingress,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专门介绍这部分内容。

部署容器存储插件

接下来,让我们完成这个 Kubernetes 集群的最后一块拼图:容器持久化存储。

我在前面介绍容器原理时已经提到过,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用数据卷(Volume)把外面宿主机上的目录或者文件挂载进容器的 Mount Namespace 中,从而达到容器和宿主机共享这些目录或者文件的目的。容器里的应用,也就可以在这些数据卷中新建和写入文件。

可是,如果你在某一台机器上启动的一个容器,显然无法看到其他机器上的容器在它们的数据卷里写入的文件。这是容器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无状态。

而容器的持久化存储,就是用来保存容器存储状态的重要手段:存储插件会在容器里挂载一个基于网络或者其他机制的远程数据卷,使得在容器里创建的文件,实际上是保存在远程存储服务器上,或者以分布式的方式保存在多个节点上,而与当前宿主机没有任何绑定关系。这样,无论你在其他哪个宿主机上启动新的容器,都可以请求挂载指定的持久化存储卷,从而访问到数据卷里保存的内容。这就是“持久化”的含义。

由于 Kubernetes 本身的松耦合设计,绝大多数存储项目,比如 Ceph、GlusterFS、NFS 等,都可以为 Kubernetes 提供持久化存储能力。在这次的部署实战中,我会选择部署一个很重要的 Kubernetes 存储插件项目:Rook。

Rook 项目是一个基于 Ceph 的 Kubernetes 存储插件(它后期也在加入对更多存储实现的支持)。不过,不同于对 Ceph 的简单封装,Rook 在自己的实现中加入了水平扩展、迁移、灾难备份、监控等大量的企业级功能,使得这个项目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级别可用的容器存储插件。

得益于容器化技术,用两条指令,Rook 就可以把复杂的 Ceph 存储后端部署起来:

kubectl apply -f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rook/rook/master/cluster/examples/kubernetes/ceph/operator.yaml

kubectl apply -f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rook/rook/master/cluster/examples/kubernetes/ceph/cluster.yaml

 

查询所有pods 的namespace

kubectl get pods --all-namespaces

查看 pod rook-ceph-operator-5496d44d7c-nw5hz 详细信息

kubectl describe pod  rook-ceph-operator-5496d44d7c-nw5hz -n rook-ceph-system

在部署完成后,你就可以看到 Rook 项目会将自己的 Pod 放置在由它自己管理的两个 Namespace 当中:

kubectl get pods -n rook-ceph-system

kubectl get pods -n rook-ceph

这样,一个基于 Rook 持久化存储集群就以容器的方式运行起来了,而接下来在 Kubernetes 项目上创建的所有 Pod 就能够通过 Persistent Volume(PV)和 Persistent Volume Claim(PVC)的方式,在容器里挂载由 Ceph 提供的数据卷了。

而 Rook 项目,则会负责这些数据卷的生命周期管理、灾难备份等运维工作。关于这些容器持久化存储的知识,我会在后续章节中专门讲解。

这时候,你可能会有个疑问:为什么我要选择 Rook 项目呢?

其实,是因为这个项目很有前途。 如果你去研究一下 Rook 项目的实现,就会发现它巧妙地依赖了 Kubernetes  提供的编排能力,合理的使用了很多诸如 Operator、CRD 等重要的扩展特性(这些特性我都会在后面的文章中逐一讲解到)。这使得 Rook 项目,成为了目前社区中基于 Kubernetes API 构建的最完善也最成熟的容器存储插件。我相信,这样的发展路线,很快就会得到整个社区的推崇。

其实,在很多时候,大家说的所谓“云原生”,就是“Kubernetes 原生”的意思。而像 Rook、Istio 这样的项目,正是贯彻这个思路的典范。在我们后面讲解了声明式 API 之后,相信你对这些项目的设计思想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备忘: 

查看全部节点

kubectl get pods --all-namespaces

查看pods

kubectl describe pod -n kube-system

查看具体问题

kubectl describe pod kubernetes-dashboard-767dc7d4d-mg5gw -n kube-system

查看pod日志

kubectl logs -f podname -n cotainname

 

如果初始化过程出现问题,使用如下命令重置:

kubeadm reset

根据 kubeadm 版本查看其所需镜像  

kubeadm config images list --kubernetes-version v1.11.1

 

 

 

centos安装步奏

systemctl stop firewalld
systemctl disable firewalld

  

官方安装地址

https://docs.docker.com/install/linux/docker-ce/centos/

 

安装docker

yum install -y --setopt=obsoletes=0 \
   docker-ce-17.03.2.ce-1.el7.centos.x86_64 \
   docker-ce-selinux-17.03.2.ce-1.el7.centos.noarch

  

参考:

https://www.datayang.com/article/45

https://www.cnblogs.com/hongdada/p/9761336.html

https://www.liyang.pro/archives/134

https://blog.csdn.net/huangjun0210/column/info/32515

  

  

  

 

  

 

posted @ 2019-03-18 11:07  Crazymagic  阅读(1317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