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一)
一、知人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第五个是关于沟通的,内容如下:
习惯五:知彼解己 (Seek Frist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
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加彼此的关系。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顺畅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个人理解:“回答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他人的信息做出回应,重点在于回答;“了解心”,首先是寻求对对方的了解,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沟通的目的做出回应,重点在于了解。
余博士说的沟通的基本原理是关心,要注意他的状况与难处、需求与不便、痛苦与问题,即要求我们了解身边的人。了解是沟通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对方才能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
- 人要知人
由于性格的原因,我更喜欢沉浸在电脑和书的世界,因电脑与书都是我所能完全掌握的,而对于他人却有太多的未知。一起工作的同事性格怎样?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他们有什么当前处在什么样的状况?我从来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所以甚至是一起工作了一两年的同事,我也对其知之甚少。
对人的忽略,或都说对他人缺乏足够的了解是导致目前种种沟通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一位管理者对下属也必须有很深的了解,不光是工作上的,生活、兴趣爱好、情感等都需要了解,才能更好的带领团队高效的完成工作。
最近在看历史小说《流血的仕途》,对李斯说人的能力极其佩服。初到咸阳,说吕不韦,知其为商人重利且有士人之患,故说之以完美解决士人之法;说秦王,知其有统一六国之志,故诱之以天下一统并提供达至统一的方法。二说吕不韦,劝其弃郎中令一职,本为秦王,也就是为李斯他自己,却让吕觉得弃郎中令才是对其最有利的选择。李斯以《谏逐客书》,劝秦王收回逐外客令。知赢政可晓之以理,不可动之以情。故抛弃个人之怨,只分析逐外客之利弊。相比之下,屈原见逐,作《离骚》,韩非不用,写《孤愤》。前者怨而哀,后者怨而愤。没有人愿意做出怨气的筒,更别说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了,故屈原与韩非都未说成。
李斯在说吕不韦之前做足了功课。说吕不韦,花了三个月时间作调查,三天不吃不喝想说词,说之前在河边排练。在做郎官期间,费尽心机的去打听关于赢政的一切消息。正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对吕不韦、赢政的充分了解,才使李斯无往不胜。
“说人之法,有如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必先知所说之心,尔后方以吾说当之。” 知所说之心,找出他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只需轻轻一击,便足以辉煌大胜。 -- 《流血的仕途》
我们平常的沟通,即便是简单的信息传达,对对方有所了解也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对一个不懂IT的人,要告诉其一个IT方面的规定,肯定是不能满是专业名词的。
- 公司要知人
学习视频里,余博士讲了一个关于IT公司的案例。据调查,20%的IT人有忧郁症。美国IT公司,知道员工经常要加班,所以提供免费按摩、免费食物;知道技术人员都不善于沟通且个人爱好上会有些怪异,所以允许员工在办公桌上放置玩具并提供压力发泄室。他们并不是要求技术人员改变,而是了解其状况后改变了公司,真正做到了人性化。员工真正感觉到了公司的关心,所以才愿意竭尽所能的做好工作。
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的难处,公司通过不同的制度和措施与员工“沟通”。
二、目的
沟通需要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并且要为对方考虑。
沟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传达信息;二是交流感情。如果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感情,就不能太过理性,太过强调孰是孰非。太过理性,太执着于理的人往往显得不近人情。允许对方耍点小脾气,甚至蛮不讲理都是有助于情愿的交流的。
三、扭曲
沟通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所表达东西的被扭曲。余博士举了很多的例子,说明人在认知上是很容易被干扰,从而得到错误的认识。
"他说这话是不是在讽刺我...他是不是在炫耀他的财富..." 如果你怀疑某人带有优越感,但只有你这么认为时,这很可能是因为你有自卑感。一切的问题都在你自己身上。
这一条是去年写的,值得再度转发。似乎有不少人有这种问题。人家可能没有歧视你,你其实是被你自己的潜意识给歧视了。
以上是蔡学镛的两条微博,表达的意思被扭曲的问题同样也困扰着他。我们在大多数时候都很难做到就事论事,不被自己的个人潜意识或是个人情绪所干扰。
四、反思是成长之路
每天反思沟通中的问题:有没有违反基本的沟通原则?学到的理论有没有得到应用?有没有积极主动的去沟通?如果当天做得好,可以给自己一些小的奖励。如果做得不好,也必须要给自己一点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