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四大护法之一 Service
1.Service的概念
Service是Android 四大组件之一,是默认没有界面的运行于后台的服务程序。Service的开启方式分为启动式服务(startService)和绑定式服务(bindService)两种。Service也具有生命周期,而且两种开启Service的方法对Service的生命周期效果是不同的。
每个Service必须在manifest中 通过<service>来声明。可以通过contect.startservice和contect.bindserverice来启动。和其他的应用组件一样,运行在进程的主线程中。这就是说如果service需要很多耗时或者阻塞的操作,需要在其子线程中实现(或者用系统提供的IntentService,它继承了Service,它处理数据是用自身新开的线程)。【当然你也可以在新的线程中startService,这样Service就不是在MainThread了】。
2.Service的分类:
服务又分为本地服务和远程服务。
本地服务用于应用程序内部:
它可以启动并运行,直至有人停止了它或它自己停止。在这种方式下,它以调用Context.startService()启动,而以调用Context.stopService()结束。它可以调用Service.stopSelf() 或 Service.stopSelfResult()来自己停止。不论调用了多少次startService()方法,你只需要调用一次stopService()来停止服务。
【用于实现应用程序自己的一些耗时任务,比如查询升级信息,并不占用应用程序比如Activity所属线程,而是单开线程后台执行,这样用户体验比较好】
远程服务用于Android系统内部的应用程序之间:
它可以通过自己定义并暴露出来的接口进行程序操作。客户端建立一个到服务对象的连接,并通过那个连接来调用服务。连接以调用Context.bindService()方法建立,以调用 Context.unbindService()关闭。多个客户端可以绑定至同一个服务。如果服务此时还没有加载,bindService()会先加载它。
【可被其他应用程序复用,比如天气预报服务,其他应用程序不需要再写这样的服务,调用已有的即可】
3.Service的生命周期
4.Service的级别:
1. 如果service正在调用onCreate,onStartCommand或者onDestory方法,那么用于当前service的进程则变为前台进程以避免被killed。
2. 如果当前service已经被启动(start),拥有它的进程则比那些用户可见的进程优先级低一些,但是比那些不可见的进程更重要,这就意味着service一般不会被killed.
3. 如果客户端已经连接到service (bindService),那么拥有Service的进程则拥有最高的优先级,可以认为service是可见的。
4. 如果service可以使用startForeground(int, Notification)方法来将service设置为前台状态,那么系统就认为是对用户可见的,并不会在内存不足时killed。
5. 如果有其他的应用组件作为Service,Activity等运行在相同的进程中,那么将会增加该进程的重要性。
Android中的进程是托管的,当系统进程空间紧张的时候,会依照优先级自动进行进程的回收。Android将进程分为6个等级,它们按优先级顺序由高到低依次是:
1.前台进程( FOREGROUND_APP)
2.可视进程(VISIBLE_APP )
3. 次要服务进程(SECONDARY_SERVER )
4.后台进程 (HIDDEN_APP)
5.内容供应节点(CONTENT_PROVIDER)
6.空进程(EMPTY_APP)
当service运行在低内存的环境时,将会kill掉一些存在的进程。因此进程的优先级将会很重要,可以使用startForeground 将service放到前台状态。这样在低内存时被kill的几率会低一些。
在onStartCommand方法内添加如下代码:
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 new Notification(R.drawable.ic_launcher,getString(R.string.app_name),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PendingIntent pendingintent = PendingIntent.getActivity(this, 0, new Intent(this, AppMain.class), 0);
notification.setLatestEventInfo(this, "uploadservice", "请保持程序在后台运行", pendingintent);
<span style="color:#ff0000;"> startForeground(0x111, notification);</span>
5.Service的处理:
StartCommond几个常量参数简介:
1、START_STICKY
在运行onStartCommand后service进程被kill后,那将保留在开始状态,但是不保留那些传入的intent。不久后service就会再次尝试重新创建,因为保留在开始状态,在创建 service后将保证调用onstartCommand。如果没有传递任何开始命令给service,那将获取到null的intent。
2、START_NOT_STICKY
在运行onStartCommand后service进程被kill后,并且没有新的intent传递给它。Service将移出开始状态,并且直到新的明显的方法(startService)调用才重新创建。因为如果没有传递任何未决定的intent那么service是不会启动,也就是期间onstartCommand不会接收到任何null的intent。
3、START_REDELIVER_INTENT
在运行onStartCommand后service进程被kill后,系统将会再次启动service,并传入最后一个intent给onstartCommand。直到调用stopSelf(int)才停止传递intent。如果在被kill后还有未处理好的intent,那被kill后服务还是会自动启动。因此onstartCommand不会接收到任何null的intent。
@Override
public int onStartCommand(Intent intent, int flags, int startId) {
flags = START_STICKY;
return super.onStartCommand(intent, flags, startId);
}
onDestroy方法里重启service的处理方法:
service +broadcast 方式,就是当service走ondestory的时候,发送一个自定义的广播,当收到广播的时候,重新启动service;
代码示例:
在mainfest里进行Action设置:
<receiver android:name="com.dbjtech.acbxt.waiqin.BootReceiver" >
<intent-filter>
<action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action.BOOT_COMPLETED" />
<action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action.USER_PRESENT" />
<action android:name="com.dbjtech.waiqin.destroy" />//这个就是自定义的action
</intent-filter>
</receiver>
在onDestroy时:
@Override
public void onDestroy() {
stopForeground(true);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com.dbjtech.waiqin.destroy");
sendBroadcast(intent);
super.onDestroy();
}
在BootReceiver里
public class BootReceiver extends BroadcastRecei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ceive(Context context, Intent intent) {
if (intent.getAction().equals("com.dbjtech.waiqin.destroy")) {
//在这里写重新启动service的相关操作
startUploadService(context);
}
}
}
也可以直接在onDestroy()里startService
@Override
public void onDestroy() {
Intent sevice = new Intent(this, MainService.class);
this.startService(sevice);
super.onDestroy();
}
【结论】当使用类似口口管家等第三方应用或是在setting里-应用-强制停止时,APP进程可能就直接被干掉了,onDestroy方法都进不来,所以还是无法保证~.~
6.将Service的本地服务设置成系统服务:不推荐!!!
转载及参考资料:
http://blog.csdn.net/mad1989/article/details/2249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