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博客作业——提问回顾与个人总结

项目 内容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北航 2022 春季敏捷软件工程
这个作业的要求在哪里 作业说明链接
我在这个课程的目标是 锻炼软件工程思维,加强软件开发技巧与团队协作能力,收获软件工程实践经验
这个作业在哪个具体方面帮助我实现目标 回顾疑问、课程总结与反思

问题回顾

  • A/B 测试:A/B 测试只设置了一个变量。若为了同时测试多个变量,是否能做多变量的测试呢?

    不应该对过多的变量进行测试:

    • 过多的变量导致待测产物过多,不好收集反馈
    • 假设有 \(n\) 个变量,那么如果对一个用户而言只呈现一种产品,则他能看到的待测产物比例是 \(\displaystyle\frac{1}{n!}\)
  • 软件开发流程:在 Web 应用开发时,团队往往采用前后端分离的架构。这意味着一些成员开发前端,一些成员开发后端。前端需要与后端交互,是否意味着前端要等后端开发好了再开始开发呢?

    应当对核心 API 做周全约定(契约式开发)后前后端再开始同步开发,期间遇到的小型 API 可由前端提需求

  • 工程师的职业发展:若某人身体有缺陷,他/她还能做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工程师吗?

    如果不影响此人掌控工程开发的要诀,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

  • 代码复审:注意到有 todo/bug 等标记,个人认为这种标记不应该出现在代码里。

    都应该使用 issue 进行管理

  • 代码风格:注意到书上有关 public/protected/private 的叙述甚少,这里以面向对象的视角,个人对 public/private 的用法都比较了解,也经常使用,但对 protected 的了解不多。

    此问题暂时未解决

实践中的学习

  • 需求: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大本钟下你和我”团队积极与 OS 课程组的沃老师沟通交流,研究需求,形成 NABCD 分析文档。
  • 设计:多与开发队员交流,避免概念理解、设计不一致等问题。
  • 实现:使用 CI/CD 工具自动检查代码风格、回归测试、构建部署。
  • 测试
    • 单元测试:高覆盖率不能说明少 bug,很多 bug 往往不是单元测试能够检查出来的。但需要对重要功能保证充分的单元测试,以供回归测试。
    • 压力测试:保证高并发场景下前端资源、API 等的服务正常。
    • 场景测试:自己成为用户,体验用户操作的流程。
  • 发布
    • 注重用户反馈,及时修复缺陷。
    • 注重产品宣传,注重文案润色。
  • 维护
    • 使用 Docker 容器技术在服务器上启动多个服务,保持服务环境的一致性。
    • 后端与评测端记录日志,从而尽可能展示事故发生时的现场。

软工经历与总结

结对开发

结对开发要求使用 Windows 下的 Visual Studio 进行开发,这对 Linux 用户相当不友好。开发后期,我直接切换到 Linux 下使用 Jetbrains Rider 完成了剩余的 C# 开发任务。个人认为,使用跨平台 IDE 才是当今开发的主流选择,而且 Jetbrains Rider 的开发体验远胜 Visual Studio(除了 Win Form GUI 开发必须依赖 Windows 平台),希望未来课程组能将眼光聚焦到 Jetbrains 的软件上(教育邮箱可免费使用),使用跨平台 IDE 指导软件开发。

结对开发中,两人的互相提醒能够有效避免低级错误,从而减少 bug 的发生。但我个人认为,在大型软件的开发中,使用「合并请求+代码复审」的开发流程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团队成员不会总是写 bug,往往是 90% 时间写正确的代码,10% 时间写出错的代码,没有必要安排一个领航员捕捉那 10% 的出错现场,只需要考虑让代码编写者自己设计单元测试、让代码复审者认真查看代码,基本上能够保证代码不出错。

团队协作

先说开发 IDE 的选择,我们全部采用 Jetbrains IDE 进行开发,统一了开发环境,极大提高了代码质量(Jetbrains IDE 的代码建议总是非常到位)与开发效率。

再说代码质量控制,我们严格采用「合并请求+代码复审」的机制进行贡献代码,确保每一份代码都经过编写者本身、至少一名复审员查看,且确保通过回归测试与代码风格检测等自动化测试,确保代码质量。

另外,我们使用「Dev+Prod」双轨开发机制进行开发与发布,严格区分开发服务与生产服务,确保开发过程中生产服务不中断不变更,可给开发者与用户同时提供服务,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服务质量。

再者,我们使用 Docker 容器技术制定软件运行环境,每一个服务均运行在 Docker 容器中,确保了软件的测试、构建、运行环境不被污染;同时由于采用了 Docker Regsitry 来管理评测服务镜像,我们就可以非常方便地为评测服务进行手工扩容,提高了系统的弹性。

最后,我们在每一阶段初均制定明确的分工表与任务时刻表,给任务划分 issue 后团队成员自行领取 issue,并使用燃尽图方便地管理任务进展情况,同时使用 Gitlab 的「动态」页面方便地查看近期项目的活动,这极大提高了项目管理者的管理效率。

在团队协作过程中,我熟悉了这些项目运行、维护流程,更理解了软件开发的真正的主干问题——不是如何写代码,而是如何管理代码与人员。领导一个团队去干一件事情,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推动建设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推动团队内技术能力互相学习的内循环,如何推动外界先进生产力、管理水平的引进与革新。明星团队从来不缺明星,往往缺的是一个能够将明星们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团队项目健康进步的「领航员」。

由衷感谢大本钟下你和我团队同学们的倾力合作。

尽心尽力,无问西东!

posted @ 2022-06-25 16:15  Coekjan  阅读(5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