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ford大学机器学习公开课(二):监督学习应用与梯度下降

本课内容:
1、线性回归
2、梯度下降
3、正规方程组
 
监督学习:告诉算法每个样本的正确答案,学习后的算法对新的输入也能输入正确的答案
 
1、线性回归
问题引入:假设有一房屋销售的数据如下:

引入通用符号:
m =训练样本数
x =输入变量(特征)
y =输出变量(目标变量)
(x,y)—一个样本
ith—第i个训练样本=(x(i),y(i))

本例中:m:数据个数,x:房屋大小,y:价格
 
监督学习过程:
1) 将训练样本提供给学习算法
2) 算法生成一个输出函数(一般用h表示,成为假设)
3) 这个函数接收输入,输出结果。(本例中为,接收房屋面积,输出房价)将x映射到y。
 
如下图所示:

对假设进行线性表示:

通常来说,回归问题有多个输入特征。如上例中,我们还已知房屋的卧室数,即有个第二个特征。即x1表示大小,x2表示卧室数,则可将假设写成:

为了将公式写整洁,定义x0=1,则h可写成:

n=特征数目,θ:参数

选择θ的目的,是使h(x)与y的平方差尽量小。又由于有m个训练样本,需要计算每个样本的平方差,且为了后面求导的方便,乘以1/2,即:我们要做的就是求:min(J(θ))
 
min(J(θ))的方法有:梯度下降法和正规方程组法
 
2、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
 
梯度下降是一种搜索算法,基本思想:先给出参数向量一个初始值,比如0向量;不断改变,使得J(θ)不断缩小。
改变的方法:梯度下降
水平坐标轴表示θ0和θ1,垂直坐标表示J(θ)。
假设该三维图为一个三维地表,选择的初始向量的点位于一座“山”上。梯度下降的方法是,你环视一周,寻找下降最快的路径,即为梯度的方向,每次下降一小步,再环视四周,继续下降,以此类推。结果到达一个局部最小值,如下图:

当然,假若初始点选择不同,则结果可能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局部最小值,如下图所示:


表明梯度下降的结果依赖于参数的初始值。

 
梯度下降算法的数学表示:

:=为赋值运算符,即表示程序中的的赋值语句。
每一次将θi减去θi对J(θ)求偏导的结果,即沿最陡峭的“山坡”下降
 
假设只有一个训练样本时,将偏导数展开:


代入上式有:


α:学习速度,即决定了你下山时每一步迈多大。设得过小,则收敛时间长,设得过大,可能会在迈步的时候越过最小值。

特别注意:θi必须同步更新,即若假设i=0和i=1;则更新时按如下步骤:


(1)批梯度下降算法:
上述为处理一个训练样本的公式,将其派生成包含m个训练样本的算法,循环下式直至收敛:

复杂度分析:
对于每个θi的每次迭代,即上式所示,时间为O(m)
 
每次迭代(走一步)需要计算n个特征的梯度值,复杂度为O(mn)
 
一般来说,这种二次函数的J(θ)的三维图形为一个碗状,有一个唯一的全局最小值。其等高线为一个套一个的椭圆形,运用梯度下降会快速收敛到圆心。

 尽管α的值是固定的,梯度下降算法也会收敛到局部最小值,其原因是每次减去乘以梯度,但是梯度会越来越小,所以步子会越来越小。
 
 下图为使用梯度下降拟合的上例房屋大小和价格的曲线
检测是否收敛的方法:
1)检测两次迭代θi的改变量,若不再变化,则判定收敛
2)更常用的方法:检验J(θ),若不再变化,判定收敛
 
批梯度下降算法的优点是能找到局部最优解,但是若训练样本m很大的话,其每次迭代都要计算所有样本的偏导数的和,时间过慢,于是采用下述另一种梯度下降方法。
 
(2)随机梯度下降算法(增量梯度下降算法):

如此一来,对每个训练样本都更新一次θi,直至收敛,其速度快于批梯度下降法,因为批梯度下降法每一次更新θi都需要遍历所有样本。批梯度下降中,走一步为考虑m个样本;随机梯度下降中,走一步只考虑1个样本
每次迭代复杂度为O(n)。当m个样本用完时,继续循环到第1个样本。
 
上述使用了迭代的方法求最小值,实际上对于这类特定的最小二乘回归问题,或者普通最小二乘问题,存在其他方法给出最小值,接下来这种方法可以给出参数向量的解析表达式,如此一来就不需要迭代求解了。
 
3、正规方程组(Normal Equations)

假设我们有m个样本。特征向量的维度为n。因此,可知样本为{(x(1),y(1)), (x(2),y(2)),... ..., (x(m),y(m))},其中对于每一个样本中的x(i),都有x(i)={x1(i), xn(i),... ...,xn(i)}。令 H(θ)=θ0 + θ1x1 +θ2x2 +... + θnxn,则有

 

若希望H(θ)=Y,则有X · θ = Y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两个概念:单位矩阵 和 矩阵的逆,看看它们有什么性质。

(1)单位矩阵E

  AE=EA=A

(2)矩阵的逆A-1

  要求:A必须为方阵

 性质:AA-1=A-1A=E

再来看看式子 X · θ = Y 若想求出θ,那么我们需要做一些转换:

step1:先把θ左边的矩阵变成一个方阵。通过乘以XT可以实现,则有

XTX · θ = XTY

step2:把θ左边的部分变成一个单位矩阵,这样就可以让它消失于无形了……

(XTX)-1(XTX) · θ = (XTX)-1XTY

step3:由于(XTX)-1(XTX)=E,因此式子变为

Eθ = (XTX)-1XTY

E可以去掉,因此得到

θ = (XTX)-1XTY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Normal Equation了。


Normal Equation VS Gradient Descent
Normal Equation 跟 Gradient Descent一样,可以用来求权重向量θ。但它与Gradient Descent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优势:
Normal Equation可以不在意X特征的规模大小。比如,有特征向量X={x1, x2}, 其中x1的range为1~2000,而x2的range为1~4,可以看到它们的范围相差了500倍。如果使用Gradient Descent方法的话,会导致椭圆变得很窄很长,而出现梯度下降困难,甚至无法下降梯度(因为导数乘上步长后可能会冲出椭圆的外面)。但是,如果用Normal Equation方法的话,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因为它是纯粹的矩阵算法。
劣势:
相比于Gradient Descent,Normal Equation需要大量的矩阵运算,特别是求矩阵的逆。在矩阵很大的情况下,会大大增加计算复杂性以及对计算机内存容量的要求。
 
学习Regression问题避免不了梯度问题。之前对梯度概念一直模糊,找了好多博文来读,总算也一知半解。
我对梯度下降法的简单理解
 
(1)为什么在多元函数自变量的研究中引入方向? 
在自变量为一维的情况下,也就是自变量可以视为一个标量,此时,一个实数就可以代表它了,这个时候,如果要改变自变量的值,则其要么减小,要么增加,也就是“非左即右“。所以,说到“ 自变量在某个方向上移动 ”这个概念的时候,它并不是十分明显;
而在自变量为n(n≥2)维的情况下,这个概念就有用了起来:假设自变量X为3维的,即每一个X是(x1, x2, x3)这样的一个点,其中x1,x2和x3分别是一个实数,即标量。那么,如果要改变X,即将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你怎么移动?可以选择的方法太多了,例如,我们可以令x1,x2不变,仅使x3改变,也可以令x1,x3不变,仅使x2改变,等等。这些做法也就使得我们有了” 方向 “的概念,因为在3维空间中,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并不是像一维情况下那样“非左即右”的,而是有“方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使得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的时候,函数值的改变最符合我们预定的要求(例如,函数值要减小到什么程度),就变得十分有必要了。
 
(2)为什么沿梯度的反方向函数值下降最快?
将目标函数f(x)在点xk处泰勒展开:
 
Xk:代表第k个点的自变量(一个向量)。
d:单位方向(一个向量),即|d|=1。
α:步长(一个实数)。
目标函数在Xk这一点的梯度(一个向量)。
o(α):α的高阶无穷小
这个数学表达式是用泰勒公式展开得到的,样子有点难看,所以对比一下自变量为一维的情况下的泰勒展开式


就知道多维的情况下的泰勒展开式是怎么回事了。

 
在[1]式中高阶无穷小可以忽略,因此,要使[1]式取到最小值,
应使 取到最小——这是两个向量的点积(数量积),何种情况下其值最小呢?     
 
来看两向量的夹角θ的余弦是如何定义的:

假设向量d与负梯度-gk的夹角为θ,我们便可求出点积的值为:

可见,θ为0时,上式取得最小值。也就是说,d取-gk时,目标函数值下降得最快,这就是称负梯度方向为“最速下降”方向的由来了。
 
一个多元函数的梯度方向是该函数值增加最陡的方向。具体到一元函数中时,梯度方向首先是沿着曲线的切线,然后取切线向上增长的方向为梯度方向。如下图所示。

具体到二元函数或多元函数时,梯度向量为函数值f对每个变量的导数,该向量的方向就是梯度的方向。如下图所示


图中箭头方向为负梯度方向。

 
THE END!
     

 


 

posted @ 2016-04-20 23:45  阿玛尼迪迪  阅读(49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