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绪勇:
《移山之道》:Chapter1 To Chapter12
抱着虔诚的心态准备看移山之道,但开始后不久,我不得不承认,我已经用看小说的心情在阅读了,所以走马观花下来一篇,什么都咩有记住。我觉得是目前还不能理解这么高纬度东西的缘故,其实在做完第一个程序作业后就相当有体会了(见即将推出的“小试牛刀感触良多”)。
Question:
1、 整个TFS架构提供了完善的源代码管理,任务管理和分析服务,但我们知道越是复杂强大的工具,越需要海量的文档支持,才能保持人员间的沟通性和产品的传承性。关于文档,书中说系统相对简单每个任务只需要用一张纸描述,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少用点时间在文档书写上?
2、 TFS平台中团队结构中,有市场、开发、测试、管理。感觉是缺了点东西,他们核心算法哪儿来的?当然一可能是项目工程不需要算法,二可能是客户已经给了算法。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当我们寻找Academic Search中改进功能,并加以实施的时候,谁来负责算法支持,我们当然也可以自己Research,但是时间上貌似。。。。
3、 对于移山之道的方法论,只有任务和缺陷,本人还是相当赞的,这里的任务和缺陷其实拓展了以前的概念,把整个开发过程描述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方法。当然这是非常实用了规模较小的开发,偶很感兴趣,如果用这种方法在大型一点的项目上会不会有的成效,或者旗鼓相当,或者大败而归?那么大型项目是不是必须有这么严谨的开发流程呢。据我最近在互联网上游荡后的成果显示,大规模团队里对TFS开发方式褒贬不一,是什么造成了褒,什么造成了贬呢?(可能得在查查)
4、 TFS的合作建立在大家对自己和其他人编码能力各种能力充分了解上的,如果项目计划阶段有人过高或过低的估计了任务,可能导致所谓的项目计划基础就是不稳固的。那关于计划的拟定,是偏向于倾听开发人员的时间报表还是偏向交稿时间的限制?(可控情况下,时间挤挤总是有点,不过要小心不能挤出血来)。
5、 刚刚算了下我们每周工时:7*14=98,除掉点其余浮动的时间,一周大概90个小时吧,那老师觉得我们每周提供40小时的工时给ASE够么?我怎么感觉不够呢。
<rapid development> 和<Code Complete> 因为目前没借着,所以没能看
看的另外一本:< Pro.C#.2008.and.the.NET.3.5.Platform.Fourth.Edition> Chapter1 To Chapter12
赞一下这部书,写的很清楚,我是看中文的实体,关键术语对照英文版,偶尔跑下里面的例程。
experience:
1、 看了之后很多东西就忘了,感觉吃亏很大;
2、 但至少有了点概念,对有的功能有了印象,所以写程序的时候在需要的时候能想起来貌似某某有某某功能,可以直接调用。
3、 然后豁然开朗,其实这就是看了书和没看书最简单也最本质的区别,你知道了。你懂的,知道,就是信息,就是。。。。。。。
4、 其实看书,是不是可以尝试这种方法:仔细理解概念性的关键点(如封装,继承,多态,生命周期,接口,委托等),其他例程走马观花,总结功能,独立实验。然后写程序的时候,根据印象,先msdn、再google或者baidu。
5、 我是觉得还灰常有必要再把这本说重新看一下,相信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之前看是一无所知,现在看是知一无所,心态不一样了。但有个问题,我不知道是因为称现在就很需要复习以前知识的时候就赶紧看,还是安装之前的任务安排继续看下去?求救命!
(原文发表于CSDN博客:http://blog.csdn.net/codingcrazy/archive/2010/11/08/599487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