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长博客链接
https://www.cnblogs.com/147258369k/p/15615820.html

一、基本情况

1.1 现场答辩总结

  • 柯老师意见
    • 面向普通用户群体推出排行榜功能
    • 增加展示城市奶茶数据的雷达图
    • 展现网站访问量,记录产品成果
  • 测评组意见
    • 在请求上可以尝试将静态资源放在资源站上(CDN),增加加载速度
    • 直接访问114.55.57.159会报404,可以重定向给/index,体验上会好一些
  • 同学意见
    • 指出一个图表bug,后续会进行修复

1.2 全组讨论的照片

1.3工作流程

前端工作流程 后端工作流程 Beta 冲刺轮次
了解手机端适配 商品部分数据清洗,生成总览部分词云 Beta-1
基本实现手机端适配 数据清洗,生成词云所需关键词,词频统计 Beta-2
页面样式略微调整 添加词云model和api,更新数据库,学习wordcloud库 Beta-3
页面样式进一步调整 优化数据清洗方法,更新词云关键词 Beta-4
页面代码编写 采用K-Means聚类算法,深挖数据内在联系 Beta-5

1.4组员分工及组员工作量比例

姓名 组员分工 工作量比例
童锦涛 数据清洗,数据分析(聚类),词云api编写,前端项目部署更新、优化 24%
张梓晗 数据分析(回归),测试 15%
叶超炜 提出建议 6%
蔡炜鑫 页面bug修复,手机端适配,页面代码编写(后面加的图表都是后端做的) 15%
陈翁豪 提出建议,页面优化,页面调试 5%
吴杰 提出建议,页面优化,页面调试 5%
陈捷祥 提出建议,页面优化,页面调试 5%
侯钦凯 答辩,文档、美工和博客 9%
姚天一 文档、美工和博客 8%
杨开彬 文档、美工和博客 8%

二、总结思考

2.1 设想和目标(4分)

2.1.1我们的软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定义得很清楚?是否对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有清晰的描述 ?
我们的产品“奶茶攻略”主要定位于从事奶茶行业的实体经营者以及对于奶茶大数据有明确需求的数据分析开发人员,对全国各地奶茶的消费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与合理化分析后进行清晰明了的可视化呈现。
我们以提供可靠优质的数据服务为本产品的核心准则,该定义比较明确。
典型用户属于从事奶茶行业的相关经营者,典型场景是对于对奶茶行业走向趋势有了解需求的时候提供该信息渠道。

2.1.2我们达到目标了么?(原计划的功能做到了几个? 按照原计划交付时间交付了么? 原计划达到的用户数量达到了么?)
基本达到了我们Beta冲刺的目标,原计划的功能几乎全部实现并新增了回归和聚类功能,按照软工课程时间完成了项目,用户数量正准备按照柯老师的意见进行记录。

2.1.3用户量, 用户对重要功能的接受程度和我们事先的预想一致么? 我们离目标更近了么?
用户量我们正在加紧完善,产品的第一批体验用户柯老师对选题还是较为赞可的,
而我们团队任务角度上已经达成了原目标,正在按照柯老师和测评组的意见完善功能和修复bug。

2.1.4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任务细分略微不太完善;如果重来一遍,试着每个任务都进一步细化。

2.2 计划(5分)

2.2.1是否有充足的时间来做计划?
充足,我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度和进一步修改计划。

2.2.2团队在计划阶段是如何解决组员对于计划的不同意见的?
大家积极交流,各抒己见,最后大家一起分析取舍,让一个计划最终敲定的更为合适。

2.2.3原计划的工作是否最后都做完了? 如果有没做完的,为什么?
前端和后端各自的原计划的内容基本完成,目前正在新增功能与完善原有功能。

2.2.4有没有发现做了一些之后看来没必要或没多大价值的事?
计划比较明确,在大方向上并没有无价值的事情出现。

2.2.5是否每一项任务都有清楚定义和衡量的交付件?
每一项任务都有清楚定义,前后端负责人根据成员能力进行衡量

2.2.6是否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按照计划进行,项目出了什么意外?有什么风险是当时没有估计到的,为什么没有估计到?
基本按照计划进行;Beta阶段暂时没有出现意外和风险,进程按计划稳步推进。

2.2.7在计划中有没有留下缓冲区,缓冲区有作用么?
预留下了一天左右的时间缓冲区,确实起到了帮助作用。

2.2.8将来的计划会做什么修改?(例如:缓冲区的定义,加班)
将来的计划中将会留下更多的时间缓冲区用以解决发生在意料之外的情况,以及更好地完善功能。

2.2.9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会做什么改进?
学到了如何发现所需解决所需。如果历史重来一遍,我们会一步拓宽解决渠道。

2.3 资源(3分)

2.3.1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来完成各项任务么?
基本足够,队内主力人员能力和效率十分强悍。

2.3.2各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如何估计的,精度如何?
根据任务难度和队员能力估计时间、资源。精度实际上不太准确。

2.3.3测试的时间,人力和软件/硬件资源是否足够? 对于那些不需要编程的资源 (美工设计/文案)是否低估难度?
分工人员已经初步进行测试,按照柯老师的意见接下来的工作由测评组帮助我们进行。
难度没有低估,美工与文案小组通力完成了任务。

2.3.4你有没有感到你做的事情可以让别人来做(更有效率)?
我们各个小组负责人按照能力与学习进度进行分工,基本上是专事专人,效率还是可以的。

2.3.5有什么经验教训?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会做什么改进?
要做到协调好每个人的职责,如果重来一遍,尽量保持资源利用的高效,让整个项目能够稳步进行。

2.4 变更管理(4分)

2.4.1每个相关的员工都及时知道了变更的消息?
每个相关组员都能够及时知道变更的消息。

2.4.2我们采用了什么办法决定“推迟”和“必须实现”的功能?
采用了队内主力人员估计以及结合柯老师意见以及测试组建议的方法。

2.4.3项目的出口条件(Exit Criteria – 什么叫“做好了”)有清晰的定义么?
我们项目的出口条件是否能够实现数据图表良好交互性,数据是否能比较明晰地呈现,能否给予用户较为直观的信息解读。

2.4.4对于可能的变更是否能制定应急计划?
对于可能的变更我们有制定应急计划,我们有先做出一个保底的成果,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与工作。

2.4.5组员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意料之外的工作请求?
我们组员能够及时补足自己的知识缺口去应对意料之外的工作请求。

2.4.6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会做什么改进?
我们学到了面对变更如何进行应对;如果重来,会提前制定好面对变更的准备计划。

2.5 设计/实现(4分)

2.5.1设计工作在什么时候,由谁来完成的?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么?
由产品小组三人合作完成,时间较为合适,人员也比较合适

2.5.2设计工作有没有碰到模棱两可的情况,团队是如何解决的?
设计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清楚的情况,比如爬虫的规范,api的规范等,通过具体的沟通解决了

2.5.3团队是否运用单元测试(unit test),测试驱动的开发(TDD)、UML, 或者其他工具来帮助设计和实现?这些工具有效么?
有用过UML,有一定效果,主要起参考作用

2.5.4比较项目开始的 UML 文档和现在的状态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如何产生的?是否要更新 UML 文档?
区别并不多;产生原因主要是实现效果和预期内容有一定差异;仍需要更新以便更好的完善

2.5.5什么功能产生的Bug最多,为什么?在发布之后发现了什么重要的bug? 为什么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情况?
生产和开发的环境有些许不同而导致。

2.5.6代码复审(Code Review)是如何进行的,是否严格执行了代码规范?
在pull requsts先粗略阅读判断,不合要求的退回,merge后测试新加入部分的功能,若有bug先roll,对产生bug的代码修改后再合并。
采用下划线型命名规范,遵循单一职责原则,开闭原则,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拓展性。

2.5.7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我们学到了确定规范的重要性,如果历史重来一遍,我们会更早的明确规范。

2.6 测试/发布(3分)

2.6.1团队是否有一个测试计划?为什么没有? 是否进行了正式的验收测试?
有测试计划,已初步进行
后续由测评组完成。

2.6.2团队是否有测试工具来帮助测试?
对于api的编写使用了测试工具runapi和postman,利用Google的network查看请求返回时间。

2.6.3团队是如何测量并跟踪软件的效能的?从软件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这些测试工作有用么?应该有哪些改进?
利用测试版进行效能测量;实际运行来看,这些测试工作可能对于后面的跟进修改会比较有用;需要改进的是一些bug和功能。
2.6.4在发布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意外问题?
加载时间较长

2.6.5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会做什么改进?
认识到了测试的重要性,如果能重来,我们会将开发与测试明确划分开来,独立进行。

2.7 团队的角色,管理,合作(3分)

2.7.1团队的每个角色是如何确定的,是不是人尽其才?
前端开发是根据成员的兴趣意愿、以及团队需求来确定的,而后端开发也是根据学习兴趣以及能力来确定的,
项目经理这个角色是认为自己有管理能力并且能够积极督促团队成员的,有良好的与团队成员沟通的能力
总的来说是团队成员都是人尽其才,分配得体。

2.7.2团队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么?
有的,一个人可以走更快,一群人可以更远;线上线下讨论、私聊等都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2.7.3当出现项目管理、合作方面的问题时,团队成员如何解决问题? 每个成员明确公开地表示对成员帮助的感谢 (汇总至组长博客):
<姓名>:我感谢 ___<姓名>__对我的帮助,因为某个具体的事情: _________。

大家都很积极认真,这点提高了一定的效率,对于项目管理、合作方面的问题都是讨论可以解决的。

  • 成员感谢:

    • 童锦涛:我感谢张梓晗同学对我的帮助,因为某个具体事情:由于我最近课程任务较多,他帮我分担了回归部分数据分析的任务。

    • 蔡炜鑫:我感谢童锦涛和张梓晗,因为某个具体事情:他们帮我们前端生成了统计以及回归的图表,而且锦涛后面还帮我们前端部署了页面。

    • 叶超炜:我感谢童锦涛对我的帮助,因为某个具体的事情:经常会督促我的学习情况,很多时候处于放空状态时他会及时把我拉回状态,督促我学习新的内容,非常感谢他对我学习效率的帮助

    • 吴杰:我感谢蔡炜鑫对我的帮助,因为某个具体的事情:在前端学习过程中,炜鑫同学给了我很多的技术上的回答与支持,也push我去学习更多的东西。

    • 张梓晗:我感谢蔡炜鑫、童锦涛对我的帮助,因为某个具体事情:在遇到前端和后端的各种技术问题时,经常向他们讨教,收获很多。

    • 侯钦凯:我感谢蔡炜鑫对我的帮助,因为某个具体事情:我们的前端工程师之前都没有学过前端相关知识,炜鑫这两个月经常废寝忘食的学习,最终挑起了前端的大梁,让我们的项目顺利完成。

    • 陈翁豪:我感谢蔡炜鑫和童锦涛对我的帮助,因为某个具体事情:因为他们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了我鼓励。

    • 姚天一:我感谢杨开彬和侯钦凯对我的帮助,因为某个具体的事情:由于生病去医院,导致分配任务未能及时完成,开彬和钦凯帮助了我完成了相应任务

    • 陈捷祥:我感谢蔡炜鑫对我的帮助,因为某个具体的事情:在制作图表部分时,因为我当时要复习搜索引擎准备考试没有时间,他就把分配给我的任务独自做完了

    • 杨开彬:我感谢姚天一对我的帮助,因为某个具体的事情:当初有一段时间不得不请假回家一个星期,那段时间的工作任务都是天一在帮我解决,请假的事情也都是他在帮我和各科任老师、辅导员沟通。

2.7.4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会做什么改进?
这次冲刺中,我们在团队的分工、协作、管理等方面学到了不少:分工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人的想法
能力进行分工,只有各尽其才,团队才会走得更快更好;
如果重来一遍,我们会对任务进行更细微的划分

2.8 总结(4分)

2.8.1列出组内所有人的心得。

  • 童锦涛:
    人在压迫下能被激发出很大的潜力,beta冲刺中大家在很短的时间能完成了艰巨的任务。感谢队友的同时也反思了自己,团队项目中理论上要在一定程度上平均工作量,但是由于能力和效率的不同还是无法避免的分配失衡,在分配时没有站在他人的能力和效率的角度考虑,是自己考虑不周

  • 蔡炜鑫:
    略微学了一下手机端适配,然后小小改了一些bug,后面有些页面bug其实我也知道,不过虽然能改但我只会用比较低级的方法,所有也就有点懒得去改了,没想到现场就被抓住了,然后马上就去改了,所以说还是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 叶超炜:
    首次接触后端编写,很多操作都处于盲目阶段,再加上自身代码能力较弱,在本次编程中未能帮上太大的忙,但是对于自己的学习进度却有着较好的规划,会在自己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学完需要学的内容。总体来说,在Beta冲刺阶段,自己学会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后端的基础编写,也了解了前后端交互的具体操作,收货颇丰。

  • 吴杰:
    在alpha冲刺完后马上接上了beta冲刺,因为这个时间段要复习考试,所以学习的内容不多,不过好在alpha冲刺阶段产品已经基本完善,基本只需要新增一些图表和修改bug,完善页面,所以感觉不会特别赶,beta冲刺中继续学习了vue和echarts的相关内容,在下次答辩前希望能做的更好吧。

  • 张梓晗:
    本次Beta冲刺总算是还算圆满的结束了,我们的产品虽然仍存在一些bug,但整体实现度已经远超之前的想象。果然只要努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最后都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本次Beta冲刺我是做数据回归分析模块的,可以说是接触了一个新的领域吧(python数据分析的包真好用,好多东西都帮我们封装好了)。期间虽然有遇到挺多学习和技术上的困难,但最后好歹是做出来一个有点像样的回归模型了,也成功用pyecharts生成了图表,给我一点小小的成就感。数据分析是个很有意思的模块,希望自己以后有时间有机会多多研究研究吧。

  • 侯钦凯:
    因为我们在alpha冲刺已经基本完成项目了,beta是修了一些bug和增加了两个功能,相比alpha来说工作量小了很多,最后项目圆满完成,我也达成了软工不熬夜的目标,总得来说我对这次的软工实践还是比较满意的。

  • 陈翁豪:
    通过本轮冲刺,我了解并学习前端的许多知识,包括js,vue框架和echarts,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我完成了前端网页的发布。虽然许多时候还是难以学以致用但是努力过了也不后悔,还是觉得收获满满。现在我更能理解一个项目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去实现,对前后端的分工协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姚天一:
    经过了这次的锻炼,我学到了很多的新知识,给我的经历比我当初预想的还要丰富许多。在具体应用工具的学习中了解到了规范的重要性、经验的积累以及实际的操作。随着项目的进行,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在之后希望自己能多多实践。

  • 陈捷祥:
    软工实践作业已经进入尾声,这一次的作业让我感慨良多,第一次要做这么规范化的项目,有太多新知识和新工具需要自学,让我感到迷茫和焦虑,不过与此同时,我也在其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时因为学到了新知识,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进步,比如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规划工作,坚持反复看学习的视频提高了我的意志力,博客则提高了我的表达能力等等。

  • 杨开彬:
    Beta冲刺阶段,总归来说还是比较顺利进行的,虽然是在比较赶忙的时间中挤出来完成的。说实在,这一周下来,实在忙不过来的事情真的太多了,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实验,软件定义网络的最后课程大设计,微机实验的考试.....,每个人都很忙,都有自己的课业复习要完成,但是每个人都默默的做着自己的那一份工作,谁也不埋怨谁,都是按时交上自己负责的更新进度,不给其他人的工作拖进度。整个团队就是在这样一个默契配合的氛围下进步的,一路走来,很感谢我的队友,没有他们这个软件项目根本就只是纸上谈兵,感谢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大家用各自的真诚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鼓励,很庆幸当初和我组队的是身边的这些队友。

posted on 2021-11-28 23:29  natsu。  阅读(2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