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三则 -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
仅供参考
文笔再烂,也大胆show出来~
二、阅读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楼(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珍藏馆)。在大火前,一名学生违规把一册名为《基督教针对魔鬼、俗世与肉欲的战争》的书带出了馆外,打算在宿舍阅读。第二天当他意识到自己从珍藏馆带出的那本书,已是珍藏馆唯一存世的书的时候,他陷入了纠结之中。最终,他敲开了校长霍里厄克的办公室。霍里厄克校长收下书,感谢了他,然后下令把他开除出校。理由是,这名学生违反了校规。“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这是他们的行事态度。
莫让道德成为规则的代替品
在一名学生把违反规则获得的珍贵的书籍归还给的时候,哈佛校长霍里厄克按照规则把他开除。在有些人看来,未免有失人性的温度。其实不然,在清晰明了的校规面前,如果这个校长选择学生的道德行为来豁免或者减轻他破坏规则的惩罚行为,那么于规则而言,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破坏的表现,一种漏洞,当越来越多的人在规则轻易被破坏的环境下,借助道德逃避规则,最终难免会让规则流于形式。同时于道德而言,何尝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回赠,让道德染上了一丝功利性的灰尘。
规则具有着道德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不能被替代。当维护秩序社会的不可或缺的一些事项,如不允许偷窃,不允许践踏他人生命,这些最基本的义务性道德上升为规则时,将会变得规范性,从而具有执行力度和公平性。而道德却无法做到这一点,首先在于它的约束力弱,无法做到每个人都遵守约定俗成的事项,其次没有统一的标准,从而无法保证公平性。胡适就曾说过,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而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最终会堕落成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在执行规则的过程,容易被道德替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秤,标准不一,古人言,德,律己者为德,律他人者无异于私刑。当个人的道德,替代个人、他人的规则,易造成过度的宽容、严酷,形成道德绑架。最近有老人插队,据理力争,却被说成不体谅老人的事件,也有军人看病使用优先权,被人谩骂,最后无奈放弃,让人唏嘘,感慨在道德的无形的作用,有时规则是多么的无力啊。规则在制定的时候,肯定考虑到道德的因素,规则具有其温度,但规则提出后,不应以道德逃避和替代规则,从而失去规则的作用。
在历史的长河,规则却永远不会谢幕。没有规则之达摩克利斯之剑,社会的秩序会仅仅是空话。让规则在逃避规则规则的道德面对理直气壮一点,让排队者在插队老人面前理直气壮地说不,让军人在谩骂者面对骄傲不比地说是,让社会给这些人更多的支持和保护,莫让道德成为规则的空洞和代替品!
二、阅读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40分)
时兵乱中,(许)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元史·许衡传》)
请守住心中的慎独
元史记载,许衡和众人遇到道路旁的梨,众人抵制不住酷暑而选择了吃梨。虽无外在的监管,但有心中的道德,最终许衡没有吃梨,守住了心中的慎独。
慎独,于个人,使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不惧内心的幽暗面,从而心有所安。对于慎独,重点在于时时刻刻,最难在于困难下、顺手可得下的原则坚守。比如为了节约时间而闯红灯,尤其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坚守变得尤为困难。试想一下,如果这一次没有坚持心中的原则,那么下一次呢?这就犹如洪水下的河堤,开了一个小口,后来小口难以阻止地就越来越大,最后不可收拾。面对内心的幽暗面,我们应该时刻不能松懈,选择坚持,而坚持的结果也如同洪水下的河堤,当围栏越筑越牢固,即使洪水愈发凶猛无可奈何。在《人的精神家园》中孙正聿先生曾提到,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和伦理的存在,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人的幸福和理想,都离不开人的精神家园,而这精神家园,用知识来编制,同时需要提防蛀虫,一些他人也许无法察觉但是个人却清清楚楚的蛀虫,它会让你惴惴不安。而一个内心光明,恪守自我,坚守慎独的人,也许生活是平凡的,但是精神上一定是快乐的、纯粹的。
慎独,于个人,是无人监督、面对诱惑下的坚持,从而方得始终。随着我们逐渐长大,我们与很多人和事产生了交集,我们处于社会中,随时受着监督,需要遵循着规则,但是另外一方面,很多事情可以由我们来创造,理想也许可以凭借着我们的默默坚持而逐渐实现。不少同学在中学阶段,在面对家长、老师们的督促下,更多的是无意识的、被迫式的前进,而到了大学,很容易失去了方向。这让我们不禁深思其原因。我觉得一方面是需要从小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而另外一方面,需要正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许我们从小不喜欢写作业,但是在物质奖励中、长辈批评中,我们接受了这件事,而更好的方式是明了事理,培养兴趣。另外,从小形成自我独立性,打好地基,在长大后,面对困难、面对诱惑才能坚守心中的理想信念,从而方得始终,有所建树。
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物质生活丰富、科技发达的时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事情的艰难,让人们很容易放弃坚持一件事情而迈向享乐主义、松懈主义,而舆论的自由和传播,让大善得以弘扬,让大恶显露无形。但是道不明讲不清的“潜规则”、“灰色地带”难以监管,容易冲击着人们的内心。个人的慎独是困难的,在面对内心不坚定的时候,更需要的是完善、执行力强的规则,守护内心的良知,而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近学术新星杨辉被指引用他人核心观点发表文章而未说明观点来源,以徒蒙混过关,但是被举报,在调查和舆论下最终道歉,研究员为了让孩子在中国青少年科创大赛获奖从而获得升学上的优势在把他人作品附加在孩子身上,引起社会广泛热议,而实际上此类行为也许已经存在多年,让人们愈发深思和重视科研乃至其它领域诚信土壤的培养。元史记载,对于许衡的家人,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可见榜样、环境的力量。一份良好的土壤,可以让公民们、学者、管理者慎初不减,慎独依旧,久而久之,土壤变得愈加肥沃,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让我们守住心中的慎独,于个人,营造一个精神家园,于社会,共建一个规则之地!
二、阅读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40分)
《孟子》曰:“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古之人君未尝讳言财也,所恶于兴利者,为其必至于害民也。昔明太祖尝黜言利之御史,而谓侍臣曰:“君子得位,欲行其道;小人得位,欲济其私。欲行道者心存于天下国家,欲济私者心存于伤人害物。”此则唐太宗责权万纪之遗意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二)
义利同行,方能远行
唐太祖曾言“欲行道者心存于天下国家,欲济私者心存于伤人害物”,可见社会对于心存正义的崇尚,对于见利忘义的批判。社会提倡要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若二者不可得兼,舍利而取义也,做一个高尚的人。但是在义面前抵制住利的诱惑是非常困难的,古今中外不知多少人在义的低回报下,利的高回报和弱监督下,滑入了道德的深渊。*曾说过,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义应当被认可,理应获得利的回报,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就如同火箭升空脱离不了燃料的燃烧一样,若“义”的前行脱离了“利”的辅助,那么将会前行困难。利者,义之资也;义者,利之帅也。义利同行,方能远行。
然而,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只讲义脱离利的情况,最终导致善举不能善终的情况。在前几年前,不少人秉承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放弃了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但是由于条件艰苦,工资很低,很多人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是迫于现实的压力,或结婚,或养老,无奈选择了放弃,由此可见义脱离利后义的背离。
即便个人可以“无私”,但是社会不能让个人“无私”,在义上必须加上利的支持,从而营造义被认可的社会环境。古代鲁国有这样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到同胞被卖为奴婢,并把这些同胞赎回来,回到鲁国后,国家会提供他们和奖励。而子贡从赎回了很多外国人,并没有领这份奖金,被孔子批评。因为很多义是需要用利、或者牺牲利来驱动的,若没有对应的保证,义很难维持下去。而很多义一开始无意识的行为,如果不受认可,没有获得利的支持,义对应的行为无法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在最近的疫情中,很多医务工作者,秉承着崇高的救死扶伤的精神主动奔赴各地救助病人。国家动员了很多医疗资源,确保了他们工作的安全性,而且对于少数不幸遇难的牺牲者,国家给与他们家人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确保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收获了精神上的弘扬,在公共平台上传遍了对他们的赞扬,他们也收获了物质上的奖励,不少人因为工作的突出表现获得了升职,而在国家埋下了医道崇高的种子,当有疫情到来,相信有更多的人会挺身而出,在利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实施崇高的道义。可见义利同行,方能远行。
行义而收获利,是一件最正常的事情了。但是有人却认为义的动机不再变得纯洁了,特别是物质上的义。其实不然,既然利是应得的,那就不存在不给、不拿。而对于义的动机不再变得纯洁,这仅仅偏见罢了,当社会形成了这样一个普遍的意识时,需要做的是对利的价值观的修正而不是对利的抛弃。不想古代多少清官做出清廉,但是却坚守原则,导致生活一贫如洗,面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艰难地步。假若对义的坚守者提供多一点利,想必有更多人有能力、有勇气、有毅力实施义之举。
目前国家逐渐加强行义而收获利的实施力度,这是好事。以乡村教师为例,其待遇低的境地也在逐渐改善,社会也逐步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编制,而不再是仅凭着一颗良心在艰难地负重前行。作为个人,实施义时请勿更多地考虑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但是当行义收获利时也请勿拒绝,因为这是个人应有的褒奖,国家应当的付出。让我们心存义,手握利,义利同行,方能远行。
(后记:其实《日知录》这段说明的是对古代抑商政策的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