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模型——各种编程范式
过程式编程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以下的物理现实,事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一个步骤接一个步骤的发展。编程里有一个范式就模拟了这样的经验,就是过程式编程。
如果现在有一些刚从超市买回来的菜,要吃进肚子,按照过程式编程,可以如下表示:
洗(菜)
切(菜)
炒(菜)
吃(菜)
以上的代码中,括号外为动词,括号内为名词。熟悉过程式的我们都知道,这里动词对应于函数,名词对应于函数的参数。
函数式编程
我们观察上述的过程式编程对于炒菜这个问题描述,不难发现,这四步的名词都是菜,但动词却不一样。
于是我们换个思想,我们所要做的实际上都是不断的改变菜的状态:
1) 先是通过洗这个动作把菜变成干净的菜,洗(菜)则得到干净的菜;
2) 然后干净的菜再通过切这个动作得到切好的菜,注意,这里干净的菜是切这个动作的对象,而洗(菜)则是得到干净的菜,换句话说是切这个动作的对象是洗(菜),所以这里的整体动作是切(洗(菜));
3) 然后切好的菜通过炒这个动作做成熟的菜,从而到这里的整体工作是炒(切(洗(菜)));
4) 最后吃的是炒好的菜,整体的动作是吃(炒(切(洗(菜))))。
于是代码就是
吃(炒(切(洗(菜))))
以上的代码和过程式编程有很大差别,它突出的是把对象通过动作不断的变换,而这里的动词其实就是函数。所以这种类型的编程叫函数式编程。
逻辑式编程
逻辑式编程是从另外一个思路去编程。它强调的是我们事先知道一系列事实,然后通过这些事实自动推出合理的结果。
代码可能长这样:
洗干净的菜 <- 洗(脏的菜)
切好的菜 <- 切(洗干净的菜)
炒好的菜 <- 炒(切好的菜)
吃菜 <- 吃(炒好的菜)
? 吃菜 <- 脏的菜
以上就输出吃菜的步骤,问号是我们具体需要查询的目的,而其他的都是事先已经知道的事实,这些事实的排列顺序无所谓。
看看这个像不像人的行为?人先学会一堆看起来彼此独立的知识,然后用这些知识去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人脑在已知的知识中不断搜索。
所以这种编程范式用于早期的人工智能。
面向对象编程
面向对象编程并非是一个孤立的编程范式,它一般和以上几种编程范式绑定在一起。我们最常见的面向对象编程通常主要基于过程式编程。
面向对象的思想是把处理抽象为数据、方法,再把数据、方法打包抽象为对象,在对象的基础上提取共性抽象为类,这些则为封装,再引入继承、多态等性质来体现类与类之间的关系。
炒菜整体围绕着菜来,那么我们可以将围绕菜的一切看成一个对象,用面向对象描述,可能如下:
菜.洗()
菜.切()
菜.炒()
菜.吃()
回到计算机
计算机很多东西实际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大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经验是表达的不够规范的。而计算机中我们要学习的实际上是把这些经验形式化、规范化,引入更加抽象化的元素,比如数学,以便反复应用乃至推广。
上面列举的各种编程范式,思维的重心彼此都有明显差异,我们学习不同的范式实际上也是为了不同角度的看待问题,以求思路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