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67:归并排序算法

本节介绍一种不同于插入排序和选择排序的排序方法——归并排序,其排序的实现思想是先将所有的记录完全分开,然后两两合并,在合并的过程中将其排好序,最终能够得到一个完整的有序表。


例如对于含有 n 个记录的无序表,首先默认表中每个记录各为一个有序表(只不过表的长度都为 1),然后进行两两合并,使 n 个有序表变为 ⌈n/2⌉ 个长度为 2 或者 1 的有序表(例如 4 个小有序表合并为 2 个大的有序表),通过不断地进行两两合并,直到得到一个长度为 n 的有序表为止。这种归并排序方法称为:2-路归并排序。

例如对无序表{49,38,65,97,76,13,27}进行 2-路归并排序的过程如图 1 所示:


图 1 归并排序过程

归并过程中,每次得到的新的子表本身有序,所以最终得到的为有序表。

2-路归并排序的具体实现代码为(采用了递归的思想):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MAX 8
typedef struct
{ int key; }SqNode;
typedef
struct
{ SqNode r[MAX]; int length; }SqList;
// SR中的记录分成两部分:下标从 i 至 m 有序,从 m+1 至 n 也有序,此函数的功能是合二为一至TR数组中,使整个记录表有序 void Merge(SqNode SR[], SqNode TR[], int i, int m, int n)
{
int j, k; // 将SR数组中的两部分记录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添加至TR数组中 for (j=m+1,k=i; i<=m && j<=n; k++)
  {
if (SR[i].key < SR[j].key)
     { TR[k]
= SR[i++]; }
    
else
    
{ TR[k] = SR[j++]; } } // 将剩余的比目前TR数组中都大的记录复制到TR数组的最后位置 while(i <= m)
   { TR[k
++] = SR[i++]; } while (j <= n)
  { TR[k
++] = SR[j++]; } } void MSort(SqNode SR[], SqNode TR1[], int s, int t)
{ SqNode TR2[MAX];
// 递归的出口 if (s == t)
  { TR1[s]
= SR[s]; }
  
else
  
{ int m = (s+t)/2;     // 每次递归将记录表中记录平分,直至每个记录各成一张表 MSort(SR, TR2, s, m);   // 将分开的前半部分表中的记录进行排序 MSort(SR, TR2, m+1, t);  // 将后半部分表中的记录进行归并排序 Merge(TR2, TR1, s, m, t);  // 最后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中的记录统一进行排序 } } // 归并排序 void MergeSort(SqList *L)
{ MSort(L
->r, L->r, 1, L->length); } int main()
{ SqList
*L = (SqList*)malloc(sizeof(SqList)); L->length = 7; L->r[1].key = 49; L->r[2].key = 38; L->r[3].key = 65; L->r[4].key = 97; L->r[5].key = 76; L->r[6].key = 13; L->r[7].key = 27; MergeSort(L); for (int i=1; i<=L->length; i++)
   { printf(
"%d ", L->r[i].key); }
return 0; }
运行结果为:
13 27 38 49 65 76 97

提示:归并排序算法在具体实现时,首先需要将整个记录表进行折半分解,直到分解为一个记录作为单独的一张表为止,然后在进行两两合并。整个过程为分而后立的过程。

总结

归并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该算法相比于堆排序和快速排序,其主要的优点是:当记录表中含有值相同的记录时,排序前和排序后在表中的相对位置不会改变。

例如,在记录表中记录 a 在记录 b 的前面(记录 a 和 b 的关键字的值相等),使用归并排序之后记录 a 还在记录 b 的前面。这就体现出了该排序算法的稳定性。而堆排序和快速排序都是不稳定的。
posted @ 2018-05-23 10:47  程序员进阶笔记  阅读(95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