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空间统计番外篇:中位数中心算法[转]

昨天在介绍中位数中心算法的时候,挖了个巨大的坑,结果导致老夫一夜没有睡好,脑子里面飞来飞去全部都是各种选择和迭代算法,今天终于下定决心把这个坑给填上。

 

其实我一直是不愿意填算法坑的……主要是自己的数学水平很一般,很容易出现填坑不成自己反被埋的情况,但是这个坑不填又不行,所以在填坑之前说明:这个仅是虾神我自己的理解,不代表原文(限于能力问题,数学论文确实不怎么能读透),如果有疑惑或者错误,请自行查阅原始论文,虾神只负责科普。

 

地理上有若干个点,现在需要寻找一个到所有点距离总和最小的点,是几何学和区域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和著名的问题,但是最早由一个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德语:Alfred Weber,1868年6月30日-1958年5月2日,如下图提出,所以也称之为“韦伯问题(The Weberproblem)”。这位韦伯先生并非是一个数学家,而是一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理论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是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的弟弟。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深刻影响了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在讲韦伯问题之前,要涉及到数学里面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费马点(Fermat Point)的问题。费马点是17世纪的一个法国律师皮耶·德·费马(Pierrede Fermat,如下图提出来的,这位专职律师被称为“业余数学之王”,在数学的神殿里面,有他一张王座镇压诸天……费马最后定理在中国习惯称为费马大定理,西方数学界原名“最后”的意思是:其它猜想都证实了,这是最后一个。(PS:貌似不务正业的人都很厉害,国外有卖缝纫机的托马斯.沃森(IBM的创始人),国内有教英语的马云……)

费马点是啥东西呢?

费马点,指的是,在三角形内部,有一个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之和最短,如下图:

 

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小于120度,如上图:三角形ABC内部的一个点D,就是离这个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总和最近的一个点,从这个点向三角形三个顶点连线,得出的三个角正好整分费马点所在的周角,即均为120度。所以费马点也称为三角形的等角中心。

 

那么如果三角形有一个内角大于等于120度,那么这个钝角的顶点就是费马点。

 

要找到这个费马点,也非常的容易,根本不需要我们去迭代计算(数学是一种追求完美的学科),只需要将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做一个等边三角形,然后用这个等边三角形做一个外接圆,三个外接圆的交点,正好就是这个费马点。(等边三角形做外接圆的方法就不详说了,太简单了)。

 

四边形的费马点就更容易了,凸四边形,费马点就是对角线交点;凹四边形,费马点就是凹点。

 

我们知道,三角形和四边形这种在数学上非常特殊的情况,在现实生活在确实不多,特别是在多点之间计算费马点的话。

 

所以复杂多边形内的费马点计算,也一直都是数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

 

因为复杂多边形内的费马点没有公式来实现,所以到现在为止想通过一个公式就计算出费马点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初等数论里面,对正多边形提出了一些方法,例如分割成多个三角形这种方法,但是仅适用于正多边形。

 

而且费马点的寻找是不涉及到任何权重的,所以算出来的结果是完全几何结果,几何图形的费马点完全是在图形内部。

 

韦伯问题在费马点的基础上扩展了权重概念,那么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有些点的权重,被设置为了负数,结果就是加权计算的时候,会让这个中位数中心可能跳出几何范围之外。

 

例如:还是仓库运输的问题,我们要计算中位数中心,那么如果有一个仓库不但可以存放中转货物,还提供了加油、修车、保养、司机休息的服务……那么这个仓库的权重计算可能就会被设置为负数,哪怕他的距离可能很大,但是所有来到这个仓库的车辆,都会直接忽略距离因素而达到更优化的效果。

 

1962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哈罗德.威廉.库恩和罗伯特.E.库伦提出了迭代最小二乘法解决韦伯问题的方案。具体的算法如下:

 

首先确定起算点,起算点的确定非常简单,Kuhn和Kuenne选择了最简单的一种起算方法,就是几何平均数,用所有点的平均中心作为起算点。

 

接下去就是确定迭代优化方案了。迭代的优化方案主要就是对候选点的选择,有如下几个关键:

1、以起算点为参照,在什么地方选择候选点(方向)。

2、候选点选在起算点多远的地方比较好(距离)。

 

先讲方向的问题,理论上来说,只需要向任意一个不同的方向移动,就可以了。随便向任意方向移动,都会产生不同的距离总和。

 

生成新的距离总和之后,与原来的起算点的距离总和进行对比,如果大于原来的距离总和,就说明这个候选点是错误的,丢弃,重新寻找。如果小于原来的距离总和,说明比起算点要优化,将他设为新的起算点,也就是候选点,然后以这个新的起算点,迭代进行选择寻找。

 

然后再讲讲移动多少距离合适。

 

Kuhn和Kuenne在他们的论文里面,设定了一种很实用的距离公式,就是所谓的Weiszfeld 算法,这是一种重复加权最小二乘法,如下所示:

 

 

第一次选择候选点的距离的时候,直接采用所有的点的平均距离y作为移动距离,移动完成之后计算,并且把这个y带入到公式中,求解出下一次需要移动的距离。

 

根据我们迭代的次数的增加,会发现数据会逐渐的收敛。最后可以计算出最优的候选点,作为最后的位置。

 

当然,如果有权重的话,在每个点上面,还需要加上权重进行计算,如下公式:

 

其中Wi就是每个点的权重。

 

理论上,这个优化可以无限的接近无穷大(与最优点的距离无限接近于0),但是无论是计算结果还是计算机能表示的结果,都是有一个极限的,在实际的计算中,这个极限就是我们可以接受的精度。

 

一般来说,在GIS里面,就是你创建坐标系和要素图层的时候指定的精度,就是默认接受精度值

 

当然,里面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各种条件什么的,我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有兴趣的同学,请参考如下文章: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metric_media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eber_problem

posted @ 2018-05-08 14:49  南国之恋  阅读(56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