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接口API限流 RateLimit
摘录:http://www.cnblogs.com/exceptioneye/p/4783904.html
一、场景描述
很多做服务接口的人或多或少的遇到这样的场景,由于业务应用系统的负载能力有限,为了防止非预期的请求对系统压力过大而拖垮业务应用系统。
也就是面对大流量时,如何进行流量控制?
服务接口的流量控制策略:分流、降级、限流等。本文讨论下限流策略,虽然降低了服务接口的访问频率和并发量,却换取服务接口和业务应用系统的高可用。
实际场景中常用的限流策略:
- Nginx前端限流
按照一定的规则如帐号、IP、系统调用逻辑等在Nginx层面做限流
- 业务应用系统限流
1、客户端限流
2、服务端限流
- 数据库限流
红线区,力保数据库
二、常用的限流算法
常用的限流算法由:楼桶算法和令牌桶算法。本文不具体的详细说明两种算法的原理,原理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做说明。
1、漏桶算法
漏桶(Leaky Bucket)算法思路很简单,水(请求)先进入到漏桶里,漏桶以一定的速度出水(接口有响应速率),当水流入速度过大会直接溢出(访问频率超过接口响应速率),然后就拒绝请求,可以看出漏桶算法能强行限制数据的传输速率.示意图如下:
可见这里有两个变量,一个是桶的大小,支持流量突发增多时可以存多少的水(burst),另一个是水桶漏洞的大小(rate)。
因为漏桶的漏出速率是固定的参数,所以,即使网络中不存在资源冲突(没有发生拥塞),漏桶算法也不能使流突发(burst)到端口速率.因此,漏桶算法对于存在突发特性的流量来说缺乏效率.
2、令牌桶算法
令牌桶算法(Token Bucket)和 Leaky Bucket 效果一样但方向相反的算法,更加容易理解.随着时间流逝,系统会按恒定1/QPS时间间隔(如果QPS=100,则间隔是10ms)往桶里加入Token(想象和漏洞漏水相反,有个水龙头在不断的加水),如果桶已经满了就不再加了.新请求来临时,会各自拿走一个Token,如果没有Token可拿了就阻塞或者拒绝服务.
令牌桶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方便的改变速度. 一旦需要提高速率,则按需提高放入桶中的令牌的速率. 一般会定时(比如100毫秒)往桶中增加一定数量的令牌, 有些变种算法则实时的计算应该增加的令牌的数量.
三、基于Redis功能的实现
简陋的设计思路:假设一个用户(用IP判断)每分钟访问某一个服务接口的次数不能超过10次,那么我们可以在Redis中创建一个键,并此时我们就设置键的过期时间为60秒,每一个用户对此服务接口的访问就把键值加1,在60秒内当键值增加到10的时候,就禁止访问服务接口。在某种场景中添加访问时间间隔还是很有必要的。
1)使用Redis的incr命令,将计数器作为Lua脚本
1 local current 2 current = redis.call("incr",KEYS[1]) 3 if tonumber(current) == 1 then 4 redis.call("expire",KEYS[1],1) 5 end
Lua脚本在Redis中运行,保证了incr和expire两个操作的原子性。
2)使用Reids的列表结构代替incr命令
FUNCTION LIMIT_API_CALL(ip) current = LLEN(ip) IF current > 10 THEN ERROR "too many requests per second" ELSE IF EXISTS(ip) == FALSE MULTI RPUSH(ip,ip) EXPIRE(ip,1) EXEC ELSE RPUSHX(ip,ip) END PERFORM_API_CALL() END
Rate Limit使用Redis的列表作为容器,LLEN用于对访问次数的检查,一个事物中包含了RPUSH和EXPIRE两个命令,用于在第一次执行计数是创建列表并设置过期时间,
RPUSHX在后续的计数操作中进行增加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