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

  读书,对于我来说其实很简单,就两个理由:一个是填补知识的盲区,第二个就是解决当下的困惑。

  我们都知道人只有一套身体,我不可能说活成别人的样子,活成千千万万种人的样子,所有我的直接体验是非常有限的。怎么弥补我的直接体验,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阅读或者跟别人聊天,去获取其他人的那些经验,那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可以进行一个互相补充。会让你的知识区变得更加大,然后再你碰到类似的情况、或者说面临人生的很重要的选择的时候,你可以随时调取那部分的数据库。你就知道 我怎么样才可以做出一个非常明确的选择。能够做出一个不后悔的选择。我想,这个应该是读书的一个最简单的目的了。有时候,你碰到一本好书,能够解决你好几年的困惑。就想你在生活当中或者社会当中摸爬滚打好几年,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的死死想不通,纠结很久,突然发现一本好书,发现原来100年前人家已经把这个问题给解决彻底通透了,突然醍醐灌顶就想通了。

 

  我个人认为要读就读精华的书,然后从头读到尾。因为人的生命真的太有限了,你活着就这么几十年,你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浪费在一些烂的书上面,或者说一些不值得读的书上面,要挑就挑精华的。就像谈恋爱一样,看准了去谈,别整天在一些乱七八糟的人身上浪费时间。什么样的书可以被定义为精华,我觉得有三个方便的标准。第一个是这些论证都是要严谨的,我发现有些作者,他纯粹是宣泄个人观点,但是他不用任何的资料文献去佐证,甚至连参考文献都没有,一定要读那些资料来源清晰的,你翻开书的最后也肯定会有参考文献,一定要有严格的研究和论证的过程。一本书好不好也要看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他的可信度,如果是一个专家的话,你要看是不是在他所在的领域去发表的一些观点,如果是他不熟悉的领域他去扯的话,其实并没有可信度。当然所有的书也不一定是专家写的,有一些可能是记者或者一些比较通识的人去写的,这种时候就要看他有没有采访这些领域的专家,或者说去做一些很严谨文献的调研。第三个就是看出版社是否靠谱,老牌的出版社就那么几家,大家也都知道,无论是国内外,老牌的出版社它有一个非常严谨的事实核查流程,帮作者去把关去填补信息上的不足等等。所有好的出版社的书相对来说质量也会比较高。一本书的精华程度也会由他的源头语言所影响,我觉如果他的书原来就是英语写的,就去读他的英语原版书,因为在翻译过程当中,会因为文化语境不同,肯定会有一些信息的丢失,翻译的时效性也没有那么强。因为等一本书翻译好了制作好了,已经好几年过去了,可能这些信息,这套知识体系就可能已经失效了,所以时间也特别重要。一本书刚出版的时候,是中文就去读中文的,是英文就尽量去掉英文的。


  像我每年读的三四十本书当中,至少有一半都是英语的原版书,当然中文版也有,但是我个人觉得它翻译的并不好。不同语境下他的研究主题还是有很多的差别。比方说国外关心的一个话题,可能国内并没有引起兴趣,但是你很感兴趣,那你只能去看英文的书了。国内也有一些很热门的话题,国外是没有的,你只能去看中文的书。读不同的语言书,相当于可以给你有更多的视角,你可以把两边的知识体系,全部可以串联起来,然后你就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怎么样做读书笔记,真正内化知识。我经历了大概三个阶段。我把我的读书笔记分成三种,第一种就是普通的摘抄试笔记,第二种是结构式笔记,第三种是辩论式的笔记。摘抄试笔记就相当于好词好句的收集本,就像小学生所做的那种。大学就是结构式的笔记,非常清楚的知道这边书的逻辑架构是什么,每一章的中心思想给它写下来,然后把论点1,论点2,论点3罗列出来,每个论点中你要看是否有足够的例子,是否有足够的证据和数据等等。然后你觉得一个特别好的观点,你可以进行一个扩充,写的详细一点,然后有些非常好的数据细节,你可能之前没有看到过,可能你写论文的时候会用到,你可以把那些数据给摘下来。每一章你都可以写一个小小的总结,描述它主要讲了什么。然后你可以写一个小小的自己反馈,看完这一章的信息和数据之后,我觉得他的这个观点是否成立,我是否读过其他的书,里面有没有类似的观点,或者说相反的观点描述一下自己的读后感。这种结构式的笔记,比较适合读一些社会学科普类的经济学的这些书,那么有一些像散文或者哲学式的东西,可能逻辑性的东西他是有的,但是并没有那么多的数据和案例支持,这种情况下可能更多适合摘抄式的笔记。当读的书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就到了第三种读书笔记的方式了,辩论式笔记,除了要做结构式的总结,把一本书的作者观点总结下,同是能够旁征博引的把其他类似的作者,或者说他的一个反对的观点作者的内容相结合,让他们像吵架一样的开展辩论赛。或者说更多的人进来,三个人四个人一起开展辩论赛,同是你也可以参加到这个辩论赛中,把你观点露出来,把这么多的观点进行一个碰撞,这个就叫做辩论式笔记。这种方式要到读书的一个高阶再去做,因为在初阶的时候,可能没有接收到那么多的信息,你会有很多的偏见或者说自己的预设的立场,所以在读的时候跟作者就已经吵架了,你可能听不进他的观点了。所有我的建议是把前两种笔记先做好,你要能够听懂作者在讲什么,先去尝试理解他的观点,接受不同的论点,然后再去提出自己的意见,
读书真的花时间吗,一年读几十本书 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天花3分钟读20页的书。一个月下来就是30*20=600页的书。如果没有读330页的书,一个月就是900页。平均每本书 300页的话,就是三本。一个月就可以读三本。给自己立个目标,一个月读,2~3本书,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当然读书也要掌握一个时间效率,可以选择在你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去读一些你觉得有难度,有挑战的书。人一天当中能够做的决策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大脑是一个有限资源,如果你想要利用早上的清醒时间的话,其实要减少一些回邮件的信息消耗脑力的行为。把这部分脑力决策成本节省下来,然后去阅读的话,你能够获得一个更大的知识收益。


  能够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读书真的只是其中的一种。你还要去行万里路,去更不同的人交流,去不同的文化当中体验,这些学习方式能够给你带来全新的体验,也能拓宽你的共情力和知识面。我仍然认为读书是一个很难代替的学习方式,因为与视频和声音相比,读书他有自己的优势,文字它所能承载的信息浓度仍然是最高的。视频和声音的优势在于他能够传递人的那种温度和音容笑貌,那个是书籍文字是没有办法呈现出来的,所有他们是互相补充的不同载体,能够带领我们超越时间和空间,遇到和我们灵魂契合的人,这个可能是我们生活当中遇不到的一些睿智的人,与他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这个就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体验。

posted @ 2022-11-07 12:02  qtyy  阅读(6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