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内存计算器

MySQL如何使用内存?

首先,介绍MySQL使用内存的一些方法:

1. 会话级别的内存消耗(连接私有内存):如sort_buffer_size等,每个会话都会开辟一个sort_buffer_size来进行排序操作。

2. 全局的内存消耗(共享内存):例如:innodb_buffer_pool_size等,全局共享的内存段。

MySQL内存计算器:http://www.mysqlcalculator.com

MySQL 5.7内存使用分析

全局内存消耗(共享内存)相关参数

1)innodb_buffer_pool_size

使用过Innodb的同学都知道,这块内存是Innodb存储引擎最重要的内存,直接关系到MySQL的读写性能。与MyISAM表只缓存索引,数据寄望于OS系统缓存不同。Innodb一般都会关闭OS的缓存,所有读到数据页和索引都直接存在数据库层的innodb_buffer_pool中的。

InnoDB缓冲池缓存着InnoDB表,索引,及其它辅助缓冲器中的数据。为了实现大容量读取操作的效率,缓冲池被分成可以容纳多行的页。为了缓存管理的效率,缓冲池被实现为页面的链接列表,很少使用的数据使用LRU算法的变体进行页面替换。

缓冲池的大小对于系统性能很重要:

  • InnoDB使用malloc()方法在服务器启动时为整个缓冲池分配内存,通常,推荐innodb_buffer_pool_size值为系统内存的50%至75%。innodb_buffer_pool_size可以在服务器运行时动态配置。
  • 在具有大量内存的系统上,你可以通过将缓冲池划分为多个缓冲池实例来提高并发性,其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系统变量用来定义缓冲池实例的数量。
  • 缓冲池太小可能会导致过多的交换,因为页面从缓冲池中刷新后仅在短时间内可能再次需要。
  • 缓冲池太大可能会因为内存竞争而导致交换。

2)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

主要用于存放MySQL内部的数据结构和Innodb的数据字典,所以大小主要与表的数量有关,表越多值越大。庆幸的是这个值是可变的,如果不够用的话,MySQL会向操作系统申请的。该值默认8M,AWS所有规格都是统一的2M,由于这个值可以动态申请,所以我觉得2M应该是满足需求的。

3)innodb_log_buffer_size

这个是redolog的缓冲区,为了提高性能,MySQL每次写日志都将日志先写到一个内存Buffer中,然后将Buffer按照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的配置刷到disk上。目前,我们所有实例的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设置为了1,即每次事务提交都会刷新Buffer到磁盘,保证已经提交的事务,redo是不会丢的。AWS该值也设的是1(为了保证不丢数据),这个值的大小主要影响到刷磁盘的次数,设置的过小,Buffer容易满,就会增加fsync的次数,设置过大,占用内存。该值默认是8M,AWS所有规格统一128M,我觉得目前每次提交都会刷buffer,所以除非有大事务的情况,一般buffer不太可能被占满,所以没必要开的很大, 8M应该是满足需求的。

4)key_buffer_size

MyISAM表的key缓存,这个只对MyISAM存储引擎有效,所以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使用Innodb的应用,无需关心。

5)query_cache_size

MySQL对于查询的结果会进行缓存来节省解析SQL、执行SQL的花销,query_cache是按照SQL语句的Hash值进行缓存的,同时SQL语句涉及的表发生更新,该缓存就会失效,所以这个缓存对于特定的读多更新少的库比较有用,对于绝大多数更新较多的库可能不是很适用,比较受限于应用场景,所以AWS也把这个缓存给关了。我觉得这个值默认应该关闭,根据需求调整。

会话级别的内存消耗(连接私有内存)

上面这些就是MySQL主要的共享内存空间,这些空间是在MySQL启动时就分配的,但是并不是立即使用的。MySQL还有一部分内存是在用户连接请求到达时动态分配的,即每个MySQL连接都单独一个缓存,这部分缓存主要包括:

1)read_buffer_size

每个线程连续扫描时为扫描的每个表分配的缓存区的大小(字节)。如果进行多次连续扫描,可能还需要增加该值。默认值为1311072,只有当查询需要的时候,才分配read_buffer_size指定的全部内存。

2)read_rnd_buffer_size

当以任意顺序读取行时,可以分配随机读取缓冲区,通过该缓冲区读取行,以避免磁盘寻找。read_rnd_buffer_size系统变量决定缓冲器大小。

3)sort_buffer_size

每一个要做排序的请求,都会分到一个sort_buffer_size大的缓存,用于做order by和group by的排序,如果设置的缓存大小无法满足需要,MySQL会将数据写入磁盘来完成排序。因为磁盘操作和内存操作不在一个数量级,所以sort_buffer_size对排序的性能影响很大。由于这部分缓存是即使不用这么大,也会全部分配的,所以对系统内存分配开销是比较大的,如果是希望扩大的话,建议在会话层设置,默认值2M,AWS也是2M。

4)thread_stack

默认256K,AWS设置为256K,MySQL为每个线程分配的堆栈大小,当线程堆栈太小时,这限制了服务器可以处理的SQL语句的复杂性。

5)join_buffer_size

每个连接的每次join都分配一个,默认值128K,AWS设置为128K。

6)binlog_cache_size

类似于innodb_log_buffer_size缓存事务日志,binlog_cache_size缓存Binlog,不同的是这个是每个线程单独一个,主要对于大事务有较大性能提升。默认32K,AWS 32K。

7)tmp_table_size

默认16M,用户内存临时表的最大值,如果临时表超过该值,MySQL就会把临时表转换为一个磁盘上mysiam表。如果用户需要做一些大表的groupby的操作,可能需要较大的该值,由于是与连接相关的,同样建议在会话层设置。

MySQL 5.7 OOM问题诊断

其实导致OOM的直接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因为服务器内存不足,内核需要回收内存,回收内存就是kill掉服务器上使用内存最多的程序,而MySQL服务是使用内存最多,所以就OOM了。今天,来谈谈MySQL的OOM(out of memory)问题诊断。之前,这类问题的定位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并不怎么简单。但是在MySQL 5.7中,OOM问题的定位变得极其容易。还没掌握的小伙伴赶快来看下吧。通常来说,发生OOM时可在系统日志找到类似的日志提示:

MySQL 5.7的库performance_schema新增了以下这几张表,用于从各维度查看内存的消耗:

  • memory_summary_by_account_by_event_name
  • memory_summary_by_host_by_event_name
  • memory_summary_by_thread_by_event_name
  • memory_summary_by_user_by_event_name
  • memory_summary_global_by_event_name

简单来说,就是可以根据用户、主机、线程、账号、全局的维度对内存进行监控。同时库sys也就这些表做了进一步的格式化,可以使得用户非常容易的观察到每个对象的内存开销: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默认情况下performance_schema只对performance_schema进行了内存开销的统计。根据你的MySQL安装代码区域可能包括performance_schema、sql、client、innodb、myisam、csv、memory、blackhole、archive、partition和其他。

但是在对OOM进行诊断时,需要对所有可能的对象进行内存监控。因此,还需要做下面的设置:

 

但是这种在线打开内存统计的方法仅对之后新增的内存对象有效:

如想要对全局生命周期中的对象进行内存统计,必须在配置文件中进行设置,然后重启:

 

通过上面的结果,是不是可以发现可疑的内存使用了呢?

另外可以看看buffer pool page的使用情况。

对于MySQL 5.7,可以使用sys库下的memory_global_by_current_bytes表来查询相同的底层数据,该模式表显示了全局服务器内当前内存使用情况,按分配类型进行细分。

此sys模式查询通过current_alloc()代码区域聚合当前分配的内存:

完结。。。

posted @ 2018-05-16 11:27  技术颜良  阅读(513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