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暗时间~
照顾一下进度条
首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回家的火车上昏昏欲睡,但它的魔力开始让我的大脑嘎吱嘎吱的运转。或许这是读书该有的样子,既是作者的交流,也是和自己的交流。
人的大脑如同一台计算机的CPU,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就如同合理分配进程的CPU,实现的价值再无形之中远远超过别人。众所周知的是,实际的投入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但很少有人能深度地审视影响我们时间与效率的心理因素是什么。
1.多任务引发的任务切换
程序进程中最害怕受到其他程序介入而引起的中断,就如同浸入工作的人被打断就使得效率大打折扣。《暗时间》一书中认为任务切换、大脑热身需要消耗大量时间。诚然,我们切换任务时,往往本身需要经历保存上个任务、查找下个任务并下载解压等一系列操作,但我认为还有一部分潜藏的时间消耗风险,就是当我们切换状态时带来的工作环境风险。
状态转换时的工作环境往往会变得更加脆弱,不稳定,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同灯泡最容易烧损的时刻就是开关的时刻,程序员转换任务时从CPU到IDE都会更容易出现bug,我在进行个人开发时就常常因为程序消耗大量内存、占用CPU资源导致切换任务时常常崩溃。这样的意外常常也会引起大脑的“崩溃”,进而造成大脑热度骤减。
2.专注状态与记忆线索
之所以把这两点放在一起是我觉得他们有着相似的特点。快速进入专注状态和通过线索提取记忆都与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作为程序员工作时,任务切换是不可避免的,繁杂的代码想熟悉记忆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集成开发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最近两次作业都主要采用Visual Studio进行工作,它内部设置的一些小功能往往能为我们提供巨大的便捷,比如函数体的展开与隐藏,比如对我们debug时候的节点设置,如果有小窗口列出每个节点位置并能够一键定位常常就可以给我们寻找位置带来很大帮助。但是我非常渴望的一点是,IDE能更加智能,无论是对bug的检测(只有程序员能救程序猿)还是语音提示的功能(声音的刺激有时候比图像要更加有效,比如上课铃)。
3.进度条设置影响的心态
人们恐惧等待,与其waiting他们更愿意be busy,或者了解waiting过程中的工作细节(details)。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下面的一个经典案例:
值得商榷的两个问题:
2006年的奥斯卡独立电影《阳光小美女》,Frank在码头说的那段话:
普鲁斯特是个法国作家。彻底的失败者。一生没工作,情事不断还是个同性恋。花了20年写了一本没几个人看的小说。但他也许是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作家。晚年回首人生,他发现哪些难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因为哪些日子造就了他。而快活的日子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你想一觉醒来就到18岁,觉得这样可以跳过高中时期的痛苦。但高中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苦难时光,你不可能经比这更好的苦难了(翻译来自卓别灵的博客)。
作者认为这是一种黄金心态。而我则认为这是一种病态。没有人会追求苦难的日子而摒弃快活的日子,如果真是黄金心态的话普鲁斯特也不会到了晚年回首才长吁短叹感慨万分,就我而言可能真正的黄金心态应该是少年思考人生,发现难熬的日子也是一生中时光的一部分,便像珍惜快活的日子一样爱护它。
关于睡前思考问题直至迷糊入睡的好习惯,我认为值得商榷。“我思故我在”只是一句坚定的宣言,有时候不该被奉为习惯。比如我这种入睡困难户,如果睡前还要想想问题一不小心就一夜未眠了。对于大多数程序员来说,良好的睡眠非常宝贵,睡前大脑应该得到充分的休息,而不是让它告诉运转直至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