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余秋雨

  这是读余老师的第三本书了,整体感觉是很棒的。在图书馆拿的这本书,已经是非常旧了。封面的塑料皮鼓起了好多条气泡,侧面又用好多胶带贴着,页侧早已发黄发黑,足见看的人数之多。看了看打印时间,2000年5月,可以看出,这是刚出版之后的第一代印刷版。
  翻开前几页,惊奇地发现,里面没有目录,这是我在其他书里难以想象的。总体来看,这一百多天地记录,对作者来说逐渐成一种习惯,每天已是非常辛苦,却还要坚持每天晚上发表一篇将近两天的纪实和感悟,非常之佩服。
  作者从希腊出发,拜访四大文明及其他著名文明,经过悠闲的希腊,探索神殿等遗迹,再到自在却充满危机的埃及,穿越宗教荟萃之地以色列、巴勒斯坦,转到战乱的伊朗想看两河流域,驱车到伊拉克、巴勒斯坦,再到混乱地印度恒河边,后来去了令人心神宁静的尼泊尔,最后回到中国大地。每穿越一道国界线都是难忘的经历,每在穿越在武装护送的公路上都是心惊胆战,每在颠簸的路上行车却又一天只能吃一顿早饭……凡此种种,如果觉得我像叙述自己的经历,其实是我在意把自己融入到了书里的主人公。
那些古老的文明早已基本衰落,希腊、埃及还剩一点,古巴比伦早已消失,古印度也被磨灭得所剩无几。
  针对内容来说,每篇文章都是前面在叙述旅程,中间是所见所闻和一些感受,最后面是升华的感叹,它壮丽、悲愤、雄浑,语言很是精美,很有余秋雨的那种范,哈哈哈。作者实在是太感性,再加上那些比喻、拟人的大量应用,使文章抒情感。
  发现整本书的一个特点,前面讲述的内容很丰富,作者基本是高兴的心去,后面埃及到中东,心情逐渐变得在低估徘徊,赞美性的感叹也逐渐减少。。自己哦到后来去了尼泊尔,看到了喜马拉雅山,直到最后回到中国。我想,作者在这危险的一路上,一定是想家了把。
经典一段:
  文明,哪怕是早已不会说话、只能让人看看遗址的文明,还必须老眼昏花的面对兵戎,那就可以想象,在他们还能说话的时候,会遭遇多大的灾祸?任何过分杰出的文明不仅会使自己遭灾,还会给后代引祸,直到千年之后。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在装甲车的呼啸声中深深一叹。

posted @ 2021-03-16 23:01  CN晨晓  阅读(36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