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启动流程

概述

  Linux内核启动流程根据是否与体系结构相关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引导过程
 ==> 系统上电
    ===> CPU自身初始化

---------------------------------BIOS------------------------------------------
      ===> 加电自检
        ===> 加载内核引导程序

------------------------------内核引导程序-----------------------------------
          ===> 主引导程序
            ===> 次引导程序

----------------------------------------------------------------------------------
              ===> 调用内核

 

1、CPU自身初始化

  CPU 自身的初始化是引导过程的第一步,如果有多个 CPU,即多处理器系统,则每个CPU 都要进行自身初始化。CPU自身初始化之后从一个固定的位置(一般是0xfffffff0)取得指令并执行该指令为跳转指令跳转到BIOS代码的首部。


2、BIOS

  BIOS 被固化于主板上一个容量相对较小的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中,它的工作主要有两个:加电自检,即进行所谓的 POST(Power On Self Test)和加载内核引导程序

  POST 阶段完成系统硬件的检测,包括内存检测、系统总线检测等。POST 完成之后,BIOS 读取启动设备第一个扇区,即首 512 字节的信息, 该扇区又被称之为主引导记录(Master Boot Record,MBR)。MBR 中保存了内核引导程序的开始部分,BIOS 将其加载到内存并执行。
 
3、内核引导程序

  内核引导程序分为两个阶段:MBR 中的主引导程序;活动分区引导记录中的次引导程序。MBR 中的主引导程序是一个 512 字节的映像,它包含了 446 字节的程序代码和 64 字节的分区表,最后两个字节固定为 0xAA55,用于检查 MBR 是否有效。
主引导程序:扫描分区表,寻找活动分区,将位于活动分区引导记录中的次引导程序加载到内存中并执行。
次引导程序:负责加载 Linux 内核映像,并将控制权转交给内核。

4、内核

函数 位置(ARCH为体系架构,如arm、i386....) 功能
start           arch/ARCH/boot/head.S 进行一些基本的硬件设置
startup_32 arch/ARCH/boot/compressed/head.S 例程设置一个基本的运行环境(堆栈等),并清除 BSS(Block Started by Symbol)
decompress_kernel arch/ARCH/boot/compressed/misc.c 解压内核
startup_32 arch/ARCH/kernel/head.S 对页表进行初始化,启用内存分页功能,并为任何可选的浮点单元(FPU)检测 CPU 的类型
start_kernel arch/ARCH/kernel/head.S 进入体系结构无关的内核部分。自此,内核的引导过程告一段落,进入内核的初始化过程。

总结:引导过程可归纳为:CPU 加载 BIOS,BIOS 加载内核引导程序,内核引导程序加载压缩内核,压缩内核加载解压内核。

第二阶段:内核初始化

函数 位置 功能
start_kernel init/main.c 完成了内核的大部分初始化工作,相当于内核的 main 函数
reset_init init/main.c 启动内核线程 kernel_init
kernel_init init/main.c  完成设备驱动程序的初始化
init_post init/main.c 启动用户空间的 init进程

至此,内核已被引导并进行了初始化,且启动了自己的第一个用户空间应用程序,即 init。这是调用的第一个使用标准 C 库编译的程序,其进程编号始终为 1。

posted @ 2018-07-30 11:18  沉舟侧畔  阅读(429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