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总结

总结

简单说,就是以小说的形式记录了作者骑摩托车旅行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作者用日常生活的事和物,从浪漫与古典的角度来解释世界,并努力寻找两者的平衡点,其中涉及到西方哲学、佛学、道德经相关理念,是一本能让人静下来思考人生的书。

古典与浪漫

我们认知世界的方法有两种:古典与浪漫。古典代表着理性,浪漫则代表着感性。
浪漫的方式是从源头开始分析,比如我们的意识是否是先于身体存在,意识如何来的,世界是不是从混沌演化出来,是不是从无到有。
古典的方式是分析事物的种类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一层一层往源头推理,比如地球到太阳系,太阳系到银河系,银河系到宇宙。

作者用了一个非常通俗的沙堆例子来解释了古典和浪漫认知世界的区别。

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使用自己的刀子。我们观察周遭成千上万的事物——这些不断变化的形状、被太阳照得灼热的山坡、发动机的声音、节流阀的运作,每一块岩石、野草和篱笆,还有路旁的碎片——你知道有这些东西存在,但是你并没有全部注意到它们,除非出现某些奇特的或是我们想要观察到的事物。我们几乎不可能全部意识到这些东西,而且把它们记住。那样的话,我们的心里就会充满太多无用的细枝末节,从而无法思考。从这些观察当中,我们必须加以选择,而我们所选择的和所观察到的,永远不一样,因为经由选择而产生了变化。我们从所观察到的无穷景致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一旦我们手中握着这把沙子,也就是我们选择出来认知的世界,接下来就要开始分辨。这就是那把刀子。我们把沙子分成许多部分:此地、彼岸;这里、那里;黑、白;现在、过去——也就是把我们所认知的宇宙划分成许多部分。但是我们看得越久,就越会发现它的不同。没有两粒沙是一样的,有一些在某些方面相同,有一些在另外一方面相似,而我们可以根据彼此之间的类似和差异,堆成不同的沙堆。我们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颜色、颗粒,不同的大小、形状或者是否透明来分。你认为这种划分一定会有尽头,但实际则不然,你可以一直分下去。
但是我们看得越久,就越会发现它的不同。没有两粒沙是一样的,有一些在某些方面相同,有一些在另外一方面相似,而我们可以根据彼此之间的类似和差异,堆成不同的沙堆。我们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颜色、颗粒,不同的大小、形状或者是否透明来分。你认为这种划分一定会有尽头,但实际则不然,你可以一直分下去。
古典的认知法就是针对这些不同的沙堆以及分类法还有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浪漫的认知法则是针对分类之前的那把沙子。它们互不相容,但都是观察世界的方法。

良质

古典和浪漫两者是矛盾的,有没有可能统一呢?这其实也是作者全书一直在找寻的东西。
作者的另一个叫斐德洛的意识说找到了,这种结合了古典与浪漫的东西叫:良质。

什么是良质?
他说良质这个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就厉害了,下面谈一谈我自己的理解吧。

先天经验

用康德的思想,就是先天经验。简单说我们人类是有出厂设置的,就像电脑一样,装系统前先有一个BIOS系统控制着,通过BIOS去装上Windows、Linux、MaxOS之类的系统。Windows系统可以理解成我们看到的世界,Windows无法干扰BIOS系统,但是没有BIOS系统也装不上,这个BIOS系统可以理解成先天经验。

用老子的思想就是“道”。这种“道”不能言说的,能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不是永恒的道,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道”不能说出来,但是却主宰了世间的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用佛教的思想,就是“佛”。“佛”是无处不在的,不着相的,尽虚空遍法界,不受时空限制的。

说到佛教,现在很多人都理解歪了,有人当作迷信,还有人打着佛法的名义谋取私利。

什么是“佛”?
这里解释一下,“佛”是我们的自性,是父母生我们前的本来面目,这个自性是没有烦恼的,智慧的,无所不知的。
但是我们身处于尘世中,各种烦恼欲望蒙蔽了我们的自性,所以我们处于六道轮回中不能解脱。
而佛教就是教我们如何回归这种自性,教我们断烦恼、开智慧,是一种教人向善的教育。
类似我们的儒家教育教人要做君子,佛教也一样。不同的是,儒家是一世的教育,而佛教是三世的教育。

然而现在有人打着佛教的名号挣钱,比如拉群解读佛教收费,又比如在寺庙旁边强制让你捐款消灾的,都是学的假佛。
这样的行为非但不能积德,还消耗福报。为什么?真正的佛教讲功德,讲布施,普渡众生是不求回报的。

这里就具体不展开了,希望大家都做个善良的人。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粗浅理解,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posted @ 2021-05-25 12:50  雪山飞猪  阅读(46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