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色彩史》总结

总结

偶尔翻到的一本书,感觉还不错,能稍微了解一下我们大华夏的色彩发展。
书中提得比较多的是正色和间色,可以用色彩学的原色和间色理解。
所谓正色,就是最正经的颜色,非常纯,一共有五个,叫五正色,包括:青、赤、黄、白、黑。
这玩意怎么记呢?简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你一想这玩意基本就记住了。

所谓间色,就是多个正色来调和出来的颜色,比如紫色和橙色。看看色相环就行了,这玩意不画画记也没啥用。

在古代,正色和间色分别代表了“尊”和“卑”。在礼制等级社会,五正色用于正式场合。

早期的人怎么搞出这些颜色染东西呢?

  1. 青。主要用蓝草
  2. 赤。一类是矿物染料朱砂,另一类是植物染料茜草
  3. 黄。主要是矿物质的石黄和植物性染料栀子
  4. 白。丝绸本色就是白色,也会用染料,比如蜃灰
  5. 黑。通过多次染色实现

五正色最早出现在《礼记》,也就说先秦时代就有五正色了

商朝

商朝乃至更早前,色彩用来沟通鬼神。这一传统直至明清,并未彻底消失。
在早期社会中,为获得鬼神庇佑,改变自身处境,人们需要借助巫术。
在巫术仪式中,色彩依据“相似律”原理实现巫术功能。比如朱砂就被当成血液的代用品,具有血液的神力,在祭祀中向鬼神献血。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流行色,因齐桓公穿着紫色,而引起全国穿着紫色的盛行。
齐桓公穿的紫色衣服,色泽艳丽成本极高,带有浓浓的大蒜味,采用动物骨螺所染。
在春秋的色彩观念中,紫色为间色,并非尊贵之色。
战国之后,随着阴阳五行说的流行,紫色具有水火相交、阴阳相感之意,逐渐成为高贵之色。

《周礼》中的“六冕”具有强有力的文化号召力,六冕的色彩样式主要是“玄衣纁裳”,延续至明代。(玄纁可以理解为黑色和浅红色)

秦汉

秦汉是中国古代色彩知识的的系统化时期,奠定了传统视觉观看的基础,基于阴阳五行宇宙系统,形成了传统的“五色”系统。

  1. 色彩分类。阴阳五行分类的色彩辩识,形成五正色、五间色为主的色彩分类
  2. 象征涵义。色彩包涵在阴阳五行的宇宙框架中,也形成了色彩与万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3. 搭配与禁忌。色彩具有的阴阳五行的属性,阴阳五行之间的特定的相生相克关系,决定了色彩之间如何搭配与禁忌

唐宋

到了唐代,紫色的级别仅次于黄色。正色黄为帝王专用,为防止色彩上的混淆,历代官方制度作出明文规定,类似的黄色也在被禁之列,形成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宋人《神童诗》“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说的就是以色彩区别官员品级,朱色、紫色为最高。
帝王专用的至尊之色,理论依据来源于唐代官修儒家经典《五经正义》,在这部官方推行的科举教科书中,阴阳五行观念贯穿其中,黄色至尊地位由五行演化而来:黄在五行中与土相配,五行之中,土为本源;黄在五方中与中央相配,中央之意,起初为位置中心,演变为政治中心,皇帝是政治中心的代表;黄在五帝中与黄帝相配,象征黄帝“得道之中”,只有至尊的皇帝,才有资格享有此“尊色”。

唐代定型的至尊之黄,也影响了日本的冕服制度。

posted @ 2021-05-08 17:38  雪山飞猪  阅读(84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