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设计模式 - 代理模式(Proxy)

接口隔离模式

  • 在组件构建过程中,某些接口之间直接的依赖常常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根本无法实现。采用添加一层间接(稳定)接口,来隔离本来互相紧密关联的接口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

典型模式

  • Facade
  • Proxy
  • Adapter
  • Mediator

Proxy

动机(Motivation)

  • 在面向对象系统中,有些对象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对象创建的开销很大,或者某些操作需要安全控制,或者 需要进程外的访问等),直接访问会给使用者、或者系统结构带来很多麻烦。
  • 如何在不失去透明操作对象的同时来管理/控制这些对象特有的复杂性?增加一层间接层是软件开发中常见的解决方式。

模式定义

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 (隔离,使用接口)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要点总结

  • “增加一层间接层”是软件系统中对许多复杂问题的一种常见解决方法。在面向对象系统中,直接使用某些对象会带来很多问题作为间接层的proxy对象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常用手段。
  • 具体proxy设计模式的实现方法、实现粒度都相差很大,有些可能对单个对象做细粒度的控制(如copy-on-write技术,有些可能对组件模块提供抽象代理层,在架构层次对对象做proxy。
  • Proxy并不一定要求保持接口完整的一致性,只要能够实现间接控制,有时候损及一些透明性是可以接受的。

cpp

/*设计模式
 *  代理模式
 *  提供一种代理来控制对其他对象的访问
*/
#include<iostream>

class ISubject
{
public:
    virtual void Run() = 0;
};

class RealSubject :public ISubject
{
public:
    virtual void Run()
    {
        std::cout << "system run" << std::endl;
    }
};

class RealProxy :public ISubject
{
public:
    RealProxy(std::string userName, std::string password) :
        m_userName(userName),
        m_password(password),
        m_real{ new RealSubject() }
    {
        //...
    }
    virtual void Run()
    {
        std::cout << "proxy run" << std::endl;
        if (checkUserNameAndPassword())
        {
            m_real->Run();
        }
        else
        {
            std::cout << "system check error" << std::endl;
        }
    }
    ~RealProxy()
    {
        if (m_real != nullptr)
        {
            delete m_real;
        }
    }
private:
    bool checkUserNameAndPassword()
    {
        return true;
    }
public:
    RealSubject* m_real;
    std::string m_userName;
    std::string m_password;
};

int main()
{
    RealProxy proxy("user", "pwd");
    proxy.Run();
    return 0;
}
posted @ 2022-03-21 17:26  放飞梦想C  阅读(25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