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程的handle用处:
线程的handle是指向“线程的内核对象”的,而不是指向线程本身.每个内核对象只是内核分配的一个内存块,并且只能由内核访问。该内存块是一种数据结构,它的成员负责维护对象的各种信息(eg: 安全性描述,引用计数等)。
CloseHandle()
在CreateThread成功之后会返回一个hThread的handle,且内核对象的计数加1,CloseHandle之后,引用计数减1,当变为0时,系统删除内核对象。
但是这个handle并不能完全代表这个线程,它仅仅是线程的一个“标识”,系统和用户可以利用它对相应的线程进行必要的操纵。如果在线程成功创建后,不再需要用到这个句柄,就可以在创建成功后,线程退出前直接CloseHandle掉,但这并不会影响到线程的运行。
不执行CloseHandle() 带来的后果:
若在线程执行完之后,没有通过CloseHandle()将引用计数减1,在进程执行期间,将会造成内核对象的泄露,相当与句柄泄露,但不同于内存泄露, 这势必会对系统的效率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但是,请记住,当进程结束退出后,系统仍然会自动帮你清理这些资源。但是在这里不推荐这种做法,毕竟不是 一个良好的编程习惯!
( 应用程序运行时,有可能泄露内核对象,但是当进程终止运行时,系统能确保所有内容均被正确地清除。另外,这个情况是用于所有对象,资源和内存块,也就是说,当进程终止时,系统将保证不会留下任何对象。)
TerminateThread()
函数的声明如下:
BOOL TerminateThread( HANDLE hThread, DWORD dwExitCode);
作用:
在线程外终止一个线程,用于强制终止线程。
参数说明:
HANDLE htread:被终止的线程的句柄,为CWinThread指针。
DWORD dwExitCode:退出码。
返回值:
函数执行成功则返回非零值,执行失败返回0。调用getlasterror获得返回的值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utility> #include <windows.h> DWORD WINAPI mythread(LPVOID argv) { while(true) { char* p = new char[1024]; delete p; }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HANDLE hThread = CreateThread(NULL, 0, mythread, NULL, 0, NULL); Sleep(1000); TerminateThread(hThread , 0); hThread = NULL; char* p = new char[1024]; //这里会死锁,过不去 delete p; system("pause"); }
为什么死锁呢?new操作符用的是小块堆,整个进程在分配和回收内存时,都要用同一把锁。如果一个线程在占用该锁时被杀死(即临死前该线程在new或delete操作中),其他线程就无法再使用new或delete了,表现为hang住。
<核心编程>里明确提醒不要TerminateThread,但原因并不是血淋淋滴。今天发现的这个bug印证了此书的价值。
TerminateThread终止线程后,堆栈没有被回收!
当我推出这样的结论时,很快就想到了MSDN上面的说明。以前看到MSDN关于TerminateThread函数的说明,其中提到,TerminateThread结束线程时,不会回收线程的栈!
对于MSDN中的这句话,我一直当它不存在。因为以往的分析结果,TerminateThread结束线程后,栈资源似乎被回收了,栈变量的析构函数被调用了!如果是这样的话,TerminateThread基本上是安全的!至少,对于线程函数局部变量的声明和回收,是安全的!而new的内存,自然还是需要手动回收的了。
但是,这次得出的结论,证明MSDN所说属实!
看来,应该尽量不使用TerminateThread终止线程。
MSDN 2005 原文:TerminateThread is used to cause a thread to exit. When this occurs, the target thread has no chance to execute any user-mode code and its initial stack is not deallocated. DLLs attached to the thread are not notified that the thread is terminating.
转:http://hi.baidu.com/whmtorrent/item/cd9d29b31b25f0ef4ec7fd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