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Redis持久化策略——RDB
我是蝉沐风,一个让你沉迷于技术的讲述者
公众号【蝉沐风】,欢迎大家关注留言
Redis之所以快,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直接将数据存储在内存,并直接从内存中读取数据的,因此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问题便是,一旦Redis服务器宕机,内存中的数据将会完全丢失。
好在Redis官方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持久化的机制,RDB和AOF,今天我们来聊一下RDB。
什么是RDB
RDB是Redis的一种数据持久化到磁盘的策略,是一种以内存快照形式保存Redis数据的方式。所谓快照,就是把某一时刻的状态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全量备份到磁盘,这个快照文件就称为RDB文件,其中RDB是Redis DataBase的缩写。
全量备份带来的思考
备份会不会阻塞主线程
我们知道Redis为所有客户端处理数据时使用的是单线程,这个模型就决定了使用者需要尽量避免进行会阻塞主线程的操作。那么Redis在生成RDB文件的时候,会不会阻塞主线程呢?
对此,Redis提供了两个命令来生成RDB,一个SAVE
,另一个是BGSAVE
。
SAVE
命令会阻塞Redis的主线程,直到RDB文件创建完成为止,在此期间,Redis不能处理客户端的任何请求。
127.0.0.1:6379> SAVE
OK
与SAVE
直接阻塞主线程的做法不同,BGSAVE
命令会创建一个子进程,然后由子进程负责专门写入RDB,主进程(父进程)继续处理命令请求,不会被阻塞。
注:主进程其实会阻塞在fork()过程中,通常情况下该指令执行的速度比较快,对性能影响不大
127.0.0.1:6379> BGSAVE
Background saving started
RDB文件实际是由rdb.c/rdbSave
函数进行创建的,SAVE
命令和BGSAVE
命令会以不同的方式调用这个函数,下面是两个命令的伪代码
void SAVE(){
# 创建RDB文件
rdbSave();
}
void BGSAVE(){
# 创建子进程
pid = fork();
if (pid==0){
# 子进程创建RDB
rdbSave();
# 创建完成之后向父进程发送信息
signal_parent();
}else if (pid>0){
# 父进程(主线程)继续处理客户端请求,并通过轮询等待子进程的返回信号
handle_request_and_wait_signal();
}else{
# 处理异常
...
}
}
对时刻备份还是对时段备份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如何对Redis某一时刻的状态进行全量备份了,需要重申的是,Redis保存的是某一时刻的全量数据,而不是某一时间段内的全量数据。
为什么要执着于某一时刻的数据,一段时间内的数据不行吗?还真就不行!因为一个时刻的数据反映了系统的该时刻的状态。
例如在t1
时刻,Redis保存的数据状态为
t2
时刻,Redis时刻的状态为
如果Redis保存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全量数据,则在这一段时间内,数据有如下几种可能
只有第一条能完美表征t1时刻的系统状态,Redis进行数据恢复时至少能恢复到t1
时刻的状态,t1
时刻之后的数据可通过其他方式(如之后会介绍到的持久化的另一种方式AOF
)进行补充,而其余3种数据对数据恢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备份过程中,数据能否修改
为了实现备份某一时刻数据的这个目的,如果是我们来设计Redis,我们会怎么做呢?
一个自然的想法就是拷贝某一个时刻的Redis完整内存数据。这里自然就是子进程对主进程的内存进行全量拷贝了,然而这对于Redis服务几乎是灾难性的,考虑以下两个场景:
-
Redis中存储了大量数据,
fork()
时拷贝内存数据会消耗大量时间和资源,会导致主进程一段时间的不可用 -
Redis占用了10G内存,而宿主机内存资源上限仅有16G,此时无法对Redis的数据进行持久化
因此备份过程中不能进行内存数据的全量拷贝。
接下来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在对内存数据进行快照的过程中,数据还能被修改吗?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关系到Redis在快照过程中是否能正常处理写请求。
举个例子,我们在时刻t
为Redis进行快照,假设被内存数据量是2GB,磁盘写入带宽是0.2GB/S,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至少需要10S(2/0.2=10)才能完全备份。如果在时刻t+5S
时,客户发送了一个修改目前未被写入内存的数据A
的写请求,被改成了A'
,如果此时A'
被写入磁盘,就会破坏快照的完整性,因为我们期望获得某一时刻的全量备份。
因此,快照过程中我们不希望有数据修改的操作。但这意味着在快照期间Redis无法处理处理的写操作,无疑会给义务服务带来巨大影响。而且我们知道Redis在快照期间是依然可以处理写请求的,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Redis是如何解决我们刚刚提出的两个问题的。
Redis写时复制(COW)
写时复制听起来非常的高端,吓退了不少技术爱好者,其原理其实非常非常简单,本质上就是“有写操作的时候复制一份”,是不是很简单?
注:写时复制不是Redis自身的特性,而是操作系统提供的技术手段。
操作系统是一切技术的基础,所有技术的革新都必须建立在操作系统支持的基础上
Redis主进程fork
生成的子进程可以共享主进程的所有内存数据,fork
并不会带来明显的性能开销,因为不会立刻对内存进行拷贝,它会将拷贝内存的动作推迟到真正需要的时候。
想象一下,如果主进程是读取内存数据,那么和BGSAVE
子进程并不冲突。如果主进程要修改Redis内存中某个数据(图中数据C),那么操作系统内核会将被修改的内存数据复制一份(复制的是修改之前的数据),未被修改的内存数据依然被父子两个进程共享,被主进程修改的内存空间归属于主进程,被复制出来的原始数据归属于子进程。如此一来,主进程就可以在快照发生的过程中肆无忌惮地接受数据写入的请求,子进程也仍然能够对某一时刻的内容做快照。
注:写时复制是建立在短时间内写请求不多的假设之下,如果写请求的量非常巨大,那么内存复制的压力自然也不会小。
间隔自动备份
除了上文介绍的手动执行的SAVE
和BGSAVE
方法之外,Redis还提供了配置文件的方式,可以每隔一定时间自动执行一次BGSAVE
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在Redis配置文件中设置如下参数(如果没有主动设置save
选项,则以下配置即为默认配置)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那么只要满足以下3个条件之一,BGSAVE
命令就会被执行
- 服务器在900秒内,对数据进行了至少1次的修改
- 服务器在300秒内,对数据进行了至少10次修改
- 服务器在60秒内,对数据进行了至少10000次修改
举个例子,以下是Redis服务器在300秒内,对数据进行了至少10次修改之后,服务器自动进行BGSAVE
命令时打印的日志
1:M 24 Nov 2021 07:02:28.081 * 10 changes in 300 seconds. Saving...
1:M 24 Nov 2021 07:02:28.082 * Background saving started by pid 22
22:C 24 Nov 2021 07:02:28.142 * DB saved on disk
22:C 24 Nov 2021 07:02:28.143 * RDB: 0 MB of memory used by copy-on-write
1:M 24 Nov 2021 07:02:28.183 * Background saving terminated with success
自动保存的原理
savaparams属性
Redis会根据配置文件中设置的保存条件(或者未配置时的默认配置),设置服务器状态的redisServer
的saveparams
属性
struct redisServer{
...
// 保存条件配置的数组
struct saveparam *saveparams;
...
}
saveparams
是一个数组,数组中每个对象都是saveparam
结构,saveparam
结构如下所示,每个字段分别表征save
选项的参数
struct saveparam{
// 秒数
time_t seconds;
// 修改次数
int changes;
}
以默认配置为例,Redis中saveparams
存储的数据结构将会如下所示
dirty计数器和lastsave属性
除了saveparams
参数之外,redisServer
还有dirty
和lastsave
属性
struct redisServer{
...
// 修改次数的计数器
long dirty;
// 上一次成功执行RDB快照的时间
time_t lastsave;
// 保存条件配置的数组
struct saveparam *saveparams;
...
}
dirty
属性保存距离上次成功执行RDB快照之后,Redis对数据进行了多少次修改操作(包括写入、更新、删除)lastsave
属性记录了Redis上一次成功执行RDB快照的时间,是一个UNIX时间戳
Redis每进行一次写命令都会对dirty
计数器进行更新,批量操作按多次进行计数,如
redis> SADD fruits apple banana orange
dirty
计数器将会增加3
如上图所示,dirty
计数器的值为101,标识Redis自上次成功进行RDB快照之后,对数据库一共进行了101次修改操作;lastsave
属性记录了上次成功进行RDB快照的时间1638023962(2021-11-27 22:39:22)
周期性检查保存条件
serverCron
函数默认每隔100毫秒就会执行一次,该函数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检查save
命令设置的保存条件是否被满足,是则执行BGSAVE
命令。伪代码如下
void serverCron(){
...
for (saveparam in server.saveparams){
// 计算距离上次成功进行RDB快照多少时间
save_interval = unixtime_now() - server.lastsave;
// 如果距离上次快找时间超过条件设置时间 && 数据库修改次数超过条件所设置的次数,则执行快照操作
if (save_interval > saveparam.seconds && server.dirty >= saveparam.changes){
BGSAVE()
}
}
...
}
再举个例子,假设Redis的当前状态如下图
那么当时间来到1638024263(1638023962之后的第301秒),由于满足了saveparams
数组的第2个保存条件——300S之内至少进行10次修改,Redis将会执行一次BGSAVE
操作。
假设BGSAVE
执行4S之后完成,则此时Redis的状态将会更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