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功能连接模式分析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全脑功能连接模式分析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Basic information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1年 第18卷 第7期
Contents
Background
- 目前仅有少数研究尝试定量预测个体水平智力评分。
- 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模式是fMRI研究的焦点,可通过线性(如pearson相关)和非线性方法(如同步似然性)加以度量。
Concepts
- 基于fMRI获得的反映脑功能的指标包括FC、局部一致性和低频振幅等。
- FC可反映不同脑区间神经生理活动的相关关系,而脑区之间自发活动随时间变化的相关程度亦可反映其间FC强度。
- 与BOLD信号呈正相关的脑区之间表现为功能协同,而呈负相关的脑区之间表现为功能拮抗。
- 个体全脑FC模式也可用于预测流体智力水平。
- 抑郁症为全脑异常疾病。
- SVM(support machine)算法:给定一度特征(如FC)和标签(如疾病和健康),基于训练数据集训练SVM,该数据集将该组特征映射到其各自的标签,以寻找能最大限度区分训练数据的最佳超平面;当给定一个特征数据集时,可以训练SVM模型来预测新的数据集。
- CPM(connectome-based predictive modeling)算法:将受试者整个大脑的FC数据及其行为变量作为输入,通过选择相关FC建立一般线性模型来预测个体行为特征,再以另一受试者的FC特征预测其相关行为特征,从而建立基于影像学数据的行为学预测模型。
Key points
-
人类的FC模式具有单一性,在每个个体中均独一无二。
-
无论是任务还是静息状态下,全脑FC模式均有助于识别个体特征,为内在固有的、具有高度特异性的个体影像学特征,与临床、行为学等信息密切相关。
-
FCM(functional cnnectivity matrix)基于全脑水平构建,通过现有脑图谱分割全脑获得不同区域,可计算图谱内每对脑区之间的相关系数,最终以脑区为节点、以脑区之间的FC为边,获得反映全脑FC状态的矩阵。
-
基于fMRI构建全脑FC模式流程:
-
对fMRI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将DICOM数据转换为NIFTI数据、去除最初n个时间点、时间校正及头动校正等;
-
根据脑图谱(如AAL-116模板等)将每一受试者的大脑分割成多个区域作为ROI,即网络节点;
-
将每个ROI内所有体素的时间序列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区域内的平均时间序列,而后计算区域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作为脑网络图中节点的边,从而得到一个M×M对称连接矩阵,即该受试者的全脑FCM(其中M表示不同大脑区域或节点数量,矩阵的每个元素表示两个节点之间的FC强度);
-
对被试的全脑FCM进行Fisher's r-to-z变换操作,使其时间相关系数更符合正态分布。
-
Future considerations
- 未来需要更多大样本、跨数据库的研究。
- 目前缺乏基于静息状态下的动态FC模式以及基于任务态的FC模式的相关研究。
- 更高效、优秀的ML(machine learning)算法等待思考开发。
本文来自博客园,作者:闲晚,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centimeter73/p/16415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