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品味
总结:正确的音乐品味依赖于以下3条基本原则:
1.音乐的质量和它的听感(个人偏好)不是同一回事。
2.所有乐评除非使用了作曲编曲有关知识(或者写乐评的人懂得作曲编曲有关知识,但是乐评面向的是不懂乐理的人),基本都可以被视为空话
3.不能使用某些"客观"的标准(比如曲师名气,该作品在音游的收录情况/厂牌或者公募的入选情况等)来评价的某一作品。
前几天和一些人在群里交流,某群友提出了一个关于音乐品味的分层论,我觉得很有道理。
虽然有一句话是不同人的音乐品味是不同的,但是音乐品味确实有高下之分,所以是能被提升的。
正确的音乐品味应该是:知道音乐的质量和它的听感(个人偏好)不是同一回事。
(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这点,那么大部分关于音乐质量的争论就能被消除。)
音乐听感是主观的。而音乐质量是由其所使用的音乐知识(这里指和声,曲式,配器等作曲编曲有关知识)的多寡决定的。
(虽然运用这些知识本质上是为了提升听感,但是运用部分运用了比较前卫的创作手法的音乐普通人会接受不了)
音乐质量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不可能存在一个人听过所有过去以及未来的一切音乐作品。
但是你听的歌越多,学的音乐知识越多,离标准答案也越近。
音乐品味可以分为3层:
第一层:认为只要听感好,那么音乐质量就高。
第二层:知道听感不一定能决定音乐质量,但是由于缺乏音乐知识,所以只能通过一些“权威”的外部标准来得知某音乐的质量。
这些外部标准比如:被某音游收录/入选某音游的公募。
或者入选某社团(比如ds社)/著名音乐厂牌(不限于doujin音乐厂牌)的专辑
这一层的人通常上不去下不来
这个群友认为第二层的人是最多的。但是据我的观察,第一层的人反而才是最多的。
很多人处于第一层和第二层的量子叠加态。
第三层:具有一定的听歌量,具备鉴赏音乐所需要的音乐知识,并且还可能有一定的创作经验。
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标准鉴赏音乐,即使这个标准不能清晰的描述
此处的音乐知识不一定是指乐理,而是指你至少要会分析音乐的结构
这一层的人比较少
第三层还可以细分,比如不懂乐理/懂乐理的,但是这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我觉得还能加入第四层:不仅能创作音乐,而且还能够创造音乐知识以及新的鉴赏标准。
但是处于第四层的人太少,所以在这里的讨论中可以忽略。
如果某作者会作曲,但是不具备音乐知识/一定的听歌量,还是只能归为第二层/第一层。
但是作曲的大部分都可以归在第三层。
音乐鉴赏也存在鄙视链:第三层会鄙视第二层,第二层也会鄙视第一层。
而且第一层也可能把第三层视为真理。
在音游圈中通常有这么一种说法:魔王曲是一个音游里质量最高的一批(独占)曲子。
然而这并不是事实。
原因有4点:
1.首先是你在玩音游时,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谱面上。
(在玩魔王曲时尤其如此,因为谱面更难)
所以你在此过程中不能准确评价乐曲的好坏
2.由于魔王曲的谱面难度大,所以讨论度会更高。
真正好曲子的热度往往会被压下去(除了特别有名的)
3.很多魔王曲为了增加功能性,会盲目追求高BPM,怪异节奏,琶音乱塞。
这些曲子很多都没有完整的结构。它们在音游中配合谱面通常拥有良好的可玩性(除非谱面是粪谱),所以你在玩音游时通常不会注意到这些曲子的问题。但是如果你单独把这些曲子拿出来听,那么就可以发现里面的问题了。
4.由于大部分人没有学过音乐知识,所以不能准确判断乐曲的质量。
所以判断这些乐曲的质量还是得使用音乐知识去分析,不能盲目吹捧。
关于抽象音乐,我所想到的:
为什么会有抽象/致癌物音乐大赏?很简单,因为我们讨厌这些抽象音乐。
为什么会有抽象音乐?因为这些音乐并不是因为高质量这个目的而创造的。
抽象音乐是怎么界定的?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7779042 这篇文章说的很有道理:首先抽象音乐或多或少从至少一个方面愚弄了听众。
比如某曲子的音色设计并不用心,导致bass和kick软绵无力(比如众所周知的Speculation)
你可能会说:这些曲子可能是因为实验而创作的。
那么
第二点是:很多音游供曲会为了功能性牺牲了音乐性。(我前面也提到过)
最典型的例子:猝死。猝死的高bpm和尾杀的24分kick就是为难度而服务的。可以看猝死的两个作者对这首音乐的评论。
PS:事实上很多作品既具有功能性,也具有高质量(比如Abstruse Dilemma)。
但是首先乐曲的功能性很大程度是由谱面制作者决定的。
如果谱面制作者水平高的话,节奏简单,bpm低的曲子(比如Between boundaries)也能写的很难。
然后制作出这种音乐对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很多作者要么态度不端正,要么能力不够,所以很多这种功能性音乐的听感都是一坨。
为什么近几年抽象音乐越来越多?
我觉得很大的原因是:一个作者写抽象音乐/功能性音游魔王曲所能获得的热度,远大于他写高质量音乐所能获得的关注。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举个例子:抽象/致癌物音乐大赏系列视频的作者也写过具象音乐大赏系列视频。
但是他的具象音乐大赏系列视频平均播放量只有抽象音乐大赏的十分之一。
关于音游曲,我的看法:
什么是音游曲?要准确定义音游曲,我们需要知道音游收录曲和音游供曲的概念。
音游供曲指的是提供给音游(或者音游相关活动)的曲子。
比如某BMS活动(比如BOF,PABAT)的参赛曲。
这些参赛曲中的很大一部分目前没有被任何一款音游收录,所以并不算是音游收录曲。
或者某创作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被某音游收录的曲子,所以会写“音游免费收录”这样子的备注的曲子。(很多这些曲子目前也没有被任何一款音游收录)
还有为某音游提供的独占/参加某音游公募的曲子也能算音游供曲。
音游收录曲指的是收录于某音游的曲子。
这些曲子可能出自于作者的某一个专辑内,创作目的并不是提供给音游,而是给听众聆听。
但是被某音游收录。
音游曲是这两种曲子的并集。
什么曲子能作为音游曲?当然一切曲子都可以。
因为所有曲子都有音可以采,所以就可以写谱。
评判音游曲的标准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质量。
“符合剧情,有功能性”这些标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音游曲首先得是曲。
如果音游曲不是曲的话,搞一堆kick就行了。采音也方便。
为什么近几年音游供曲的质量普遍不如其他音乐?
我觉得原因有如下4点:
1.某作者在为音游提供原创曲时,为了保证听感(照顾前面所提到的第一类听众),通常不敢使用特别实验性的编排。
只有在个人专辑/同人专辑时才更愿意使用实验性编排。
这可能导致很多音游供曲都是所谓的"模板曲",或者搞不出什么新东西来。
2.近几年音游供曲的genre很多都是hardcore, renaissance hardcore, artcore, trance,j-core等,同质化严重。
这事实上也导致了音游曲的刻板印象的产生。
不是说这些曲风不好,而是听多了很容易厌烦。
听几次还好,听上千次你就会觉得不想听了。
3.音游供曲(尤其是魔王)很多时候都会因为功能性牺牲听感。
4.由于打高难度谱面比较消耗体力,大部分音游都会把收录曲的时长剪到3分钟以内。
同理,音游原创曲也会受到该限制,这会导致部分音游原创曲听起来有拼凑感/叙事性减弱。
有没有音游收录了很多非传统(换句话说说不符合音游曲刻板印象)的曲子?
Cytus系列,iidx系列就做的非常好。
deemo系列也有很多非传统音游曲,但是做的略差。
(雷亚真是可惜了)
关于混音,我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