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帝王将相

先秦

1.舜——孝感天地

【解析】
1.舜——孝感天地: 古代“二十四孝”的第一孝就是“孝感天地”。 舜非常孝顺,其父
亲瞽叟(眼睛瞎的老头) 再娶生了儿子象,一家人对舜不好,但是舜还是非常孝顺。当时最
高统治者尧让女儿娥皇女英下去考察,趁着舜挖井时, 一家人在后面填土, 但舜依然非常孝
顺,于是将帝位让给舜。因为太匪夷所思,所以后人猜测当时全家人在“作秀”。
2.常考:
(1)尧舜禅让。

( 2)孝感天地。
( 3)大禹治水。

2.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建夏

【解析】
1.大禹治水,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 纪连海说过是因为婚外恋导致三过家门而不入。
2.建夏:禹传启,家天下。 之前认为夏朝是启开创的,但后期课本有更改,最新版认为
禹是夏朝的创始人。

3.汤——建商
4.周文王——西伯拘而演《周易》、武王伐纣

 

 【解析】
1.汤: 灭夏建商。鸣条之战后建立商朝(牧野之战后建立周朝)。
2.周文王:
( 1)文王:名叫姬昌。
( 2)常考:
①西伯拘而演《周易》: 伏羲创八卦,文王发展为六十四卦。
②百子锁: 和文王相关,全称是“文王百子锁” 。传说周文王有 100 个儿子, “文王百
子锁” 意为多子多福。
③八卦:乾、坤、巽、震、坎、离、艮、兑。朱熹的口诀:乾三连( 3 个连着的横),
坤六段( 6 个小段),震仰盂(“U”),艮覆碗(倒扣的碗),离中虚(中间断),坎中满(中
间连着),兑上缺(只有上面断),巽下断(只有下面断)。常考:
a 八卦是伏羲发明的,文王发展为六十四卦。
b 八卦是哪八个?
c 乾坤对应天地。故宫中有乾清宫和坤宁宫,就是因为皇帝对应天,皇后对应地。

5.周武王——武王伐纣
6.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解析】
1.周武王: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正所谓八百诸侯会孟津,推翻商朝统治,建立西周。
2.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宠幸褒姒,褒姒不爱笑,幽王为搏美人一笑,听信大臣
的主意,点燃烽火后诸侯会来相帮,场面比较热闹,褒姒就笑了,诸侯来了发现被骗很气愤。
之后犬戎族真的入侵,诸侯不再相信烽火,没有人去,最终犬戎族攻破都城镐京,干掉幽王,
掳走褒姒,西周被灭,是典型的“狼来了”的故事。之后其子周平王东迁,开创东周。

7.姜尚——百家宗师、六韬

8.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解析】
1.姜尚:姜子牙。
( 1)百家宗师: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均追封姜子牙为本家人物。 因为姜
子牙名望很高,且思想综合。后来人们盖房子都会在上梁上贴“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
( 2)六韬:即《太公兵法》,传说是姜子牙留下的兵法。但存在争议,也有人认为是后
人伪造的。
2.春秋五霸:
( 1)常考:
①齐桓公(五霸之首):叫小白, 在管仲的辅佐下, 是春秋的第一个霸主。
②晋文公: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③楚庄王:
a 问鼎中原:楚庄王问周王室鼎大小轻重,想要称霸天下。
b 一鸣惊人:楚庄王开始不理朝政, 大臣问“有只鸟不飞是为什么”,楚庄王答“不鸣
则已,一鸣惊人” ,亲政后大有作为。
④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勾践被灭国后, 卧薪尝胆,终得复国。
(2)五霸:有争议,有人认为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应为秦穆公和宋襄公,但秦穆公和
宋襄公无考点。记忆: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9.管仲——尊王攘夷、老马识途、管鲍之交
10.范蠡——兔死狗烹、商圣、西施
11.伍子胥——夜白发、倒行逆施、年糕
12.秦孝公——商鞅变法

【解析】
1.管仲:
(1)尊王攘夷:“尊王”是指尊崇周天子,“攘夷”是指抵御外族。经常以“挟天子以
伐不敬”为口号,为政策,后曹操改成“挟天子以令诸侯” 。
(2)老马识途:齐桓公打仗的时候迷路,管仲放老马寻找道路,最后成功找到路。
(3)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二人交情深
厚。
(4)管仲是法家先驱,搞变法改革,提出“相地而衰征”,即土地要根据不同的土质征
不同的税收,类似于马克思的地租观点。
2.范蠡:
(1)兔死狗烹:范蠡助勾践灭吴, 发现勾践“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 , “狡兔死
走狗烹” , 功成名就之后, 携西施泛舟,经商成为“商圣” , 后成为大富豪。“财神”在历
史上有多个说法,文财神一般指范蠡,武财神一般指赵公明或关羽。
(2)四美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记忆: 西施浣纱,沉鱼有水; 昭君出塞很荒
凉,大雁看见昭君很美,忘记飞而掉落下来; 貂蝉拜月,拜月才能闭月; 贵妃赏花,赏花才
能羞花。

3.伍子胥:
(1)一夜白发:过昭关。当年楚国追杀伍子胥,伍子胥发愁导致一夜白头, 但最后成
功出关。
(2)倒行逆施: 做事违反常理、 不择手段。伍子胥为了报复楚平王,掘了他的坟墓,
鞭尸三百下。
(3)年糕: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后,告知士兵没有粮食的时候挖地三尺刨城砖, 士兵刨
到后发现城砖是糯米做的,用城砖度过了饥荒。后来人们用年糕纪念伍子胥。
4.秦孝公:
(1) 商鞅变法。秦孝公即嬴渠梁,重用商鞅,通过变法使得国力大增。

( 2)商鞅:立木为信。当年变法没有人相信他,后来立了一根木头,说谁要把木头从
南门搬到北门,就给金子。一开始没人相信,后来有人真的搬到了北门,商鞅也真的给了金
子,形容守信用。
( 3)商鞅结局:被车裂,但商君之法仍被沿用

 

 【梳理】
1.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根据土质好坏确定税收的不同。
2.李悝变法:著作是《法经》。
3.商鞅变法(常考):国君是秦孝公。
( 1)军功爵制:不看背景,而是拿军功换官位。
( 2)废井田,开阡陌。
( 3)推行县制。
( 4)统一度量衡。
4.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因为胡人的衣服有助于打仗。
5.孝文帝改革:汉化。改汉姓,迁都洛阳。
6.范仲淹庆历新政:北宋时期。不考内容,知道对应庆历即可。
7.王安石变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保甲法和保马法)、取士之法。
8.张居正:一条鞭法

13.孙膑、庞涓——孙庞斗智
14.苏秦、张仪——合纵连横
15.蔺相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16.白起——战神、长平之战
17.范睢——睚眦必报、远交近攻、固干削枝
18.吕不韦——一字千金
19.荆轲——图穷匕见
【解析】
1.孙膑、庞涓:
(1)孙膑:指挥桂林之战和马陵之战。常考典故:田忌赛马(给田忌出主意);著有《孙
膑兵法》。
(2)桂林之战的典故是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的典故是减灶诱敌。
(3)孙子/武是春秋人士,在前;孙膑是战国人士,在后。据说孙膑是孙子的后人。
2.苏秦、张仪:合纵连横。 “合纵” 是“合众弱以攻一强” ,“一强”是指秦国, 当时
秦国经过变法,已经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他六国纵向排布,所以合纵以抗强秦。 “连横”
是“事一强以攻众弱” , 和秦国交好就是连横。 比如楚国和秦国交好, 两国是横向排布。
(1) 苏秦主张“合纵” , 身佩六国相印; 张仪主张“连横” ,曾在秦国当官。
(2)苏秦典故:
①前倨后恭: 当年苏秦非常落魄, 嫂子不给饭吃,后苏秦发达身佩六国相印,其嫂子蛇
形匍匐来见苏秦,苏秦就说“何前倨后恭也” 。
②悬梁刺股: 头悬梁锥刺股。 “悬梁” 的是东汉时期的孙敬, “刺股” 的是苏秦,“股”
是指大腿,而非屁股。
3.蔺相如:
(1)负荆请罪:将(廉颇) 相(蔺相如) 和。 一开始两人不愉快,后来廉颇觉得自己
不对,所以向蔺相如请罪。
(2)完璧归赵: 和氏璧成功拿回来。完璧归赵中的秦王是秦昭襄王,即《芈月传》 中
的嬴稷。
(3)渑池之会: 秦赵两国相会, 秦王想占便宜,就请赵王鼓瑟, 蔺相如看赵王吃亏了,
于是请秦王击缶,双方扯平;后秦国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 ,蔺相
如说“请秦王割咸阳城为赵王祝寿” ,再次扯平。 总而言之,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维护了赵
国的尊严。
4.白起:
(1)战神:人屠, 一生没有败绩,一共歼灭敌人一百多万。整个战国死的士兵两百多
万,白起干掉一百多万。
(2)考点:长平之战, 白起 VS 赵括, 典故“纸上谈兵” 。
5.范睢(sui):

( 1)睚眦必报:范睢是小心眼,即使很小的冤仇都要报。
( 2)远交近攻: 先攻取近的敌人,远的国家先交好,这样可以瓦解联盟。 秦国离齐国
远,一个在陕西那边,一个在山东那边,所以先和齐国交好,先攻近的国家,然后逐步吞并,
最后一统天下。
( 3)固干削枝:加强秦国的王权。当时太后以及魏冉(相位) 有很大的权力, 后罢了
魏冉的相位,把太后置于深宫, 王权集中于君王手中。 范睢虽然很小心眼,但其计策确实对
秦国一统天下大有帮助。
6.吕不韦:找门客写成《吕氏春秋》,告知“若有人改一字,则赏千金”。 吕不韦是秦国
的相国, 传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
7.荆轲:图穷匕见。 荆轲刺秦王,图穷匕首见。

 

 秦汉
1.嬴政——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2.赵高——指鹿为马

1.嬴政:秦始皇。
( 1)统一六国。
( 2)书同文: 官方用的小篆(如图), 当时还有隶书。
( 3)车同轨: 战国时期很多国家轮距不同,故将轮距统一改为六尺。
( 4)统一度量衡: “度” 是长度; “量” 是容积; “衡” 是轻重,记忆:长度记忆“度” ,
量杯记忆“量” ,天平(保持平衡,测试轻重)记忆“衡” 。
2.赵高:指鹿为马。 当时的皇帝是秦二世胡亥,赵高为了验证谁是自己人指着一头鹿说
是马,通过看大家的反映来排除异己。
3.梳理:指鹿为马——秦二世胡亥;图穷匕见——始皇帝嬴政; 完璧归赵——嬴稷。

3.项羽——破釜沉舟、力能扛鼎、四面楚歌

4.刘邦——约法三章、建西汉
【解析】
1.项羽:
(1) 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之中,把锅和船砸了,最后取得胜利。
(2) 力能扛鼎: “力拔山兮气盖世” 是描述项羽能把鼎举起来。
(3) 四面楚歌: 垓下之战之中, 汉军将其埋伏,唱起楚歌瓦解军心。
2.刘邦:
(1)建立西汉。
(2) 约法三章: 刘邦和项羽约定好谁先入咸阳谁就为王,结果刘邦先入咸阳,为了收
买人心约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3) 白登之围:被匈奴所围困。
5.萧何——萧规曹随
6.张良——博浪沙刺秦、孺子可教
7.韩信——一饭千金、胯下之辱、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多多益善
【解析】
1.萧何: 萧规曹随。刘邦去世之后其儿子刘盈继位,萧何去世之后曹参继相位, 刘盈看
到曹参不干活,因此问他为何,曹参认为二人都不如前辈,因此要沿用上一辈的规则。
2.张良的典故:
(1) 博浪沙刺秦:张良雇佣大力士用一百多斤的铁椎刺杀秦王,结果秦始皇安排了好
几辆相同的车,大力士没成功, 当场被抓, 张良全身而退。
(2) 孺子可教:张良给黄石公多次捡鞋。黄石公认为其孺子可教,所以传给张良《太
公兵法》。之后张良辅佐刘邦治理天下。 可见,古代尊敬老人有好处,民风比较淳朴。

3.韩信:
(1) 一饭千金:当年韩信没有饭吃,乞食漂母,韩信发达后赐其千金。
①一字千金: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②一饭千金:韩信赏漂母千金。
③一顾千金:伯乐相马,马被伯乐看一眼身价倍增。
④一诺千金:季布的典故,季布是非常守诚信的人,有人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
(2) 胯下之辱:韩信被流氓欺负,从其胯下钻过。
(3) 背水一战: 韩信背着河水列阵, 置之死地而后生。
(4) 十面埋伏。
(5) 多多益善:韩信和刘邦聊天,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马,韩信说您能带十万,而
我带兵多多益善,但您天生是指挥将领的,我是指挥士兵的,您指挥将领的天赋无人能敌,
别人想学都学不走。
8.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
9.刘彻——北击匈奴、独尊儒术、盐铁官营、巫蛊之祸、金屋藏娇
【解析】
1.汉文帝、汉景帝:
(1)汉初的文景之治。
(2) 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
2.武帝刘彻:
(1) 北击匈奴:常考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2)独尊儒术: 董仲舒提出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3)盐铁官营:盐和铁由国家垄断, 获得大量财政收入。当时的桑弘羊是擅长经济的
高手,协助武帝获得大量财富,继而攻击匈奴。
(4)巫蛊之祸:江充发现有人在实行巫蛊, 以此为由污蔑太子,逼迫太子起兵自卫。
刘彻以为太子谋反,所以起兵平定, 最后逼迫太子和皇后卫子夫都自杀了。 刘彻得知真相之
后,灭掉江充三族,并建立思子宫。
(5)金屋藏娇:汉武帝四岁时喜欢表姐陈阿娇,故对阿娇的母亲馆陶公主说:“若能娶
到阿娇, 一定建一个金屋让阿娇居住”, 此为金屋藏娇。后刘彻变心,宠幸卫子夫,后来卫
子夫也自杀了。
10.司马迁——《史记》
【解析】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通史:记载很多朝代。《史记》从三皇五帝一直写到西汉的初期。 记载一个朝代的是
断代史。
3.纪传:按照人物去写,为人物树碑立传。

 

 【梳理】
1.中国古代史书的总结:
( 1)《春秋》:
①孔子修订。
②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编年体是按照时间、年代去写。
( 2)《左传》:
①春秋左丘明。
②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关键词是“叙事详细”,因为《春秋》过于简略,
因此左丘明给其做了扩展和注释。
( 3)《国语》: 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按照国家去写) 著作。
( 4)《史记》:
①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②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按照人物去写) 通史。
( 5)《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只写汉朝一个朝代)。
( 6)《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写,一直写到北宋
之前的五代十国。
2.注意区分《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因为三个史书都是编年体。
( 1)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 2)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 3)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资治通鉴》。
3.前四史: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以及陈寿的《三国志》。
11.张骞——开辟西域
12.主父偃——推恩令
【解析】
1.张骞:
( 1)开辟西域,史称“凿空之旅”。
( 2) 丝绸之路是张骞开辟的,但“丝绸之路” 是由德国的李希霍芬提出。 现在比较火
的是“一带一路”,其相关考点要了解。
2.主父偃——推恩令。主父偃针对如何才能削弱诸侯势力给汉武帝出主意, 因此提出了
推恩令。 推恩令指推私恩分封子弟。之前各诸侯国只能嫡长子继承,后规定可以分给多个儿
子。诸侯好色,儿子很多,假如有十个儿子,一分就没有了,无法和中央抗衡。
13.刘秀——昆阳之战、建东汉、光武中兴
14.马援——马革裹尸、老当益壮
15.班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解析】
1.刘秀:
( 1) 昆阳之战:该战争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刘秀一战出名。 刘秀部队不足 2 万
人,王莽部队达到 40 万人,最后刘秀取得胜利。
( 2)刘秀妻子非常厉害,人们常说“娶妻当得阴丽华”,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后。
( 3) 建立东汉, 恢复汉室,史称光武中兴。
2.马援: 伏波将军。
( 1)马革裹尸:形容战死沙场。 古代战死的人要用马革包裹尸体。
( 2)老当益壮: 认为虽然老了,但是志气不能衰减。
3.班超:
( 1)投笔从戎: 玩笔杆子的去当兵。
(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班超出使西域时和匈奴使者碰到,他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当天晚上班超将匈奴使者杀掉,第二天拎着人头见西域国王, 扬我大汉国威。 之后西域诚服
于大汉。
( 3)区分: 班固是班超的哥哥, 著有《汉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

1.曹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 奸雄” 、望梅止渴
2.曹丕——建魏
3.刘备——三顾茅庐、建蜀汉
4.刘禅——乐不思蜀
5.关羽——斩颜良、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6.诸葛亮——鞠躬尽瘁、平孟获、北伐、八阵图
7.孙权——建吴
8.周瑜——赤壁之战、羽扇纶巾

9.吕蒙——刮目相看
10.陆逊——火烧连营
11.司马炎——建西晋
12.司马睿——建东晋
13.谢安——淝水之战、东山再起
14.祖逖——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15.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迁都洛阳
16.郦道元——水经注

【解析】
1.曹操:
(1)官渡之战,火烧乌巢。
(2)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火烧赤壁。
(3)“奸雄”是曹操的称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4)典故是望梅止渴,曹操领兵打仗时没有水喝,曹操说前方有梅林,士兵分泌唾液
止渴。
2.曹丕:建魏国,曹操一生没有称帝。
3.刘备:
(1)建蜀汉。
(2)典故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4.刘禅:乐不思蜀,蜀国被灭后,司马昭封刘禅是安乐公,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司
马昭看到刘禅没有雄心壮志,刘禅得以善终,刘禅是大智若愚。
5.关羽:
(1)历史上关羽斩颜良,文丑不是关羽所杀。
(2)单刀赴会的人物还有鲁肃,鲁肃索要荆州,关羽单刀赴会。

( 3)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 4)败走麦城: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马忠所擒,关羽被称为武圣。
6.诸葛亮:
( 1)鞠躬尽瘁出自《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2)平孟获:七擒七纵,历史上有南征孟获。
( 3)北伐最终被司马懿耗死,留有故事是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 4)八阵图是发明,还有木牛流马(运输的器具,相当于现在的独轮车,方便运输粮
草)、孔明灯和诸葛连弩,以前两个考查概率更高。
7.孙权:建东吴。
8.周瑜: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指挥,“羽扇纶巾”是苏轼描写周瑜。
9.吕蒙:刮目相看,吕蒙一开始没有文化,孙权劝他多读书,他说没空,孙权说光武帝
刘秀都手不释卷,因此吕蒙受启发,吕蒙开始看书,鲁肃和他聊天发现学问大涨,吕蒙说“士
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0.陆逊: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 800 里,大败刘备。
11.司马炎建西晋,司马睿建东晋,司马懿没有称帝,而是其孙司马炎建西晋。
12.谢安:淝水之战中坐镇后方,前方是谢石和谢玄,曾隐居东山后出山当官,有东山
再起。
13.祖逖:东晋名将,梦想是北伐收复失地。
( 1)闻鸡起舞,祖逖的舍友是刘琨,听到鸡叫就说别睡了起来耍剑。
( 2)祖逖当将军领军北伐时,敲船桨说如果不成功就不回来就是中流击楫。北伐取得
一定成功,但因为受到朝廷忌惮,祖逖最终忧困而死。
( 3)刘琨的典故是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等待天亮,报国心切。
14.北魏孝文帝:常考汉化改革,孝文帝是鲜卑族,为了壮大国力开始改革,着汉服、
说汉语、改汉姓,孝文帝改姓元,本是姓拓跋。改革措施之一是迁都洛阳。
15,郦道元:北魏的官员,贡献是著作有《水经注》是著名的地理学著作,主要写水文,
注重考查,经过实地考察所写。

 

 【梳理】
1.总结最主要的都城,因为很多朝代迁都,甚至多次迁都,如商朝,最终盘庚迁殷,隋
炀帝也迁都,但主要是在长安。
2.最常考西周的镐京(第一次定都西安);秦定都咸阳,不在西安,咸阳还有秦都区。
北魏汉化改革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北宋是东京(现开封),南宋是临安(现杭州)。

 

 


  

posted @ 2020-07-21 14:47  ggsa202008  阅读(58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