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与回顾
第一部分:结缘计算机
选择软件工程对我更多的是一个意外吧,当时也没多想,第一志愿也不是它----选它可能和赛博朋克的一些印象有关。我觉得条件还是可以,但可能对数学更感兴趣一些,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很难用所谓“计算机思维”来思考(事实上我现在也不知道什么是计算机思维),而且我对于debug过于没有耐心---有时候感觉简直是浪费时间啊,为了一个分号的问题找一个下午,就算找出bug来成就感也很低。
我很难说喜欢软工,至多是有一种站在门外看门里的好奇。在内心的最深处,对于它多少有些恐惧。我对机房的认知即是,一个庞然的异己的冰冷之物。无论是教室,卧室,餐厅,客房,甚至储存室,都有些许生活的味道。可是机房,它是某种异于我们的东西---它太“干净”了,没有人的味道,不是生活的一部分,更像生活的割裂---又是什么割裂了日常呢?软工这个领域离“人”太远了,又不像传统的理论学科,拥有亘古不变的理性的美感---它可是处处遵从着商业的逻辑啊。我们是如何想象机房中的人呢?格子衬衫大裤衩,拖地凉鞋臭脚丫,再加上常年的污渍和亚健康的脸色,以及由油腻的鸡毛乱发到油腻的地中海到油腻的光头,没有基础学科那种。如果承认“劳动---价值”这个模型的话。。。。至少此地的程序猿太适合被老卡尔引做“异化”的例子了。
所以我只把编程当做一门赚钱的手艺,当然也是算有趣的手艺。对于软工差不多,仅此而已。当然,可能正是我不擅长它才会这么说的。
第二部分:在计算机系里学习
我觉得大学生活也是蛮颓废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太懒了---不仅是行动上的懒,更是心里的懒。行动的懒就是。。。每个周末过着糜烂的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中缓缓起床,然后在一天的结尾悔恨地睡去。心态上的懒体现在不敢和一些新鲜的事物接触,任由惰性思维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和心理。除此之外,我觉得学校有时候管的有些宽,或者说,官僚化。对于外国的教育,我只是有所耳闻,就我了解,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此地高等教育承袭苏联,又有特色。以美国为例,大学的优渥环境本身就由高昂的学费以及校友推荐制度而来,而此地的大学入学本身就是选拔而来,且在改革之后行政高于一切,再加上经费问题(强枝若干的模式带来的是不公平的经费分配)。。。这是个结构性问题啊。
迄今为止,我的代码量可能一万行不到,但大部分都是些练习题,而且因为自己时断时续,可能收益不大。最复杂的作业是上学期的javaee作业吧,说实在,那可能是第一次找到编程的乐趣。作业做得非常简陋,就是一个login界面,一个管理员后台,一个用户界面,我只记得自己在登陆那个问题上有了一些改进,而且因为上学期没好好学css,做得非常丑。
第三部分:未来规划
关于未来,要么选择读研,做些学术的东西,对于这个我打算自学一些以前感兴趣过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在这个学期结束就确定下自己适不适合。
要么去公司,我希望做一名产品经理,因为有想过做一个有趣的app,再创造一个气氛好的知识社区。
那么,1,需要学好英语。(挺难办到)
2,提高自己的成绩。
3,准备即将到来的蓝桥杯。
4,关注互联网产品,从TechCrunch、Wired上了解信息。
5,开始一些基础内容的回顾。
第三个选择是回家当老师吧。
参考文章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733/
https://www.cnblogs.com/freeflying/p/4796369.html